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實行嚴格的集權化-——執行部製
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又出現停滯,通用電氣公司於1972年接任為董事長的瓊斯(Jones),擔心到80年代可能會出現比較長期的經濟不景氣,到1977年底他又進一步改組公司的管理體製,從1978年1月實行“執行部製”,也就是“超事業部製”。這種體製就是在各個事業部上再建立一些“超事業部”,來統轄和協調各事業部的活動,也就是在事業部的上麵又多了一級嚴格的製度化管理。這樣,一方麵使最高領導機構可以減輕日常事務工作,便於集中力量掌握有關企業發展的決策性戰略計劃;一方麵也增強了企業的靈活性。在改組後的體製中,董事長瓊斯和兩名副董事長組成最高領導機構執行局,專管長期戰略計劃,負責和政府打交道,以及研究稅製等問題。執行局下麵設5個“執行部”(即“超事業部”,包括消費類產品服務執行部、工業產品零件執行部、電力設備執行部、國際執行部、技術設備材料執行部),每個執行部由一名副總經理負責。執行部下共設有9個總部(集團),50個事業部,49個戰略事業單位。各事業部的日常事務,以至有關市場、產品、技術、顧客等方麵的戰略決策,以前都必須向公司最高領導機構報告,而現在則分別向各執行部報告就行了。這5個執行部加上其他國際公司,分別由兩位副董事長領導。此外,財務、人事和法律3個參謀部門直接由董事長領導。
2.科研組織體製
同樣,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也非常重視科研工作,而且已有悠久的曆史。從公司成立後的第二年,就有一位德國青年數學家斯坦梅茲搞科研工作,1900年即成立實驗室。據1970年《美國工業研究所》報道,該公司共有207個研究部門,其中包括一個研究與發展中心,206個產品研究部門,共有科研人員17,200餘人,占公司職工總人數的4%。1973年通用電氣公司共有31,000名獲得技術學位的專業人員,其中半數以上從事研究與發展工作。1972年,公司科研總費用超過8億美元,其中3億美元由本公司承擔,5億美元主要用於和美國政府訂立合同的研究與發展工作上。通過對科研部門的嚴格管理,使GE具備十分強勁的研發能力,為GE長期行業領先奠定了基礎。
通用電氣公司的科研工作分為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兩個方麵。它的研究與發展中心從事於這兩方麵的工作,而著重於基礎理論研究,為全公司服務,同時對各行業共性的一些課題進行聯合研究。這個研究與發展中心的前身是該公司在1900年成立的一個實驗室,也是美國從事基礎研究的第一家工業實驗室。它的創始人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青年化學家懷特納和通用電氣公司的兩名技術人員。這個實驗室的早期研究工作主要是在電燈泡、X射線管、閘流管及有關的化學、冶金方麵進行基礎研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這個研究實驗室研究戰爭中使用的通訊和雷達裝置。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研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擴充到600多人。1968年,這個研究實驗室正式命名為研究與發展中心,到1973年共有工作人員17,000人,其中325人是物理學博士。
經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發現:GE公司將嚴格化管理的重心放在了組織結構的構造和科研組織體製的設計上。這些領域主要為公司的業務開展提供平台,因此實行嚴格化的管理符合我們前麵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