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崇拜雷神,認為雷神“主天之災福,持物之權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他們把黃帝視為雷神、封號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真王”。簡稱“雷王”。
民間相傳,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雷公的誕辰日,於是多在此日祭祀雷神。
電母
電母,也稱“電母秀天君”。明都印《三餘贅筆》:“《易》離為電,為中女陰也,而電出地之陰氣,故雲母。”民間常把“雷公”“電母”並稱,認為電母是雷公的夫人,專門掌管閃電一職。相傳,雷公的視力不好,難以辨別黑白,所以在打雷之前,要靠他的夫人電母先用大鏡子探照世間,判別清楚了再打。
電母的造型就如一般女神一樣,容貌端雅,左手向上,右手向下,各拿一麵鏡子,專照人間善惡。
如來佛
佛教是多神教,可分兩類:一是原來古印度神話中的神,如四大天王、韋馱、天女等。另一類是佛教徒自己憑空想象創造出來的,這一類神大致分三等,一等是佛,是最高境界的神;二等是菩薩,是超脫生死的神;第三等是阿羅漢。
佛,即如來佛,亦稱釋迦牟尼。曆史上實有其人,即佛教創始人悉達多,全稱為“薩婆曷刺他悉達”,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兒子,出生在迦毗羅衛(今尼泊爾境內),大約與孔子同時,悉達多為求證人的生老病死與苦樂的無常而出家悟道,最後修成正果,就懷著慈悲心腸,四處傳道,希望能啟發世人心智。
釋迦牟尼,也尊稱為“釋迦如來”、“釋迦佛祖”、“釋迦世尊”等,民間簡稱“如來佛”、“佛祖”。“釋迦”本為印度二千五百多年前北方的一個種族名,取其“釋言能仁”,即“道德充備堪濟萬物”之義。“牟尼”,取其“寂靜”、“寂寞”之義。“如來”,據《金剛經》說:“無所從來,無所從去,故名如來。”取“法身如來,常住不動”之義。“佛祖”之“佛”是“佛陀”的簡稱,為“智者”、“覺者”之義。“智者”知道苦、樂、滅、道四諦;“覺者”可以自覺,也可以覺他。“佛祖”是對佛教神明的最高尊稱。“世尊”,取“佛具眾德,為世欽尊”之義,是十大佛號中最大的尊號。
釋迦牟尼在預感到不久將離開人世時,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講述《彌勒經》的時候,指定彌勒菩薩於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接他的班,做未來的佛,又指定大弟子摩訶迦葉等輔佐彌勒,弘揚佛法。講完《彌勒經》不久,釋迦便北上拘屍那城,站在一塊大石頭上,南望他居住已久的摩竭陀國,結果在石頭上留下一雙足印。他對另一大弟子阿難說:“吾今最後留此足跡,將人寂滅……”
釋迦遺體是行火葬的。火葬前,眾力士抬著釋迦的金棺繞拘屍那城兜了七圈,至火葬處用檀香木火化。但舉火不燃,弟子阿羅陀說:“這是要等迦葉來。”當時釋迦的大弟子迦葉正在鷲頭山,聞知如來逝世,立即起程奔喪,曆七天七夜,趕到了火葬場。但迦葉點火仍不燃,據說這是釋迦不讓別人燒他,而要自己燒自己。最後是釋迦自己從心胸中把火噴出棺外,烈焰熊熊,燒了七天七夜,才化為灰燼。
據佛教史籍記載,釋迦牟尼圓寂(逝世)火化後,全身都變細顆粒狀舍利。近年在北京石經山雷音洞發現的兩顆佛骨舍利,狀如黍米,呈白色,經考證,確認為釋迦牟尼遺骨。後不久,又在陝西扶風縣法門寺發現了釋迦牟尼佛指舍利。這兩個發現,在中國和世界佛教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引起了中外學術界的注目。
佛與蓮
自佛教傳入我國,便與蓮發生了密切的聯係。古印度栽種蓮花的曆史早於我國,有“蓮邦”之稱。佛教產生於古印度,佛教徒稱阿彌陀佛所居的國土為西方極樂世界,因而“蓮邦”成為西方極樂世界的異名。
佛教在講經說法時的座位,稱為“蓮座”,又叫“蓮台”。在我國廟宇中,無論是三尊大佛、觀音菩薩,還是十八羅漢,都是坐在蓮台上的。
晉朝慧遠和尚在廬山虎溪東林寺,聚集高僧和名儒一百二十三人在彌陀像前宣誓,同修西方淨業,建立了一個研究佛經的組織,因為東林寺前種有一棵白蓮,故稱為“白蓮社”。慧遠和尚在我國佛教中另立了一個宗派,本稱“淨土宗”,因慧遠的白蓮社,後代佛教徒也將之稱為“蓮宗”。
印相
印相,指各種佛像、菩薩像、諸天像、羅漢像等空手時的手勢和身體姿勢,以及持物時的姿勢與手持器具。印相中,手指動作結構的凝固形式最為重要,特稱“手印”。手印表達的造像人體語言最為重要,所以,看佛像先看手。
釋迦牟尼佛典型姿勢 大雄寶殿一般供奉佛教締造者釋迦牟尼佛的像,常見的標準像有三種典型姿態:
一種是結跏趺坐,俗稱盤腿打坐,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名為“定印”,表示禪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為“觸地印”,表示釋迦在成道以前,為了眾生犧牲自己,這一切唯有大地能夠證明,因為這些都是在大地上做的事。這種造像名為“成道相”,表現的是釋尊在菩提樹下成道的瞬間。
結跏趺坐的方式也有講究,先把右腳腳心朝上壓在左大腿上,再把左腳如法壓在右大腿上。這種坐法名為“降魔坐”,又稱“降伏坐”。反之,即先左腳後右腳的盤腿坐法,名為“吉祥坐”。
第二種也是結跏趺坐,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右手向上屈指做環形,名為“說法印”,這是“說法相”。說法相表現釋尊在法會上說法開講時的瞬間。
釋迦牟尼佛“製式”的坐像就是上述兩種。
第三種是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名為“旃檀佛像”。傳說釋迦在世時,優填王用旃檀木按照釋迦的形象進行雕刻,後來仿製的也叫旃檀佛像。下垂手勢名“與願印”,表示能滿足眾生願望;上伸手勢名“施無畏印”,表示能解除眾生苦難。
大雄寶殿中的釋迦牟尼佛,典型姿勢就是這三種。一般身披通肩或袒右肩袈裟,手上絕不持任何物件。
阿彌陀佛典型印相 淨土宗的寺院大殿中,主尊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接引念佛的人往生西方淨土的“接引佛”。
阿彌陀佛常顯示的典型印相有兩種:一種做接引姿勢,右手垂下,做與願印;左手當胸,掌中有金蓮台。也有雙手捧金蓮台的。金蓮台座就是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後的座位,淨土宗將它分為九等,稱為“九品蓮台”。
第二種是阿彌陀佛不托金蓮台,而是雙手做出“上品上生”以至“下品下生”等九種手印。阿彌陀佛做某種手印,就是對往生者說明他的來生要人九品中的哪一品。
在大雄寶殿上,阿彌陀佛永遠做兩手交叉、兩大拇指對頂的上品人生手印。也有同時塑九尊像,每尊像做一品人生手印,如四川大足石刻中就有,但需配以往生連環畫式輔助說明圖,簡介哪種人才配哪一品哪一生,以對芸芸眾生示誡。
手印,可以說是佛教的一種手勢語言。
觀世音菩薩
名說
觀世音,佛教名,梵文寫作Avalokitesvara,“觀世音”是音譯,意為人們遇到苦惱時,觀其聲音,皆可解脫。《傳略》載:“遍觀古今之世音,普察人間之善惡,故有觀世音之號。”也有寫作“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等。觀世音菩薩,就是傾聽人世悲音的菩薩。菩薩,是梵文Bodhisattva音譯“菩提薩埵”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觀世音菩薩本是佛教中的神,隨著佛教的傳入,觀世音菩薩就來到了中國。唐代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稱“觀音”,以後即相沿成習。
民俗中的觀音像,一手持楊柳枝,一手持淨水瓶,又稱楊柳觀音。據說,觀音用柳枝沾淨瓶中的水,點化眾生。淨水瓶還被看成是掌握晴雨的法寶,所以每逢天旱或多雨時節,民間多向觀音祈雨求晴。
觀音的神像,體態豐滿,臉龐圓潤,慈眉善目,煥發出悲天憫人的善良襟懷,也充分表現出中國女性的柔美秀麗、端莊典雅的氣質與風韻。
觀音
觀音無論在印度,還是最初傳入中國,都是一個男性神,敦煌佛畫中的許多觀音像都是男性打扮,嘴唇上還留有兩撇胡子。佛教認為,佛和菩薩無生無死,也無性別之分,他們在世人麵前可根據不同需要,展現多種化身。佛經說,觀音在“普度眾生”時,能做三十六種變化。所以,佛寺中塑有“六麵觀音”、“七麵觀音”、“十一麵觀音”、“三十麵觀音”,以及“千手千眼觀音”,都是觀音的變相。女像也是觀音的變相之一。
關於男性觀音的身世,據南北朝時代的僧人曇無懺譯自天竺的《悲華經》說,古天竺的轉輪王無量淨有一千個王子,大太子名“不眴”,即觀音。不眴太子立下宏願,決心免除世間眾生一切苦難,不把眾生救出苦海,他決不成佛。據說,他可以視代聽,以目代耳,當世間眾生遇難呼念他時,他“觀”其音即可前去救助。所以如來佛命他名為“觀世音”。由於觀音忙於救助世間眾生無盡的苦難,所以始終沒有成佛,隻是個僅次於佛的菩薩。
觀音由男變女,開始於南北朝。傳說,南北朝時北齊武成皇帝臥病期間,曾夢見觀音是位亭亭玉立的美婦人。《南史》記載:“陳後主皇後沈氏,陳亡後入隋,隋亡後過江毗陵天靜寺為尼,名觀音皇後。”於是,自唐以後,觀音的造像便多為妙齡女子。
千手千眼觀音
關於“千手千眼觀音”,宋元年間有這樣一個傳說。
從前,西土的妙莊王有三個女兒,小女兒名叫妙善。妙善公主一心向佛,立誌皈依佛門。妙莊王為三個公主擇婿,大女、次女都遵父王之命完了婚,妙善卻拒不從命。妙莊王一怒之下,將妙善貶逐。妙善便來到南海,在普陀洛迦山修行,經常足踏蓮台,普度眾生,行善天下,使瞎子複明,殘疾複全,母牛多乳,閹人生子,老女得夫,沉船獲救。
後來,妙莊王得了一種瘡病,十分險惡,廷醫治療無效,生命垂危。有僧人稱:“用親人的手、眼,方可治愈。”大女、次女不願為父親犧牲,而妙善卻不念父王前惡,聞訊趕來,挖下自己的雙眼,砍下自己的雙手,製成藥丸,救活了父親。妙莊王良心發現,痛恨自己,令天下的能工巧匠為妙善塑造一尊“全手全眼觀音像”。可是,匠人們把“全手全眼觀音像”,錯聽為“千手千眼觀音像”,結果塑造了一尊千手千眼觀音。
白衣觀音和紫竹觀音
據說觀音得道後有多種現身,每一種現身都具有一種特殊的法力。
“白衣觀音”是觀音的一個現身,掌管生育之事,負責送子,故又稱“送子觀音”。因此,祈子的婦女都念誦《白衣觀音經》,或者到廟中祭白衣觀音,甚至孩子生下後,要拜白衣觀音為幹媽。
“紫竹觀音”是觀音另一個現身,負責保護出海的舟子漁民。因此,有人認為漁民奉為守護神的媽祖,其實就是觀音的化身。紫竹觀音的畫像多半是畫著觀音盤腿趺坐在岩石上,岩石後為南海紫竹,四周波濤洶湧,海上正有一舟子伸手向觀音求援。清末慈禧當政,自以為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命李蓮英扮裝成善財童子,德齡公主扮成龍女,自己則打扮成觀音的樣子,坐於紫竹林中,並將此情景拍成照片。
龍女和善財童子
“龍女”和“善財童子”是觀音身旁的金童玉女,不論是觀音的畫像或塑像,總是少不了他們兩位。“善財童子”的由來出於《西遊記》。《西遊記》寫道,紅孩兒欲吃唐僧肉,孫悟空不敵,屢遭敗績,隻好上南海求助於觀音。觀音以如來所賜的緊箍咒,套住紅孩兒的四肢,讓他五步一拜,拜上南海洛迦山,這就是所謂的“童子拜觀音”。從此後,紅孩兒就成了觀音身邊的善財童子。
中國民間信仰觀音的習俗,已有近兩千年的曆史,觀世音菩薩已經成為中國人心目中最優雅慈祥的女神,她像慈母般地護持著世人。每當人們遇到冤屈危難,而又哀哀無告或束手無策時,總會情不自禁地仰天合掌祈禱:“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啊!”“求求菩薩保佑!”觀音的儀表與慈悲還成為人們心目中婦女的典型形象,人們常讚美善良的婦女具有“菩薩心腸”,此“菩薩”指的就是“觀世音菩薩”。
羅漢
名說
羅漢,是阿羅漢(梵文的音譯)的簡稱,原來指原始的小乘佛教所達到的最高成就。據說,一位佛教徒修行,可能達到高低不同的四種成就,每一種成就叫一個“果位”。這四種果位是:
初果:名為預流果(梵文音譯為須陀洹)。獲得了初果,在輪回轉生時就不會墮入“惡趣”,指變成畜生、惡鬼等。
二果:名為一來果(梵文音譯為斯陀含)。得到此果,輪回時就隻轉生一次。
三果:名為不還果(梵文音譯為阿那含)。得到此果,就不再回到“欲界”受生而能超生天界。
四果:是阿羅漢果,受了此果,他是諸漏已盡,萬行圓成,所作已作,應辦已辦,永遠不會再投胎轉世而遭受“生死輪回”之苦。得此果位的人,就稱為“阿羅漢”,簡稱“羅漢”。
四大羅漢
據西晉竺法護所譯的《彌勒下生經》中說,佛去世時指派大迦葉(也譯作“摩訶迦葉”)比丘、君屠缽歎比丘、賓頭盧比丘、羅雲(即羅怙羅、羅睺羅)比丘“住世不涅槃,流通我法”。他們都是釋迎牟尼的親傳嫡係,羅雲還是釋迦牟尼的親生兒子。他們都是“聲聞”。所謂“聲聞”,就是指親自聽到過佛的言教聲音覺悟而得果位的人。跟從釋迦牟尼修行而證得阿羅漢果位的人雖多,但已涅槃,無影無蹤。最早住世的阿羅漢,就是這四大比丘——四大羅漢——四大聲聞。
十六羅漢
四大羅漢住世弘法,任務繁重,有的佛經中就增加為十六人。北涼道泰譯的《入大乘論》說:“尊者賓頭盧、尊者羅怙羅如是等十六人諸大聲聞……守護佛法。”唐代湛然《法華文句記》引《寶雲經》,也出現了“十六羅漢”,但隻摘引出賓頭盧、羅雲兩位。
現存漢譯佛經中有關十六羅漢最早的典據見於唐代玄奘大師所譯《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簡稱《法住記》)。《法住記》所記十六羅漢如下:
第一位:賓度羅跋囉惰闍,他的典型形象是皓首,有白色長眉,俗稱“長眉羅漢”。
第二位:迦諾迦伐蹉,據《佛說阿羅漢具德經》說,他是“知一切善惡法之聲聞”。
第三位:賓頭盧。
第四位:羅慶友。
第五位:迦諾迦。
第六位:跋陀羅,意譯為“賢者”,是佛的一名侍者。據《楞嚴經》說,他主管洗浴之事,所以近世禪林浴室中常供他的像。
第七位:迦理迦,是佛的一名侍者。
第八位:伐闍羅弗多,意為“金剛子”。
第九位:戍博迦。
第十位:半托迦,與第十六位注荼半托迦是兄弟二人。據說他們的母親是大富長者之女,與家奴私通,逃奔他國,久而有孕,臨產歸來,在途中生二子,大的叫半托迦,意為“大路邊生”;小的叫注荼半托迦,意為“小路邊生”。兄聰明弟愚鈍,都出家成羅漢。
第十一位:羅怙羅,意譯“覆障”、“障月”、“執月”。他是釋迦牟尼在俗時所生唯一的兒子,據說釋迦牟尼出家之夜,釋迦牟尼在俗時的第二夫人耶輸懷胞,六年後釋迦牟尼成佛之夜月蝕時降生,故名。十五歲出家,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不毀禁戒,誦讀不懈”,稱為“密行第一”。
第十二位:那伽犀那,意譯“龍軍”,習俗“那先比丘”,生於佛滅後,七歲出家,曾在舍竭國答國王彌蘭陀之問,大闡佛法。
第十三位:因揭陀。
第十四位:伐那婆斯。
第十五位:阿氏多,是佛的一名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