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把握時機誓不低頭(1 / 2)

(1)毫無機械知識卻不放棄機會

雖然有時候我們對某一方麵相當無知,但麵對突如其來,稍縱即逝的每一個機會,不要輕言放棄,而應當好好把握。這一點對於小本創業者來說特別關鍵。或許,因為抓住了瞬間,你就抓住了永恒。財富的機運就是這樣玄妙。

香港震雄企業集團的蔣震先生,就是憑藉這一點起家的。

蔣震先生原藉山東,出生在中國濟南附近的鄉間,沒有受過正統的正規學校教育。

1949年,他是個退伍軍人,身無分文,生活艱苦,隻身跑到了香港,人地生疏,語言不通,更加深了他謀生的難度。

那時,蔣震才28歲,正值人生中的黃金時期。為了謀生糊口,他當過礦工,賣過苦力,幾乎什麼活都幹過,常常是風餐露宿,無家可歸,受饑挨凍。這樣艱苦的日子一挨就是五六年。

後來,他有幸結識一位小姐,結了婚。夫妻二人便咬緊牙關生活下去,曆盡千辛萬苦終於積蓄了一點點小錢,為了謀求發展,便嚐試做棉花批發生意,因為本錢太小,又無經商經驗,遂作罷,另覓他途。

這段時間,妻子給他生了個千金。

有對夫婦每次經過蔣震的家門前時,總要停下腳步逗他女兒玩耍,漸漸地,他們成了好朋友。看著蔣震艱苦煎熬的日子,這對夫婦便一時好心,介紹蔣震進入香港飛機工程公司當技工。這就是機會。

當時,蔣先生對機械知識一無所知,但他認為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就不要輕言放棄,於是他毅然答應了。在工作之餘,他便拚命苦學,自修機械課程,不斷學習,以補不足。兩年之後,他的機械技術已有了長足長進。

日後,蔣震在機械業中創下一番事業,就起因於他把握住了這次難逢的機會。

(2)200元資金開機械廠

200元算來相當小數,要投資機械業,有點近似白日說夢話,但蔣震當時就是從200元資金創業起家的。

那時,蔣震在香港飛機工程公司工作了兩年之後,第三年時,該公司的一名澳大利亞工程師有意自立門戶,在蜆塘開設一家精密飛機零件廠,便邀請蔣先生當主管。但好事多磨,天不從人願,半年之後,工廠主權易手,蔣震隻好離開,自己創業。

當時的香港,要創業最常用手段之一就是開設小型工廠。

1958年,蔣震把多年來積存下來的僅有的200港元拿出來,同朋友譚雄合資,在九龍大坳村開設了一家小型機械廠,從兩人的名字中各取為震雄機械廠。

辦廠之後的第一宗業務,是維修水喉。但單靠這種業務,根本不能維生。便轉而生產塑料吹氣機,用來製造醫院用的塑膠藥水瓶,後來,又研究生產出雙色吹氣機,生產各種塑膠製品,比如紅白相間的兒童足球。

到1960年初,生意淡薄,譚雄便決定退出另謀生計,但蔣震不甘心從此罷休,便斷續以震雄的名字艱苦經營,搏下去。

經濟市場風高浪急,小型企業隨時都有被人吃掉或者關門倒閉的危險。為了謀求生活,蔣震時時都不得不細心觀察、研究當時的市場,尋找可以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