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八旗精兵長驅直下一路殺下了大小淩河、錦州、杏山、塔山諸、堡連山等地區,兵勢浩不見邊,刀槍劍戟如林,19日到達寧遠城下,努爾哈赤派人勸降道:“我以三十萬人來攻,此城破之必矣!”袁崇煥回答說:“義當死守,豈有降理!且稱來兵三十萬,予亦豈少之哉?”努爾哈赤先派兵繞過寧遠城,切斷了寧城和山海關的聯絡,以防明軍增援。其實努爾哈赤多此一舉,他不派兵,高第也決不會來援。但袁崇煥並不畏懼,他派總兵滿桂、參將祖大壽分兵把守四門,把城外居民遷入城內,堅壁清野,組織居民、商人送水送飯,並刺血作書、激勵將士,還把遠在山西的妻子兒女接入城中,以示與寧遠城共存亡。滿清軍隊在寧遠城內軍民總動員、嚴陣以待的情況下,終於開始發動進攻了。
滿清的軍隊十分善戰,結果在同李自成在一片飛石大戰之中,喊一聲“辮子兵來了”,久經沙場的農民軍竟然就“嘩”地潰退了,而且一退不可收拾。在攻打寧遠城時,也十分凶猛。滿清軍隊用鐵甲兵攻城,這些人身穿兩層鐵甲,不畏矢石,豎起梯子,奮勇上攀。再用鐵皮車做掩護,挖掘城牆,城牆竟被挖出了許多缺口。袁崇煥的軍隊也十分勇敢善戰,他們在城上安裝了幾門西洋進口的紅夷大炮,每一炮都給敵人以深重的打擊,對近處的爬城軍士,則從垛口上伸出許多長長的木櫃子,櫃子裏裝著士兵,士兵居高臨下,用石頭和箭矢打擊敵人,再扔出浸有油脂和硫磺的被絮等物燃燒敵人的戰具。就這樣,滿清軍隊一次又一次的猛烈進攻,而一次又一次地被打退了。
袁崇煥是文人出身,在平時情況下他扮成一員儒將不動不響,如諸葛亮一般,他乘轎指揮戰鬥。他的最大特點是鎮靜,即使敵兵攻破了城牆,他也一點不慌,而是披上盔甲,和戰士們一起運石補牆。在這次戰役中,他負傷數處。敵人退卻時,他又組織敢死隊,縋下城牆,追殺敵人,並撿回箭枝十餘萬支。在這次戰爭之中打敗了滿清士兵,還殺死了統率三十名,士兵的什麼意思十多人。
敵軍撤走以後,袁崇煥還以以往的儒者的風度,派使者送信對努爾哈赤說:“老將縱橫數十年,無有不勝,今敗於小事之手,恐怕是天意啊!”努爾哈赤也很客氣地致書袁崇煥,並贈以馬匹,“約期再戰”。努爾哈赤在攻城時受了炮傷,隻得躺在車中鬱鬱而回。他對諸貝勒說:“我自二十五歲起兵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曆時四十三年,獨不克寧遠一座孤城。”抑鬱中背上又生了一些毒瘡,這又是傷又是病的,月後就死在沈陽以西四十裏的璦雞堡。
自此以後,滿清軍隊對袁崇煥又敬又畏。
這個天大的喜事寧遠大捷的消息傳到京城,朝野上下都高興得不得了,一個個喜出望外,一片歡呼。高第因沒有援救寧遠而被免職,由兵部尚書王之臣取代。袁崇煥升為四品右僉都禦史。袁崇煥之處又主動出擊,又陸續收複了高第所卻放棄的土地。
自從努爾哈赤死後,兒子皇太極又繼位,建立了清朝。皇太極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正確的戰略,暫時放棄寧遠,轉而攻打朝鮮。就當時明清而言,雙方都需要一段休戰時間,以便實行各自的計劃。明方需要築城、練兵,清方則要進攻朝鮮,掠奪財富,鞏固統治。而兩方則完全不同。
在這種局勢下,袁崇煥提出與皇太極和藹的談一談,皇太極也示表示讚同,但明皇帝和許多大臣堅決反對,滿清從來都是附庸國,皇太極不夠談判對手的資格。袁崇煥和皇太極商議和談時,皇太極利用這個機會打敗了朝鮮,袁崇煥也加緊修築錦州中左、大小淩河等地的防禦工事,並派出援朝軍隊,隻因朝鮮很快就被明軍打敗了,打敗了以後他們就退了回來,固然沒有和清軍發生衝突。
因為皇太極進攻朝鮮取得了很大的勝利,財物得到了補充,局勢也慢慢的穩定下來,但他看到袁崇煥修城池,練兵馬,勢力越來越強大,如不加緊攻擊,會越來越難對負,現在求和又不成,皇太極便決定“以戰來求和”。
公元1627(天啟七年),皇太極率著他的大軍打敗了遼西的許多軍事重鎮,攻陷了大小淩河,隨即又攻錦州。到6月4日,將領趙率教率領明軍與皇太極展開激戰。清軍損失慘重,但還是沒有將錦州攻下來。皇太極見攻錦州不成,就轉攻寧遠。袁崇煥嚴陣以待,成竹在胸,兩軍相接,激戰兩天,雙方損失都很慘重,但皇太極還是沒攻下寧遠。皇太極再轉攻錦州,但錦州城守堅固,清兵死傷枕藉,無法攻克。當時正值炎熱季節,清軍很多人中暑,士氣低落,皇太極也隻有先撤圍回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