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外關係上麵,王莽也是不肯放過的。在他眼中,他認為天無二日、人無二主,境外附庸也敢稱“王”,有違古製,應改稱“侯”,收回漢朝發給的玉璽,重新賞給侯爵印章。這些境外民族,名義上尊漢朝為宗主,其實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進貢給中央的東西還不如收到漢朝賞賜的東西多,可王莽偏偏要在一個“王”還是“侯”這樣無關緊要的名稱上做文章,嫌國內亂子還不夠多,竟要亂到國外去。一些弱小的民族,對他的所作所為雖然不滿意,但是也要忍著,但是一向強悍的匈奴卻不願容忍,囊牙單於索要舊璽不成,就起兵犯境,擄掠百姓,在北部邊境燃起戰火。西域、東方的高句麗、西南方的句町國也因王莽的無理挑釁而反抗,或者斷絕關係,或者戰爭四起。寧靜了百年的邊境再也無法寧靜了。
無論是平民百姓也好,還是達官貴族,他們都認為王莽的新政還不如以前的漢朝,因此,總的來說,王莽的種種改革都是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一個王朝的衰亡,總有其必然的原因;至於亡到誰的手裏,則會有些偶然性。西漢中期以來,官吏貪贓枉法腐敗墮落,貴族豪強大肆掠奪聚斂財富,而老百姓則是連日常生活都難以維持了,在這樣的形勢之下,為漢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而王莽倚仗著一個少有的長壽老人太皇太後,大耍其陰謀詭計,終於篡奪了漢朝的江山。但這時的社會好比是個病入膏肓的老人,若能對症下藥多加保養,也許還能苟延殘喘一陣子,否則將會是死路一條。王莽上台後,雖然進行一些改革,畢竟隻是頭痛治頭腳痛治腳,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或者幹脆是頭痛治腳、腳痛治頭,無濟於事。
這樣的統治,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許多地方上的官吏紛紛叛亂,朝廷裏麵也是眾叛親離危機四伏,王莽的末日將到。
王莽的長相奇特:嘴巴大、嘴唇向外翻;腮又短又寬;眼珠子向外鼓,布滿了道道血絲;身高隻有七尺五寸,(合今日之1.7米上下);說話聲音嘶啞而慘厲。依照現代醫學的說法,他大概與秦始皇差不多,都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為了掩飾身材瘦小,王莽喜歡戴高帽子,穿高跟鞋,往衣服裏填充羽絨,好讓自己看起來高大粗壯一些。他走路姿勢也與眾不同:手放背後,仰臉衝天,隻用眼睛餘光掃視左右人群,一幅清高孤傲不屑一顧的樣子(也許當皇帝之前並不這樣)。有個相麵先生見過王莽後說:“他就是相麵書上所說的鷹服、虎嘴、豺狼嚎叫,這種人是吃人的人,但最後也必定被人吃掉”。王莽知道之後,派人殺了這位算命先生,但是從此以後經常用扇子遮住臉,一般人難以再看見他的尊容,可他被人吃的命運終於無法擺脫。
對於不斷爆發的農民起義,王莽最初試圖以招安的方式,兵不血刃地予以平定。他派使者去山東招撫呂母,宣布隻要她們放下武器回家安居樂業,朝廷可以既往不咎,赦免殺官造反的罪過,受到了嚴詞拒絕:“王莽對待百姓殘酷暴虐,橫征暴斂讓人們無法生活;法律禁令又多如牛毛讓人防不勝防。百姓辛苦勞作,收獲的產品卻抵不上交稅的,閂起門在家呆著還說不定因鄰居有罪而被牽連。我們放下武器回家還不也是死路一條嗎?”使者回京後如實彙報。王莽聽完之後,氣得火冒三丈,隻好拿使者來消火,這樣使者做了替罪羊,把他撤職查辦了。而到別處義軍去的使者一見到這個陣勢後,使學會了耍小聰明,信口雌黃地蒙騙王莽,說什麼“起義軍隻是秋後的螞蚱,蹦跳不了幾天了”,“在您的聖威下,不廢一兵一卒,他們也要完蛋”。他們的這些話正好符合了王莽的心理,聽後心裏很高興,因此重重獎賞各位使者。
實際招降成功的隻有一例:大臣儲夏去會稽郡長州縣,勸說起義軍領袖瓜田儀投降,在這次的招降中取得了成功。可惜,瓜田儀的降書送到了長安,人還沒有動身之前,就患病死掉了。於是王莽在這件事上,大造聲勢,詔令厚葬瓜田儀,賜給“瓜寧殤男”爵號,期望著別的義軍也效法瓜田儀。然而,此時的人們早已看透了王莽的真麵目,沒有一家義軍被他的這一招假仁假義所蒙騙。
招撫沒有取得應有的成效,王莽隻好采取武裝鎮壓。王莽在全國推行軍事一體化措施,中央各大臣兼任前後左中右五大司馬,地方上州級官吏兼大將軍,郡級長官兼偏將軍,縣級長官兼校尉,把全國變成一座大兵營,加強對起義軍的討伐。但起義軍依舊在戰鬥中壯大成長,隊伍日益擴大,王莽的統治更加風雨飄搖。
其實地方官中也有有勇有謀的將才,如青州(今山東)的田況就是一位。田況在義軍四起的時候,征發轄區內18歲以上的男人四萬多組成一支大軍,加緊操練嚴陣以待。結果當地的農民沒有足夠兵員致使他們造反不成,而外地義軍也畏懼不敢前來,所以在這塊地方上平安無事。田況自以為自己在這件事上立了功,沒想到招來了王莽的訓斥:“沒有中央的命令而擅自組建軍隊,是嚴重的違法亂紀行為,應該受到嚴厲懲治。鑒於目前形勢,準你戴罪立功,暫且代理青州、徐州(今山東、江蘇)地方長官。”表麵上責備,實際上提拔,也是王莽用人的一招手段。田況感激王莽任命的高官,為表示自己的忠心又獻上了自己的治國方略:“針對起義軍力量分做、各自為戰的特點,宜予地方官更多的自主權,讓他們依靠地方豪強,實行堅壁清野的堡壘戰略,讓起義軍陷入在鄉間搶不到東西、攻打城池又力量不足的困境,不失時機地采用剿滅與招撫並重的方式,不愁義軍不被消滅”。王莽曆來孤性多疑,最懼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麵,讀了田況的建議後暗自思忖:田況果真有一套辦法,但他也是個危險人物,必須嚴加控製。於是派使者調田況入京另行安排職務,但山東一帶也隨之被義軍占領。像這樣,稀有的幾個頭腦清醒、能力超常的人,因為遭到王莽的猜忌而被免了職位,剩下的一些大臣要麼就隻會拍馬屁,要麼就裝聾作啞,整個形勢就好比是江河日下致使一發不可收拾。怪不得有人發牢騷說:“把狗拴得緊緊的,又想讓他抓到更多的野物,怎麼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