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任兵部主事不久,正碰上王化貞大敗而歸。一時間,朝廷驚慌失措,京城謠言四起,人心惶惶。袁崇煥悄悄地騎了一匹馬,孤身一人出山海關考察軍情。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詳細報告了山海關外的形勢,並詘“隻要有兵馬糧餉,一人足以守住山海關。”這雖然有些書生意氣,但朝廷還是升任袁崇煥為兵備儉事。
回到山海關的袁崇煥,起初是做遼東經略王在晉的一個下屬,在關內辦事。當時王在晉切意防守山海關。袁崇煥認為,為了保住山海關,應當將防線北移,在寧遠築城駐守。
朝廷中的大臣大都反對,認為寧遠太遠,難以防守,但他們不知道,若以山海關為國界,就好像以北京的城牆為國界一樣,外圍失去了屏障,山海關一旦被重兵攻破,後果不堪設想。如在寧遠築城,則可建立一片戰場,取得一片鞏固的根據地。在這個戰場上阻擊乃至消滅滿清的軍隊,比依長城而守而言,實在是要堅固得多。
孫承宗大學士是輕易沒有發表過意見的,他親往關外視察.支持袁崇煥的意見。不久,朝廷派孫承宗代替王在晉,做了遼東主帥,他令袁崇煥和副將滿桂駐守寧遠。
在公元1622年,袁崇煥到達寧遠,立即著手築城。寧遠離山海關二百多裏遠,築好此城,就等於砸下了一顆釘子。他訂下城牆規格:城牆高3丈2尺,城雉再高6尺,城牆牆址廣3丈。
袁崇煥和將士們是同甘共苦,所以築城時人人都盡力,第二年寧遠城牆就築成了。寧遠城高的牆厚,成為關外抗擊滿清的最主要的防禦工事之一。袁崇煥由築此城開始,經營遼東防務幾達20年。在袁崇煥未被殺死以前,滿清軍隊雖然是多次繞道進襲包括北京城在內的一些城鎮,但是最終還是未能真正地跨過寧遠地區的一步。
在經過袁崇煥和孫承宗幾年的苦心經營後,明朝的邊防力量大大地增強了,明軍開始主動出擊了,陸續收複了一些失地,並把防線向北推進了幾百裏。麵對已經取得的戰果和宏偉計劃的逐漸實現,袁崇煥內心充滿了喜悅。袁崇煥也因功連連升官,先升為兵各副使,再升為右參政,孫承宗主帥也對他是青睞不斷有加。
雖然說前線是逐漸的穩固下來了,但朝廷裏卻是日漸地腐敗下去了,魏忠賢的專橫跋扈引起了正直朝臣尤其是東林黨人的義憤,紛紛上書彈劾魏忠賢,魏忠賢就采取極端的手段,殺害了楊漣等6人,史稱“前六君子”,並把抗清立有大功的熊廷弼也一並處死。在鎮壓了這些反對派以後,魏忠賢的氣焰更為囂張,自稱“九千歲”,肆意勒索賄賂。孫承宗對魏忠賢的一切也不承認,魏忠賢就派了一個叫高第的親信前去到替了孫承宗做遼東的主帥。
高第隻會吹牛拍馬,絕無任何一點的所長,他到任後,膽小如鼠,不敢駐守寧元城.胡說寧遠戰不可戰,守又不可守,命令立即撤退。作為廣東人,袁崇煥有一股“蠻勁”,他堅決不服從,認為軍事上有進無退,寧遠一撤,全線即刻崩潰。高第雖是袁崇煥的上級,但因他膽小,況且也是文官出身,竟對袁崇煥無可奈何,隻好下令把錦州及其他幾個防守據點的兵馬撤到了山海關。這樣一來的話,寧遠城就好像曠野裏的一株枯樹一樣,完全地暴露在寒風之中了。
機會終於讓努爾哈赤等待上了。明天啟六年(年公元1626),努爾哈赤親率大軍十三萬,號稱二十萬,進攻寧遠城。那位魏忠賢派來的高第坐在長城垛口上,以隔岸觀火的悠閑心態,幸災樂禍地看著寧遠城的覆滅和袁崇煥的敗亡。然而,隻有孤城一座和守兵一萬的袁崇煥,並無絲毫的怯懼之意,而是一意要率兵抵抗,於是,開始了著名的寧遠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