“那些使影片滲透著色情的導演們承認自己是淺薄和不老練的。他們無法辨別真正第一流的電影故事,所以他們企圖用刺激人的辦法擺脫困境。”

恩加丁電影發行公司征得電影總公司的同意,購買了《伊麗莎白王後》一片的美國優惠權,並讓薩拉·伯恩哈特扮演主角。

這部影片是一次巨大的成功,鼓舞了朱科爾去創建“名星電影公司”。

該公司領有執照,它攝製了諸如《基度山伯爵》、《德伯家的苔絲》等一係列風行一時的影片。在這些影片中,朱科爾延請了許多著名的藝術家在裏麵擔任角色,從而使著名演員成為正統戲和電影間的主要紐帶。

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實踐,朱科爾終於認識到創建一個從攝製、發行到放映全麵控製電影各個環節的公司是可能的,如果必要,甚至可以置電影總公司於不顧。

美國的阿拉斯加遠離美國本土,原屬俄國,它是俄國探險家伯令於1741年發現的。

但在1856年,俄國與土耳其交戰失敗,竭力想賣掉阿拉斯加以彌補財政短缺。

1861年,俄國著手與美國談判出售阿拉斯加事宜。

當時的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無力置產,但沙皇仍是急於成交,俄國駐美大使斯捷克爾,不顧禮節,於1876年3月29日深夜求見美國國務卿西沃德。

他宣布低價拍賣,價格掉至720萬美元。

以阿拉斯加的麵積,這個數字即為每英畝2美分。西沃德當機立斷,未經總統、國會批準,自作主張於第二天淩晨4時即簽約買下了阿拉斯加。

雖然當時西沃德是用如此樣的低價買進阿拉斯加,然而也直到1880年在阿拉斯加發現金礦、石油、魚、毛皮等之後,他才得以籲一口長氣:人們一直認為他是用巨款買下了一塊沒有用的凍土。

朱科爾不僅具有西沃德這樣的眼光,同樣也有他那樣的果斷。

一旦他認為創建一個機構健全的電彩公司切實可行,他便立即著手他的工作:

1916年,他采取了他的第一個步驟。

他與傑西·L·拉斯基合作,接管了一家主要的影片批發公司——帕拉蒙特影片公司,成立了名星——拉斯基電彩公司。

公司成立後,他開始著手將攝製和放映合並。然而,這所需要的資本在他自己或工業方麵其他任何一個名人都運遠籌集不到的,它必須要合眾人的力量。

於是,朱科爾去華爾街。

“我找了幾個不同的銀行家,並試圖使他們相信電影業可獲巨大利潤。他們很高興,祝我交好運,希望我成功。

“但是直到我遇見了庫恩——洛布公司的奧托·卡恩先生之後,他們才看清了加入這種可賺錢的行業的道路。

“我認為,因為他和首都歌劇院有聯係,他對戲劇和藝術家有興趣,我就能談及電影業的前景,或許他是會感興趣的。我對他談了一會兒,他告訴我他很感興趣。”

經過一番仔細的討論之後,朱科爾被邀請去見他的同族人——庫恩·洛布公司的總經理雅各布·希夫。在華爾街,他是唯一與靡根齊名的人。

這位前皮貨商談到電影發展的光明未來。“經過幾天的協商,他們給了我1000萬美元。”朱科爾笑逐頗開。

經濟競爭決定於科技競爭,科技競爭的關鍵在於人才競爭。在國際商戰的大潮中,人才爭奪始終處於最激烈的旋渦中。

二戰後,用高價從全世界引進高級人才,是美國的既定國策。僅1949年到1969年就“挖走”人才14.3萬人,這些人在20年內至少為美國創造630億美元的收入。

美國1952年和1965年兩次修改移民法,對有成就的人才,不考慮資曆、年齡,一律優先進入美國。1965年新移民法專門要求每年留出數萬個移民名額,用於來自國外的高級專門人才。

1969年至1979年,美國共接收近50萬名外國專業技術人員,其中37.5萬來自發展中國家。

在美國12萬名一流學者中的1/4,著名大學係主任的1/3,機械工程學會各分會主席中的1/3,阿波羅登月工程高級工程師中的1/3,矽穀主要技術人員的1/3,都是黃皮膚黑頭發的中國人;

而日本以其後來居上的經濟實力,在世界範圍內廣招賢才。

在日本的“人類新領域研究”中,1/3的科技人員要從國外招聘。日本在美國和西歐等地,建立了數百個研究開發基地,雇傭研究人員達數千人。日本還決定建立一個世界性的優秀科技人才中心,借以誘惑各國最優秀的專家、學者。

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也紛紛修改移民法,不斷推出吸引人才的新舉措,成為爭奪人才的“後起之秀”。

1989年,荷蘭一家電子公司出200萬美元年薪,企圖挖走美國“矽穀”一位集成電路專家。在不成功的情況下,該公司竟出3000萬美元,索性把這位人才所在的企業全盤吞進。

進入80年代,美國著名的科研機構,羅克韋爾國際公司的主要研究中心的數百名有成就的科學家中,外國人約占60%;二戰後的諾貝爾科學獎得主中,美國籍科學家占了一半以上,其中相當多的是美國挖去的人才。

這樣的人才競爭的例子不勝枚舉,越是在經濟發展迅速的年代,人才競爭愈是越演越烈。

對於朱科爾來說,他需要的人才就是可為他攝製影片之用的藝術家。

朱科爾已然不再愁缺少資金了。

他於是開始著手控製製片。

兩年內,根據合同,他幾乎擁有2/3的主要藝術家,與此同時,他對其它的電影製片廠采取了突然行動,在攝製影片的過程中,挖他們的牆角,使他們人員跑光。

到1917年,朱科爾一年就攝製影片或以別的方式參與影片約200部,扶而使自己成為這個行業製片方麵的主要力量。

電影業的最終目的也仍是對於影片的放映,電影靠的是票房的收入才獲取利潤。

由於庫恩——洛布公司的鼎力支持,朱科爾大規模地購買劇院。

1919年,他首先在南部各州接收了135個劇院,1920年在新英格蘭增加了50個劇院,到1921年,名星——拉斯基電影公司已擁有300多個劇院,也成為電影業在這方麵的主要力量。

5年之間,朱科爾成為這個國家發展最快的行業——電影業的巨人。

隨著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政治與經濟的聯係越來越緊密。

70、80年代發生於日本的金融兌換恐慌不能不說即是這種經濟與政治相互滲透的明顯的例子。

朱科爾的一切活動在司法部引起了反托拉斯的猜疑。

朱科爾立即作出了反應。

在政府還沒來得及采取行動之前,他就拋出他的各個劇院,把它們並入巴拉班和卡茨以芝加哥為基地的業務活動中,成立帕拉蒙特——帕布利克斯電影公司。這個新的巨大的公司擁有500多個劇院。

1927年,1930年,這個公司又兩度更名。

而此間,朱科爾也已達到了他的事業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