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永慶從米店小工起步(1 / 2)

(1)成績極差的學生

被人稱為台灣經營之神的王永慶,曾經是成績極差的學生。他的一生經曆了許多艱難困苦,勵誌磨煉,才創立了今日的企業王國。當初,他幾乎沒有什麼本錢,但他一生勤儉操作,終成大亨。那麼,王永慶是怎樣從小本經營起步,走向成功之路的呢?

王永慶出於1917年1月18日。

王永慶的父親王長庚,是台北縣新店鎮有名的貧苦茶民,以耕作幾片貧脊的茶田,賣茶葉為生,生活貧困,苦不堪言。但他父親卻家貧誌向遠大,希望兒子將來有所出息。所以拚命送兒子上學,一直讀完小學畢業。由於王永慶需要時常回家幫助父親打理茶田,因而他的學習成績屢受影響,一直是極差的學生。每次考試都在倒數10名之內。

(2)借來200元做本錢

小學畢業後,王永慶在家鄉找不到工作,1931年,王永慶15歲了,在叔父王永源的介紹下來到嘉義當米店的小工,謀生糊口。這次走出家門,改變了王永慶的一生。

來到嘉義之後,王永慶十分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老板吩咐的每一件事,不管大小,他都兢兢業業,全力以赴做好。因此備受老板賞識,也樂意開導他。同時,王永慶也虛心好學,細心揣度琢磨老板經營米店的技巧竅門,為日後自己創業作好準備。

在別人米店當了一年的小工之後,王永慶便慫恿父親借來200元錢做本錢,在嘉義也開了一家小小的米店。當時,他的大弟弟王永成,二弟弟王永在,也都一同來到米店幫工。

米店的資金極少,開張時生意很難做。因為,當時米店的主要生意每個居民家庭,他們都已有固定的米店供應大米。因此,要在現成的市場上開拓相當困難,王永慶硬著頭皮,挨家挨戶去拜訪,推銷,送貨上門,好說歹說,才爭來幾個客戶。

好不容易,才說服了幾家願意購買自己的大米,那麼,怎樣才能穩住他們呢?當時,王永慶在苦苦思索這個問題。因為,如果自己的大米品質與服務不比別人的好的話,那麼這幾家好不容易才說服的客戶,說不定在試買之後,沒有好感,便會又回到原來的米店去買了。這麼一來,原有的客戶保不住,更不用說拓展市場,爭取新的客戶了。

經過觀察與思考,王永慶終於把準了問題的關鍵:就在米的品質上和服務質量上狠下功夫!

那時候,農村還是相當貧窮落後,各種條件都相當差勁。比如稻穀,收割之後,沒有專門的水泥曬場,便鋪在馬路上曬太陽。稻穀碾成米後,米堆裏還攙雜有許多米糠、砂粒或者小石頭等各種雜屑物,食用很不方便。當時,這種現象司空見怪,誰也不以為然,買賣雙方都認為無關緊要。而王永慶卻認為,這種米的品質太差了,應當改進,於是他便把收購回來的米,統統篩整選理一遍,將那些米糠,小石頭,砂粒之類小雜物統統撿幹淨,之後,才賣給顧客。這一招,果然很受歡迎。

那時候,通訊設施還相當落後,電話幾乎許多人家都沒有,要買米一定要上街到米店去買,對顧客來說,實在有諸多不便。有些較忙的或者比較大意的客戶,經常出現到煮飯時間了,才發現米缸沒米了這種現象。而對於米店經營者來說,坐地經營,就猶如守株待兔一樣,要等顧客上門才有生意可做,相當被動。

那麼,能不能改變一下這種被動的經營方式呢?改變之後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呢?

(3)主動出擊,服務至上

王永慶經營米店一段時間後,對米市行情有相當的了解,特別是對顧客買米的習慣掌握之後,他就想出了一種變被動等客上門為主動送貨上門的好辦法。

當顧客上門來買米時他就主動熱心地提出一個要求:“您要買的米,我幫您運到您家好不好呢?”

米那麼重,有人願意幫送到家中,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顧客當然會說好的。

等王永慶把米送到顧客家中之後,便把米倒入米缸中,這時候,王永慶便掏出一個小本子來,記下這家顧客的米缸容量。然後,他就對顧客說:“下一次,你不用到我們米店裏來買米了。”

什麼:顧客大吃一驚。

王永慶便胸有成竹地說:“我會主動把大米送到你家裏,您不用操心了。”

這等好事,顧客自然滿心歡喜。

記完之後,王永慶又問顧客說:“您能不能告訴我一些關於您府上的一些簡單資料,比如您府上有幾個大人?幾個小孩?每頓飯大人吃幾碗?小孩吃幾碗?一天米的用量是多少?這樣,我會根據您家用量,準時送貨上門。”等顧客把這些資料都一一告訴他之後,他便根據資料,推算出這家客戶的米用量,以及這次送來的大米可用天數。在顧客吃完這些大米之前的頭一兩天,王永慶便主動將大米送到顧客家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