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社會形態理論與曆史規律辨異(2 / 2)

馬克思恩格斯的劃法隻是諸多分期中的一種。不同的是,馬克思的社會形態理論是建立在曆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以社會經濟為視點,具有其他諸種分期無法比擬的科學性。但我們仍需看到,它並不是一種曆史規律,因為它不具備曆史規律所具有的重複有效性和普遍適應性兩個特征。從今天世界史研究成果看來,經過由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序列的民族幾乎沒有。相反,絕大多數甚至幾乎所有的民族都不是按照這個序列發展下來的。西歐看起來似乎經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四個形態,但實際上,奴隸製度的充分發展是在古代希臘人和羅馬人時代,而封建製是日耳曼人的。希臘人羅馬人沒有封建製,日耳曼人沒有奴隸製。近年來,有關亞細亞生產方式、中國是否經曆過奴隸製社會諸問題的討論,之所以莫衷一是,症結恐怕就在這裏,錯把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理論當作曆史規律,從而導致曆史研究中的削足適履、硬套硬塞的教條主義陳習。

其實,馬克思和恩格斯並沒有把他們的曆史分期當作曆史規律來看待。在他們眾多的有關論述中,隻是把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一科學論斷當作曆史規律。恩格斯說:“正是馬克思最先發現了偉大的曆史運動規律。根據這一規律,一切曆史上的鬥爭,無論是在政治、宗教、哲學的領域中進行的,還是在任何其他意識形態領域中進行的,實際上隻是各社會階級的鬥爭或多或少明顯的表現,而這些階級的存在以及它們之間的衝突,又為它們的經濟狀態的發展程度、生產性質及方式以及由生產所決定的交換的性質和方式所製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602頁)列寧在《卡爾·馬克思》一文中也充分肯定了馬克思有關曆史規律的表述主要體現於社會經濟在曆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方麵。說馬克思以前的曆史理論之所以沒有摸到曆史的規律性,在於沒有看到物質生產同社會其他方麵的關係,隻有馬克思“揭示了物質生產力的狀況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種趨向的根據。……並指出以科學態度研究曆史的途徑,即把曆史當作一個十分複雜並充滿矛盾但畢竟是有規律的統一過程的途徑。”

相反,馬克思恩格斯曆來主張人類曆史的發展沒有預定的道路可走,一切都是自然的發展過程。在這自然的曆史進程中,整個人類的發展道路沒有固定的模式,各個民族和國家的曆史依其具體情況而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圖景。同時,馬克思對那些把他的社會形態理論當作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的作法,提出了尖銳的批評。1877年,他在批評俄國民粹主義者米海洛夫斯基的一段話中說:“他一定要把我關於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曆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曆史哲學理論,(好像)一切民族,不管它所處的曆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道路,……但是我要請他原諒,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馬克思在這裏明白指出,他關於西歐曆史的看法並不就是一般意義上的“曆史哲學理論”,不是曆史規律,不是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要遵循的模式。如果把他對西歐曆史的看法當作一般曆史規律,隻是貶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價值,同時,把一些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東西硬塞到馬克思主義體係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