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九次史學理論研討會主題發言
各位教授,各位先生:
非常感謝大會主席陳啟能先生給我主題發言的機會。就我此時的心情,既有幾分傷感,又感到幾分高興。傷感的是,時至20世紀末的今天,我們這些文化人還坐在這裏討論東方社會發展的理論問題,尤其是東方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問題。這一主題,我們已經打了近一個世紀的筆墨官司,實在是很不應該的事情。照道理,關於文化的定向問題,早在幾十年前就應該解決。而我們非但沒能解決好,反而越弄越複雜,越弄越糊塗,真可謂“剪不斷,理還亂”。當然,從另一個方麵說,問題還在,困結還在,更說明有解決的必要。而且,世紀末的今天,這一問題仍能引起文化人的廣泛興趣,亦說明我們的熱情還在,道義還在。這是我感到高興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今天坐在這裏討論的主要是史學家,而不再局限於哲學界。記得七年前,我曾在一次小型的史學會議上提出,有關文化問題,史學家最有發言權,也應該發言。但是這麼多年來,有關東方文化與東方現代化問題的討論,哲學界紛紛揚揚,今天一個會議,明天一個沙龍,很是熱鬧,而史學家們一直保持著沉默,“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本次史學理論會議將這一問題作為中心論題,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實際上,在海外學術界,這一論域是哲學家和史學家的共同課題,像錢穆、徐複觀、餘英時等人,都是史學家,而且很有些影響。
以上算是題外話。我今天發言的題目是“文明資源與東方現代化”。這個題目太大,不可能展開來講,而且陳先生給我的時間也不允許,隻能就下麵兩層意思,大致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東方文化資源的評價
這樣的問題本來不成其為問題。隻要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有大致的了解,都會認識到東方各民族同樣有輝煌的過去。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尤其是中華民族,悠久的幾千年文明,不絕如縷,直至今天。如果沒有可值肯定的地方,是不可能延綿下來的。以往,當然也包括時下的學術界,對東方文化資源的評價,所持的是兩個極端的觀點,要麼是自大主義,要麼是虛無主義,所以爭論來爭論去,總是走不到一起。可以說,以往的討論是偏激有餘,理性不足,沒有以平常心對待傳統文化。之所以會這樣,我以為,學者們在思考這一問題時,恐怕前提就有問題。一是過高地估價傳統於現代化的意義,二是對“傳統”二字的理解失妥,三是對文化成就與文化資源的關係沒有弄清楚。
說對傳統的意義估價過高,並非僅指保守派,而且也包括西化派。我這樣說,或許在座的先生們就有人不會同意。因為西化派是反傳統的,怎麼能說他們也是過於看重傳統呢?實際上,西化派不過是站在傳統的反麵,在他們的心目中,傳統的力量同樣是巨大的。否則的話,他們便沒有反傳統的必要。現在人們一般給西化派扣上一頂“民族虛無主義”的帽子,這是不盡妥當的。說其“虛無”,隻能就“虛無”二字動詞的含義而言,即他們盡力去貶低民族文化,並非等於說在他們眼裏,民族文化一無是處。倘若民族文化一無是處,盡是糟粕,他們就不會花大力氣予以揭露和批判。應該說,這樣的道理不難明白。正因為傳統派和西化派各自站在自己的文化立場上,且都過高地估價傳統的力量,所以都把心思放在傳統方麵,要麼盡力讚美和維護,要麼盡力糟蹋和批判。這樣一種討論,更準確說是意氣之爭,其結果必然是,一方麵討論愈來愈走向極端,並形成兩個對壘的思想陣營,從而很難理性地給傳統文化一個正確的評價;另一方麵使國人在文化選擇上無所適從,從而也就對此采取冷漠的態度,有的人甚至反感。這樣,有關文化問題的討論,隻停留於學者圈子裏的爭吵,很難普及於大眾,更難起到它應有的作用,即社會啟蒙作用。我想,如果我們的學者們從一開始便能采取一種平和的態度對待民族文化傳統,正確處理好人類事物的古今關係,或許本世紀的曆史會少走許多彎路。至於,奉“中庸”為美德的中國知識分子對傳統的看法,為什麼會走向兩個極端?這個問題太複雜,既牽涉到思想文化傳統,又直接關聯到一個世紀的國際國內環境,不是幾句話可以說清楚的。
下麵談第二點,即對“傳統”二字理解的偏頗。現在學者們大多已有這樣的共識,即現代化必立足於傳統之上。這也是近年文化保守主義頗得人心的思想基礎。而且,道理也的確是這樣。人是傳統的產物,一言一行都離不開傳統。比如,語言是傳統的載體。我們學習語言和使用語言,就是同傳統打交道,同時亦體現受傳統的製約。任何新事物都是在傳統的基礎上生長出來的。所謂創新,也隻能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離開傳統,是無所謂創新的。這樣的道理並非深奧,說清楚了,三歲小兒也能理解。但是,我們的學者在以往的討論中,討論的前提同樣有問題。他們所想的,隻是傳統該不該維護,卻不曾想到傳統有大傳統和小傳統的區別。就一個民族而言,民族的傳統是大傳統,某一地域性的傳統為小傳統;就世界範圍而言,整個人類的傳統為大傳統,而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的傳統是小傳統。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文化界就傳統問題的討論,可以大致概括為:保守派心目中的傳統是小傳統,即一國一族的傳統,西化派心目中的傳統有兩種,反對的是一國一族的小傳統,擁抱的是人類文明的大傳統。我這樣概括,很可能被人看作是為西化派臉上貼金,因為在西化派那裏,受歡迎的隻是西方文明,並非人類文明。但是這種情況與我剛才的概括並不矛盾。因為在當時,西方文明不僅在他們眼裏是人類最先進的文明,而且事實上也的確是人類文明最先進的部分。如果我的這一認識可以接受,那麼再來看以往乃至當今的各種文化主張,孰是孰非,應該是比較清楚的。也就是說,我們在思考傳統與現代化之關係時,不應該再拘著於要不要傳統的問題,而是對傳統如何選擇,確切說怎樣處理好大傳統與小傳統之關係問題。20世紀的人,已不再僅僅是某國某族的人,而更重要的是世界人地球人。特別在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和全球文化聯為一體的今天,更應該用一種世界性的眼光來對待文化問題和社會問題,而不應再以強調民族性為借口而拒斥人類的先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