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術文化等一些方麵,文帝還大力提倡文教,廣求圖書。他有鑒於長期戰亂,官書散佚,所以下詔求天下之書,凡獻一書縑一匹。經一、二年,圖書大備,整理後凡得三萬餘卷。為廣置人才,文帝又開科取士,並設秀才科,開後世科舉製之先河,也促進了教育、文學的發展。為明全國的教育文化,恢複華夏文化之正統,文帝下詔製訂禮樂,用以來提升國家的文化和素質。
在軍事方麵的,鑒於南北朝晚期,突厥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時侵擾北周、北齊。故隋立國後,隋文帝便派將兵攻打突厥,後來更采用離間分化策略,使突厥分為東西兩部,彼此交戰不已,隋則以此得到消除它的北顧之憂了。
正是因為上述措施的推廣,隋在文帝統治的最初二十多年間,政治清明,人口也在增加,府庫也在充實,外患不生,社會繁榮昌盛,曆史稱這一時期為“開皇之治”。
惡劣習性
楊堅從一個貴公子,一步步地走向帝位,建立了自己主宰的皇朝,說明楊堅是個很有才幹的人。隋朝建立後,他治定的政治、法律、經濟體製,承上啟下,影響深遠,對於國家的安定起了一定的作用;廢梁,滅陳,使長期分裂的中國重新統一,凡此使楊堅成為中國曆史上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但是他的一些惡劣習性最終危及了他苦心經營、竭力維係的隋朝江山,使隋朝在曆史上隻是曇花一現,不能不說是楊堅的悲哀。
楊堅的皇位並不是繼承得到的,而是篡奪宇文氏的,所以他很擔心臣子仿效他,篡奪皇位。故他對文武大臣保持高度警惕,留意他們的言行,常常疑神疑鬼,弄得朝野一片人心惶惶。
虞慶則是個頗有才幹的人,所以很為楊堅賞識。楊堅代周後,任命虞慶則為內史監兼吏部尚書,是群臣中的第三號人物。後來,虞慶則升任尚書右仆射,頗受楊堅信任。開皇十七年,桂州(今廣西桂林)人李代賢反叛,朝中無人願領兵討伐,楊堅便指名要虞慶則去。虞慶則的內弟與虞慶則的妾私通,向楊堅說虞慶則的壞話,說虞慶則不願去。楊堅很不高興,懷疑起虞慶則的忠心來。後來虞慶則還是去了,並且取得了戰役的勝利,在凱旋回師的路上,虞慶則指著一個地方說:“若這裏有個合適的人把守,隻要有足夠的糧食,便難以攻破。”作為一名將領注意山川地形,本是正常現象。但有人把虞慶則的話密告給楊堅後,楊堅的疑心更大了,認為虞慶則有謀反的野心,遂以圖謀不軌的罪名殺了虞慶則,從而也使自己失去了一員有力的大將。
高熲也是楊堅的一名得力輔佐,楊堅君臨天下以後,高熲被委以尚書右仆射兼納言的重任,位冠群臣,楊堅鞏固君主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措施,多出自高熲手。滅陳時,雖說晉王楊廣為總統帥,但高熲為楊廣的長史,主持各種軍務。北擊突厥,高熲為帥。高熲為楊堅打下江山可謂說是立下了赫赫戰功,因此楊堅對他頗為倚重。因為楊堅對皇太子楊勇日漸不滿,欲立晉王楊廣為嗣。高熲勸諫說廢長立少有違禮儀,其實高熲這樣說,是不想讓剛剛建立的隋朝再因太孺子牛事起波折。可就因為楊勇的女兒是高熲的兒媳,楊堅就懷疑起高熲來。最後,高熲被褫奪官爵,貶為平民,又一名忠臣因為楊堅的猜疑而被解甲歸田。還好,沒有遭到殺頭的下場。
楊堅之所以如此猜疑,是因為他對自己的統治缺乏信心。為了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楊堅還濫用酷刑,不少人因此而遭受嚴重的刑罰。
在宮殿裏,楊堅放了很多棍棒,看著誰不顧眼,便加杖打,有時一天會打數人。有時他還嫌行刑者下手過輕,懷疑他們是不是手下留情,行刑人隻得賣力把受刑的人往死裏打。有些大臣上書,說朝堂不是殺人的地方,殿廷也非杖罰的地方,迫於輿論壓力,楊堅下令撤去棍棒,再想打人時,便用鞭子,但鞭子實在不過癮,便又用起了棍棒。有一次,楊堅又喝令杖人,兵部侍郎馮基百般勸諫,楊堅就是不聽,終於將那人打死了。過了一會兒,楊堅氣漸消,覺得那人罪不至死,便回頭訓斥身邊那些沒勸諫的人為什麼不阻止他。也許這就是封建帝王的權威,自己打死了人,卻怨別人沒有及時勸住自己。
楊堅的性格喜怒無常,常常動輒殺人。一次上朝,他看到個別武官服飾不整齊,就認為這是對朝廷的不尊,斥責禦史為什麼不彈劾,喝令把禦史推出斬了。諫議大夫毛思祖行使職權,出來勸諫,也被殺頭。像這樣因一些輕微小事而誅殺官吏之事,經常發生,因此朝中百官人人自危,深恐哪天不小心得罪了皇帝,落得個被殺頭的危險。
盜竊泛濫確實是讓官員們頭痛的一件事,為了杜絕盜竊,楊堅想了很多方法,但都不奏效。最後,楊堅頒詔:凡偷竊一錢以上的都處以死刑,橫屍街上示眾;四人合竊一桶,三人合竊一瓜,也全部處死。濫用酷刑竟然到了這種地步,可見當時隋朝的刑罰有多麼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