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以土地公為財神。
中國的財神多是正義善良之神,無非是提醒人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取非分之財,還要散財行義。
我國民間的財神像,一般多是單一男像居於畫中間,如有男像和女像並列的,就稱為“財公”、“財母”。
玉皇大帝和三官大帝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是神中的至尊,或稱“玉天大帝”、“玉皇上帝”、“昊天上帝”,俗稱“上帝”、“天公”與“天公祖”。玉皇大帝居住在天上的玉京,故名之“玉皇”,不但授命人界的天子管轄民眾,還統攝天、地諸神,無論儒、道、佛諸仙都受其令,可謂是神中之神。
名號 玉皇大帝是中國民間信仰中的最高神。恰如《聊齋誌異》所說:“天上有玉帝,地下有皇帝。”它是封建皇權在鬼神世界的象征。
中國自殷周以來,已有最高神“上帝”的觀念,但都將“天”與“上帝”融為一物,稱為“昊天上帝”、“皇天上帝”。到了漢代,上帝叫“五方帝”、“太一”、“五感生帝”。在東漢末,又以北極星為天皇大帝,名耀瑰寶,總領天地五帝群神。但自王莽新到唐,國家祭天大典,都祀“皇天(或稱‘昊天’)上帝”為主。
“玉皇”、“玉帝”之稱,最早見於《真靈位業圖》。到了唐代,“玉皇”、“玉帝”之稱漸趨普及。“玉皇”,原為道教的名稱。張政烺先生研究說:“古人信服食玉,可以長生,又以為純潔清靜之征,故道教凡稱神仙,其侍曰玉女玉郎,其域曰玉京玉清,其居曰玉闕玉樓,其書曰玉簡玉冊,其動植物曰玉免玉蟾玉樹玉芝,皆美稱也。”唐代的文人騷客都常稱天帝為“玉皇”、“玉帝”。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等也常在詩中吟詠玉皇,描繪其壯麗天宮、隨侍群神。於是,天長日久,約定俗成,民間信仰中的“天帝”和道教諸神中的“玉皇”合而為一,稱“玉皇大帝”或“玉皇上帝”。
從唐宋開始,玉皇大帝受到封建朝廷的推崇。宋真宗趙恒即位後,認為“玉皇大帝”、“玉皇上帝”的稱號不夠高,於是在大中祥符八年(公元一○一五年)正月初九,加封玉皇大帝為“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全稱為“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大帝”,亦稱“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宋徽宗政和六年(公元一一一六年),又加玉帝尊號為“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
自宋徽宗以後一直到清,除了個別皇帝在宮中自設三清、玉帝之像供奉外,在國家祭天大典中,並不承認玉皇,仍奉祀昊天上帝。
職掌 傳說,玉皇大帝管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是指天上所有自然物的神化者,包括日月、星辰、風伯、雨師、司中、司命、五顯大帝、大官大帝等;地祇是指地麵上所有自然物的神化者,包括土地公、社稷神、山嶽神、海河神及百物神等;人鬼指世間人物死而化神者,包括先祖、先師、功臣、先王等。
玉皇大帝統領天、地、人三界,其下有分掌各職的天神,有完善的政治組織機構。在中央,有文昌帝君管學務,關聖帝君管商務,巧聖先師管工務,神農大帝管農務,十殿閻王管司法;在地方,有城隍爺、土地公、境主公、東嶽大帝、青山王等,此外還有各神祇分司細務。
道教以玉皇大帝是萬物元始的至尊,故又敬稱為“元始天尊”。據道家傳言,在天地未分之時,陰陽混沌,有一氣之神化即天地之精,當時天空大如笠(稱作“大羅”),曆經數百劫,始生成地。“元始天尊”在玉京,與其所生的“大元玉女”通氣結精,生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乃至伏羲、神農、黃帝,而有以下萬民。
因為玉皇大帝是如此的崇高偉大,所以民間無法為他雕塑神像,而以“天公爐”象征,如果要祭玉皇大帝,就每天對天公爐焚香膜拜。另有一種說法,玉皇大帝是“三官大帝”中的“天官”,祭典要供奉“三界爐”,上香致意。
由於玉皇大帝是“天”的具體神化,所以,一般天公崇拜沒有偶像,即使在廟宇中也以牌位代替。因為蒼蒼上天,抬頭即見,有了偶像反而不像。某些農家僅在庭院前豎立一根竹竿,表示玉皇大帝無影無形,要祭他隻能祭天了。
三官大帝
三官大帝之神的產生與道教有很大的聯係。道教以天、地、水為“三元”,因為三官大帝是主管三元之神,故而又稱“三元大帝”。
傳說,天官管神明界,即“天界”,地官管“人界”,水官管“陰界”,三官奉玉皇大帝的命令管轄上下縱列三界,故稱“三界公”。
在民間,關於三官大帝的傳說很多。有的認為,三官大帝就是堯、舜、禹三位帝王。堯愛民如子,禪讓帝位,至仁感天而為“天官”;舜待父母至孝,墾土開荒而為“地官”;禹治水功高,德被百姓而為“水官”。
道教奉堯帝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大帝”,位居紫微宮,頭上戴著冕旒冠,巍然高坐在檀香金龍椅上,身穿黃龍袍,手執朝天笏,慈眉善目,令人如沐春風。
道教奉舜帝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大帝”,也是頭戴冕旒冠,位居清虛宮,身穿紅龍袍,手執玉笏。派遣“監察神”八方巡遊,“三屍神”呈報人間的罪惡,來判決如何補過、赦罪。中元節是地官大帝下凡人間赦罪之日。
道教尊奉禹帝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大帝”,居清華宮,身穿紫龍袍,手執玉笏。民間傳說,下元節是禹帝下凡人間為民解厄之日,所以下元節又叫“消災日”。
俗雲:“天官好樂,地官好人,水官好燈。”上元、中元、下元三天被看成是三官大帝的祭日或三界公的生日。在此三日,民間必有大祭。特別是正月十五的上元節,更是熱鬧非凡。在這一天,家家一大早就把五牲(南方多為三牲)和果菜擺在桌上,燒香,占卜一年福禍吉凶。祭酒三巡後,燒錢紙,乞求天官賜福。祭禮完畢,撤供。
關聖帝君
名號
關聖帝君,又稱“關聖大帝”,是民間對關羽死後成神的敬稱,簡稱“關帝”,俗稱“關公”。此外,還尊稱關公為“關恩主”、“恩主公”、“關二爺”、“關帝爺”、“帝君爺”、“文衡帝君”、“伏魔大帝”等。
儒教有“山東一人作《春秋》,山西一人讀《春秋》”之語。山東一人指孔子,山西一人指關公。關公才能超凡入聖,尊稱為“武聖”。與“文聖”孔夫子對稱,又名“關夫子”,因為關公是山西人,又稱“山西夫子”。儒者還賜封關羽為“亞聖”、“亞賢”,判為五文昌之一。
諡號
關羽被奉為神,是從隋朝一個和尚的夢開始的。《佛祖統記·智者傳》說,天台山僧人智覬於開皇十二年(公元五九二年)到當陽縣籌建道場(即建寺傳教),夜見一長髯神人,自稱是漢將關羽,為當陽山主,願做佛門弟子,供護佛法。智覬和尚把他的夢告訴了晉王楊廣,關羽遂被封為護法神——伽藍。
佛教敬稱關公為“護法爺”、“伽藍尊王”、“蓋天古佛”等。“伽藍”義釋為白象園或眾園,是僧侶所住的園林。一般叫佛寺為“伽藍”,守護佛寺的神也簡稱“伽藍”。佛教以關公神勇,將他奉為護法爺,自然也將他稱為“伽藍”。在民間的佛畫中,若繪有觀音或佛祖的神像,必有以關羽立像為副,即有護法之意。
從宋朝開始,關羽被曆代皇帝所追封的諡號就達十幾個。宋哲宗率先開始將“顯烈王”的匾額賜給當陽玉泉寺。宋徽宗曾先後封給關羽“忠惠公”、“武安王”、“義勇武安王”三個爵位。南宋高宗封關羽為“壯繆義勇王”,孝宗改封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元朝文宗加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明太祖朱元璋封關羽為“壽亭侯”,明神宗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清順治帝給關羽封號:“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詡讚宣德關聖大帝”,長達二十六字,創曆史之最。
武廟
曆代祭祀關羽,在於把關羽奉為禮、忠、義、信的典範。關羽秉燭保嫂,是守“禮”;千裏尋兄,是盡“忠”;華容道放曹,是行“義”;單刀赴會,是守“信”。平生行事,處處表現出大智、大仁、大勇的節操,故為世人所推崇,設“武廟”祭祀。
武廟,也稱關帝廟。有稱關公為“協天大帝”,故武廟又稱“協天廟”。民間傳說,正月十三是關公的“飛升”日,五月十三是關公的“壽誕日”,多在這一天祭祀關公。傳說在每年五月十三日還會下雨,謂之“磨刀雨”,有傳說這天還是關公磨單刀赴會的日期。
關公的神像有兩種:一是文裝打扮,穿著龍袍,麵帶微笑,雍容慈祥,完全是文人智士之風;另一是武裝打扮,也穿著龍袍,但眼睛上揚,鼻高臉寬,有剛毅堅忍之氣,完全是大丈夫的雄姿。關公神像或畫像,兩旁都陪侍有“周府將軍”(關公的部將周倉,俗稱“周倉爺”)和“靈侯太子”(關公之子關平將軍)。配祀的有“伏魔副將”(即張飛)和“子龍爺”(即趙子龍)。
除了一般人篤信關聖帝君外,商人更視關公為他們的保護神。一因傳說關公生前善於理財,長於會計事務,增設筆記法,發明日清簿,這種記賬法設有原、收、出、存四項,非常詳明清楚,後世商人公認為會計專長,所以奉為商業神;二因商人談生意做買賣最重義氣和信用,關公信義俱全,故受商人尊奉;三因傳聞關公戰死後,靈魂又回來複仇,爭取最後勝利。而商人做生意隻求賺錢,不能賠本,若有所挫敗,要以關公為榜樣,來日東山再起,爭取最後成功。
廟聯
在崇信關聖帝君的習俗中,產生了許多有趣的廟聯。如湘潭市關聖殿聯寫道:
匹馬斬顏良,河北英雄皆喪膽;
單刀辭魯肅,江南士子盡低頭。
左宗棠曾撰常德關帝廟聯:
史策幾千年未有,上繼文宣大聖,下開武穆孤忠,浩氣長存,樹終古彝倫師表;
地方數百裏之間,西聯漢壽舊封,東接益陽故壘,英風宛在,想當年戎馬關山。
寧夏六盤山關帝廟聯:
拜斯人便思學斯人,莫混賬磕了頭去;
入此山須要出此山,當仔細捫著心來。
台灣一關帝廟聯:
義勇騰雲,一朝兄和弟;
忠心貫月,千秋帝與王。
這些廟聯,反映了民間奉祀關帝聖君的各種心理,既想從關帝神中得到什麼,又想從關帝神中寄托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