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謙從他入宦以來,愛國愛民,廉潔正直,在政治上卓具識見,並有所建樹;而他在抵禦瓦剌入侵時所發揮的作用,在當時對於保衛人民生命財產和北方經濟的發展,更有不小的貢獻。於謙的功績是不朽的,在我國曆史上於謙是一位值得後人紀念的一位英雄人物。
(第五節)第一儒將和第一反間計
眾將之冠便是儒將,眾計之首則是反間計。第一儒將和第一反間計的綜合,便有了明末第一冤案,議案的主角就是袁崇煥。
而中國曆史上是允許使用反間計的。周瑜反間一計,使曹操殺了得力的部將蔡瑁、張允。《三國演義》中的經典章節也就是蔣幹中計一節而成的。
努爾哈赤是以一部《三國演義》來打天下的英雄,努爾哈赤想要對付明朝,向山海關發展,他首要對付的就是袁崇煥,很可惜,他失敗了。自己也得疾而亡。袁崇煥一時成了整個大明朝的柱石,是北方門戶的守護者,引起了清廷的極大憂慮。於是,他們看到了《三國演義》,看到了反間計,終於可以使崇禎帝自毀了長城,清軍從此以後可以輕鬆直入,極乎沒有一點可顧及的。
清朝數百年的運數也就是反間計了,可見,人才之用,計謀之用,可謂大矣。
明崇禎三年的一天,就在北京城的菜市口,人頭攢動,爭相而來的人們要看看被崇禎帝稱作為“大漢奸”的人到底長的怎樣,又是怎麼被處死的。有人還有希望,就是如果能買到這個“大漢奸”身上的一條肉,就能表明自己就是正人君子,還能治一定的疾病。
終於出業了“大漢奸”就在囚車裏推了出來,他被判的是淩遲之刑,所謂的“淩遲”,就是要割上一千刀,在最後的一刀才將人殺死,如果多一刀或少一刀,行刑的劊子手就要以身相抵。劊子手從剝皮開始,但是是不能傷到血管的,不然,人會死的。民眾就在這些皮肉慢慢被割下的時候,出價來購,一錢銀子可以買到一片,直到第三天,“大漢奸”才被最後的一刀殺死,眾百姓連內髒也一搶而光,這個“大漢奸”正是袁崇煥。
讓我們從頭開始看一下中國儒將之冠是怎麼成為“漢奸”的。
祖上留下的十三副鎧甲成了努爾哈赤起兵念頭,而他也正是靠這十三副鎧甲豐起兵來反抗的,二十幾年的征戰,建立了後金政權,然後以“七大恨”告天,向明朝發起了進攻,連敗明軍。終日縱情聲色、萬事不理的明神宗著了慌,急忙讓遼東經略楊鎬帶領十多萬大軍分四路迎擊,結果又全軍覆沒。明朝又派熊廷弼去遼東辦理軍務。正在這時候,神宗死去,他的兒子光宗也隻做了一個月的皇帝,就因誤服藥物而一命嗚呼,皇位由光宗的兒子朱由校繼承,曆史上稱他為熹宗,年號天啟。熹宗做皇帝時還隻是一個十五歲的孩子,他性格十分懦弱,不願多事,隻好嬉遊,他有兩大嗜好,一是與小太監捉迷藏,一是幹木匠活。尤其對於木工製作,他極為沉迷,他自己動手蓋的房子和製作的機器巧物,還真有點水平,由此可見,他是一個天生的木匠。這樣一來,他就把所有政事交給了魏忠賢這個在他做太子時就服侍他的太監。
而魏忠賢不但不做好事而且是無惡不作,大肆殺害正直朝臣。廣結私黨,禍亂國家,形成了中國曆史上最大的“閹黨”。在這樣一個朝廷的統治下,邊境防務是可想而知的,熊廷弼在遼東也就難施手腳。熊廷弼到遼東後,苦心經營,勉強穩定了局勢,但朝中有些官員對他是橫加指責,朝廷隻有將他革職查辦,改用袁應泰做統帥。袁應泰是一流的水利工程人才,但對軍事一竅不通,他輕率出戰,結果遭到慘敗。朝廷隻好重新起用熊廷弼。但這時兵部尚書張鶴鳴與熊廷弼意見不合,他叫熊廷弼的屬下王化貞不要聽熊的調遣,結果由於好大喜功的王化貞失誤,明軍又遭大敗,朝廷不分青紅皂白,將所有好官員就如王化貞和熊廷弼等人一起逮捕,並將張鶴鳴免了職。
在這種曆史下,抗擊滿清進犯戰爭的曆史舞台袁崇煥便登了上來。
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士,他的祖上原籍廣西梧州藤縣。他為人不僅慷慨,富於膽略,而且喜談軍事,年輕時就有誌於辦理邊疆事務。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袁崇煥中了進士,被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縣。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袁崇煥到北京述職,他在和朋友們談論時發表了一些對遼東軍事很中肯的意見,引起了禦史侯恂的注意。侯恂向朝廷薦舉他,朝廷於是升他為兵部職方司主事,辦理防務事宜。明代就像宋代一樣,信任文官而不信武官,皇帝害怕武官權力大了會想要造反,因此派那些文官指揮戰役,因為還有多方的牽製,所以往往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