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陰謀與奸者(10)(2 / 3)

張居正自任內閣首輔後,一心為國家社稷著想,盡職盡責地輔佐教導幼主明神宗萬曆皇帝,力勸他親賢臣,遠小人,慎起居,戒遊佚。又勸他罷節浮貴,量入為出,裁汰冗員,嚴核財賦。他積極進行改革,殫精竭智,一心為國,且舍生取義,不為毀譽所左右;興利除弊,嚴明法紀,敢當重任。由於他的勤勉努力,使萬曆以來,主聖時清,吏治清正。紀綱振肅,風俗淳樸,煙火萬裏,露積相望,漠北驕虜,俯首稱臣。

正因為做得很好,他也會難免得罪了不少人。他們對張居正的改革觸及了自己的利益十分敵視,千方百計要與之作對。也有的人與張居正政見相左,甚至嫉妒其才能和權力。他們認為張居正以宰相自居,挾天子以令天下,事無大小,均須聽命於他,也太專橫霸道了。種種不滿和矛盾,不斷地困擾著張居正,給他的改革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和阻力。

萬曆初年,禮部尚書陸樹聲就因看不慣張居正的一係列做法而辭職。

淡泊功名的陸樹聲在朝中算是個清流首領,向來恃才傲物,天生一副俠腸。張居正對他很崇敬,曾以後進之禮前往參謁。可他卻不冷不熱,弄得張居正非常尷尬。他對張居正的所作所為頗有些不以為然,不免時時耿耿於懷,懷恨於心。

經受了幾次門生發難的沉重打擊和為父奔喪的長途跋涉,張居正忽然身患重病,臥床不起,經過多方醫治不見好轉。

張居正自知將要不起,遂連上兩疏,懇求萬曆恩準致仕歸去,以求生還江陵故土,萬曆始終不準。

這天,萬曆帝親自派遣的一大群太監,文淵閣中的大學士張四維、申時行以及在京的各部尚書們齊集在張居正病榻前。

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張居正終於遺下他嘔心瀝血建樹的改革業績以及年近八旬的老母、三十餘年的伴侶、六個兒子、六個孫子,安靜地離開了人間,終年五十八歲。

張居正危病期間,明神宗萬曆皇帝曾十分痛心,送給他許多珍貴藥品和補品,並對他說:“先生功大,朕無可為酬,隻是看顧先生的子孫便了。”這樣,張居正在九泉之下也用不著為自己的子孫擔心了。張居正病逝後,神宗下詔罷朝數日,並贈他為上柱國,賜諡文忠,據諡法解。“文”是曾任翰林者常有的諡法,“忠”是特賜,“危身奉上曰忠”。明顯在賜諡時,神宗對於張居正功勳業績的評價是相當高的。

然而,張居正屍骨未寒,時局卻急下逆轉。沒過幾個月,明神宗就變了臉,加上那些在改革中被張居正得罪的人添鹽加醋地告狀,張居正立刻遭到自上而下的痛斥。

張居正過去的改革得以成功,得以順利的進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神宗與他保持了一致的態度。這種局麵由兩種因素決定,一是自嘉靖以來與日俱增的政治危機的猛烈打擊下,統治階級再也不能按照原來的樣子繼續統治下去了,所以反對改革的勢力未能占據上風;二是由於神宗即位後,年僅十歲,他對身兼嚴師和首輔的張居正敬畏有加,處處聽從其指點,因此對進行的改革並無疑議。在這種形勢下,張居正代表的是地主階級的整體利益,行使的是至高無上的皇帝的權利,所以才使其改革取得了迅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