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有了很大的改變,一方麵改革初見成效,危機已經緩解,官僚和貴族們在貪婪的本性役使下,強烈要求衝破改革時期所受的節製,並進而廢棄改革;另一方麵,神宗皇帝逐漸長大,對於“威柄震主”的張居正日益不滿起來,嫌張居正把自己管得太牢,使自己不能自由地行使權力。張居正活著的時候,他不敢怎麼樣,現在張居正死了,他就誰也不怕了。
在張居正死後,司禮太監張誠、張鯨在神宗麵前死命攻擊張居正的主要支持者大太監馮保,隨即馮保被逮捕,家產被查抄。馮保的失勢,必然導致對張居正的不利,於是一場反馮運動同時也拉開了彈劾張居正的序幕。
正如曾被張居正逐出朝門的原兵部侍部汪道昆所歸納的:“張公之禍是在所難免的。這個中緣由,乃因為張公欲有所作為,必攬大權在手。而這大權非是別人,乃當今天子之權!張公當權便是天子的失位,效忠國家意味著蔑視皇上!功高震主,權重遭忌,此即張公無法逃脫的必由之路。”
明神宗態度的變化,在反對改革的官僚和貴族中引起強烈反應。那些受過張居正斥責的人,乘機告狀,原來巴結張居正的人也都反咬一口。明神宗聽了朝中這些人的話,下令把被張居正改革過的舊東西都恢複起來。張居正創行的考成法被取消,官員不得任意使用驛站的驛遞新規被廢弛,張居正重用的官員被罷黜,好多被裁處的官員,一個個又官複原職,重新被起用。
明神宗在張居中死後說過,要照顧好他的子孫的,可是在張居正死後不久,其家裏人便死的死,判刑的判刑。一個為國家的富強建立了功勳的人,反倒成了罪人!這個結局,張居正生前萬萬不會料到的。就連張居正生前所重用之人,如張學顏、方逢時、梁夢龍等輩,也均遭遣還籍。
張居正實施的改革是順應曆史潮流的。他所建立的業績並沒有因為改革的廢止全部付諸流水。例如,封貢通市,改善蒙漢關係,並沒有因為張居正改革的廢止而消失。恰恰相反,在張居正死後,蒙漢兩族的友好好往來依然如初,並不斷向前發展。清代魏源在追述蒙漢關係的改善時說:“高拱、張居正、王崇古,張弛駕馭,因勢推移,不獨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為本朝開二百年之太平。”又如,改革賦役製度,推行一條鞭法,在張居正死後,仍一直向前發展。這種情況證明,明神宗雖然可以憑借至高無上的皇權廢止張居正改革,查抄封掉張居正的家產,但卻改變不了“天下不得不條鞭之勢”的曆史流傳於世。
無情的曆史,對於張居正死後,他的改革被廢止了,明神宗如小鳥出籠,無拘無束,他嗜酒、貪色、戀財,滿足私欲,大肆發作。他橫征暴斂,揮金如土。朝廷上下荒淫天度,糜爛不堪,各種社會矛盾急劇激化起來,一發而不可收拾。再也無能力挽狂瀾了。
從此政治的腐敗,使明王朝開始走上覆滅的道路,致使張居正的改革設想沒能繼續堅持下去。但是從天啟、崇禎皇帝對張居正及其改革的肯定,可以說明張居正忠心耿耿輔助小皇帝,為革除積弊,創建新政,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他的功績是永不磨滅的。“恩怨盡時方論定,封疆危日見才雄”,後人在江陵張居正故宅題詩抒懷,堪稱對張居正身後功過是非的真實寫照。張居正也真的不愧是明代最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也是曆史上的一位不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