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小說中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尊劉貶曹”的思想呢?這一思想主要是來自封建帝王的宣傳和提倡。在階級社會裏,統治階級的思想總是時代的統治思想。由於封建帝王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多是把自家說成是正宗,是天子,而把反對他們的、起來革命造反的人民群眾說成是叛逆,這一思想便是正統觀念。劉備由於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也”。出身比較的正統,當然就是應該歌頌的對象啦。
曆史上的曹操與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曹操確實是不太一樣的。但因為小說流傳廣泛,易於為人們所接受,“容易招人誤會,因為中間所敘的事情,有七分是實的,三分是虛的。實多虛少,所以人們或不免信虛者為真。”
其實,人的思維有時候並不能代表是真實的,曹操沒有忠於漢室就說他是奸臣。那麼,在中國的曆史上,有很多反了國君的人都算是奸臣嗎?如果是的話,武王伐殷也不會被那麼久的被傳頌了。趙宋太祖不成了小人了嗎?
細算一下,中國的曆史就是一個以臣代君的曆史。對於曆史來說,改朝換代是正常的,隻有變化才會有發展。孟子說,把殷紂王殺了,隻是殺了一個有罪的人……如果孟子的思想是有進步意義的話,那麼曹操實在不能算是一個壞人。
除此之外,我們再來說說曹操的用人。
《三國演義》中是把曹操說成一個“猜疑”心很強的人的,這也不無查找。曹操可能就是有那麼一點猜疑之心。但他的猜疑是不能為他的奸邪作注解的。如果以猜疑說成為奸邪的話,為什麼他的手下謀士如林,猛將如雲呢?如果說一個奸邪之徒能使天下的英雄歸順於他的話,這不就讓人有點兒可笑了嗎?應該說,曹操做人還是有一定的水準的。
在這一點上,三國人物中,是沒有人比得上他的。諸葛亮雖然文治武功非常的厲害,但是在用人的方麵,諸葛亮和曹操真是差的太遠了。這直接導致了“蜀國無大將”的局麵,隻有一個薑維,還是魏國“叛”過去的。相反,再看看魏國,任何一個階段,都是猛將輩出,最後的司馬懿更是人中之傑,最後還是憑借司馬氏之手,吞掉了蜀吳。
其實,說曹操的“奸”,用劉備的一句話就可以很好的概括了“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我以仁;操以譎,吾以忠。”這是我們大眾都接受的觀點。其實,當我們細想曹操的所作所為時,他並沒有做什麼特別“不對”的事。
我們應該正確認識曆史和曆史人物。
(第三節)王莽
王莽,字巨君,生於公元前45年,即漢元帝初元四年,死於公元23年,即王莽稱帝時的第四年。王莽的顯赫和他的家族有著直接的關係,他是王曼的次子。他的哥哥與父親一樣早早地就死了,所以王莽年紀輕輕就成了家庭的頂梁柱。不知是本性厚道後來才變得野心勃勃呢,還是少年老成居心叵測?總之年輕時的王莽與他那些飛揚跋扈的堂兄弟們很是不同:他在比較貧苦的家庭中,對內孝敬寡居的母親,照顧兄長的遺孀,耐心教育頑皮的侄子;對外拜當時著名的學者陳參為師,攻讀經書孜孜不倦,待人接物恭敬有禮,格外謹小慎微地侍奉權高位顯之叔伯們。大凡暴發戶,總愛炫耀財富;卑賤者一旦平步青雲,總愛濫用其權力,其中若有例外,那麼這個人若不是特別好,就肯定是非比尋常地壞。王莽一家雖沒升官發財,可畢竟他的姑姑是漢元帝的王皇後,日子過得應該也不至於太差,但王莽從不跟堂兄弟們去尋歡作樂,而是潔身自好,表現得恭謹勤儉、溫文爾雅,從而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讚譽,為日後的政治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漢成帝陽朔三年(前22),一向把持朝廷大權的王莽的伯父王鳳病得很嚴重,就在這個時候,王莽的人生有了轉折點。他日夜都伺候在王鳳的身旁,服藥的時候,他總是親自嚐過之後才把藥喂給伯父,對王鳳照顧的無微不至,比王鳳的親生兒子還要孝順的多。幾個月以來,每天都是照顧的很好,在這段時間以來,王莽衣不解帶,最後累得蓬頭垢麵、麵黃肌瘦。王鳳看到這些心裏很感動,他想想幾個弟弟都發達了,隻有二弟王曼一生沒有享過福就死了,因此要在侄子身上做點兒補償,在王鳳臨死的時候,他拜托皇太後王政君和外甥漢成帝,托他們關照一下王莽。隨後,王莽第一次有了職務——黃門郎,不久又升任主管弓弩兵的射聲校尉,這已經是個有二千石俸祿的高級官員了。在王莽年僅24歲的時候,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