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起居神話篇(2)(3 / 3)

第十六位:注荼半托迦。

現知我國最早的十六羅漢雕塑在杭州煙霞洞,是吳越王錢元瓘的妻弟吳延爽發願所造。

十八羅漢

傳說十八羅漢是我國曆代對佛法精研的和尚,而且具有高超的武藝,拳法出神入化,深藏不露。這些和尚得道之後,雲遊天下,行俠仗義,死後為眾人奉祀於觀音菩薩兩道。

在民間,十八羅漢的名稱說法雜亂,有兩種說法較為常見:一是在十六羅漢的基礎上加上蘇頻陀和諾矩羅組合成十八羅漢,如近代畫家所繪的十八羅漢圖,就是其代表;第二種說法是指如下十八位佛家弟子:一.彌勒;二.達摩;三.誌公;四.降龍;五.目蓮;六.開心;七.進花;八.進香;九.長眉;十.伏虎;十一.飛鈸;十二.戲師;十三.進燈;十四.梁武帝;十五.洗耳(或說是進果);十六.貢納(或是進書);十七.優婆(或是悟道或是慶友);十八.多利(或是力風)。

彌勒,也稱“彌勒佛”、“彌勒尊者”,民間俗稱“大肚和尚”、“布袋和尚”。他的塑像都是袒胸露腹、笑口常開的胖和尚。

布袋和尚,在中國曆史上確有其人,是五代後梁嶽林寺(今浙江奉化)的僧人,法名契此,號長汀子,死於後梁貞明三年(公元九一七年)。他身體矮胖,長相猥瑣,常常用一根棍杖挽著一個布袋四處化緣,隨處偃臥,活像一個瘋子,因得“布袋和尚”之稱。據說,這個布袋和尚可以準確地測知人的禍福。

由於彌勒佛笑口常開,既慈祥又有趣,曆代文人雅士在他麵前留下了不少妙聯佳對。

山東濟南千佛寺彌勒佛堂有一短聯:“笑到幾時方合口,坐來無日不開懷”。四川峨眉山洪椿坪彌勒佛堂楹聯是:“處己何妨真麵目,對人總要大肚皮”。禪宗南派發祥地的南華寺,天王殿內彌勒佛龕前的楹聯為:“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空腸,不知眾檀越,信心時將何物供養;年年坐冷山門,接張迎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試問這頭陀,得意處有什麼來由”。最膾炙人口的一幅彌勒佛楹聯則在北京潭柘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西遊記》說,彌勒佛所挽的布袋是一個“人種袋”,有一次這個“人種袋”被手下的黃眉童子偷去了,令孫悟空和普天神將束手無策。

達摩,也稱“達摩祖師”,本是南印度國王子,是印度禪宗二十八祖。在梁武帝時來到中國,由廣州到金陵,一路宣揚禪義。有一次因為和梁武帝問答之間,無法說出全義,就渡江到嵩山少林寺,麵壁苦思達十年之久,所以又稱“麵壁達摩”。

達摩是在印度傳授禪宗的最後一人,但在中國卻是禪宗始祖。相傳達摩渡過長江到嵩山少林寺時,隨手折了一棵葦草,充當舟船,腳浮於上,瞬間即至。達摩圓寂後,據說他的靈魂仍返回南印度。所以,至今的達摩祖師像,多雕塑他乘葦渡江的神態,或是一隻手持鞋,象征他魂歸故國之意。

誌公,又稱“誌公禪師”,姓朱,名寶誌,又名保誌。金陵人。誌公出家在道林寺修行,專修禪業,每次一坐就是十天左右。誌公常離開道林寺外遊,居止不定,三餐飲食也隨遇而食,有時甚至幾天不吃不喝。

目蓮,又稱“目蓮尊者”。目蓮救母是民間流傳很廣的故事。

其實,在佛經上記載的目蓮,本是印度人,原為婆羅門徒,後來和“金利佛”一同出家歸佛。傳到中國後,經演繹訛傳,遂成目蓮救母的故事。人們被目蓮的孝行所感動,因此尊奉他為十八羅漢之一。至今寺廟供奉的目蓮塑像,手中拿的就是佛祖贈賜的九環禪杖。

開心羅漢,又稱“開心尊者”。由於開心羅漢的“開心”二字和玄天上帝開腹拋腸的故事相類,民間就以為開心羅漢是玄天上帝的化身。

五百羅漢

五百羅漢從何來?佛經中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指參加第一次結集(編纂佛經)的五百比丘,《十誦律》卷四記載:“今日世尊與五百羅漢入首波城。”另一種說法,在釋迦涅槃(即死)後,過了七天七夜,佛的大弟子大迦葉尊者認為要把佛徒集中起來,聽受微妙佛理。於是,派出五百羅漢到四麵八方邀請了羅漢八萬八千前來靈山。又一說法是,五百羅漢是常隨釋迦聽法傳道的五百弟子,如《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中說,佛為五百羅漢授記。此外,佛經中五百羅漢來源的說法還很多,如《法住記》記十六羅漢各弟子,從五百到一千六百不等,五百羅漢是其中最起碼的一組。《舍利弗問經》也記載,弗沙密多羅王滅佛法後,有五百羅漢重興聖教。南傳佛教也有五百羅漢參加在斯裏蘭卡舉行的第四次結集(編纂佛教經典)的傳說。雖然有關五百羅漢的傳說在佛經中記載很多,但都沒有記下名號。

五百羅漢出現於中國,據《高僧傳》卷十二載,他們最初是東晉時顯現於天台山。到了五代,對羅漢的崇拜興盛,吳越王錢氏造五百銅羅漢於天台山方廣寺。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九八五年)造羅漢像五百十六尊(十六羅漢與五百羅漢),奉安於天台山壽昌寺。在此期間,各地寺院也多興建羅漢堂或羅漢閣。名畫家李公麟等畫有五百羅漢圖像。五百羅漢的名號,現存最早石刻記錄是宋紹興四年(公元一一三四年)十二月刻立、南宋高道素所錄《江陰軍乾明院羅漢尊號石刻》,列舉了第一羅漢阿若陳如到第五百羅漢願事眾。原碑不存,碑文收在《嘉興續藏》第四十三函中。此後,五百羅漢殿堂中的塑像就按照這個碑文寫上羅漢的名字,但這是佛教中國化以後的產物,在古天竺沒有。近代佛寺所塑五百羅漢像,也多依這一石刻列名。

對羅漢的畫像,以近代畫家馬駘著名,由他所繪的十八羅漢圖和百名羅漢圖被推崇為欣賞和學習羅漢畫的畫譜。

羅漢堂

五百羅漢塑像眾多,一般佛殿不能容納,就另辟羅漢堂安置。塑立一堂羅漢,工程浩大,一般多是大寺名刹才建有羅漢堂。近代寺院中有代表性的羅漢堂,如北京碧雲寺、上海龍華寺、漢陽歸元寺、昆明筇竹寺等。

在傳統習俗中,凡逢佛誕之日(也有的在正月初一清晨),人們喜歡到寺廟的羅漢堂數羅漢。去數羅漢時,要牢記哪隻腳先跨進殿門,若是左腳,則自左往右數羅漢,反之亦然。數者按年齡大小若年十六歲,則順序數至第十六尊羅漢止。如超過十六歲,在數完十六尊羅漢後,要順序重複往前數去,直到數完年齡數為止。然後以這尊羅漢貌相的善惡或性格特點,預卜來年的吉凶。若這尊羅漢是伏虎羅漢,就以為來年身體必定壯健;若是長眉羅漢,就認為必定長壽。此俗南北方均有流傳。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民間又稱為“四大金剛”。四大天王原是印度佛教《長阿含經》中的一個傳說。佛教把一般世界劃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其中欲界最低,是具有食欲、淫欲的眾生所居。人類社會屬於此界,地獄、餓鬼等也在此中。欲界中最高級的是“六欲天”,是超乎人鬼以上的天界,天神所居,但仍不離食欲、淫欲。六欲天分六重,第一重叫“四天王天”。四天王天是四天王及其眷屬的住處。傳說,四天王天位於須彌山的山腰,山腰聳立著一座叫犍陀羅山的小山,此山有四個山峰,各有一位天王居住,各護一方天下,即掌握須彌山四方人類社會的“東勝身”、“南贍部”、“西牛賀”、“北俱盧”等四大部洲的山、河、森林、地方,所以又稱為“護世四天王”。這四位天王分別是:

東方天王,名多羅吒(一作提羅吒或提頭賴吒),領乾闥婆及毗舍闍神將,護弗婆提人,即東勝神洲。

南方天王,名毗琉璃(一作毗留勒義或毗樓勒迦),領鳩槃茶及薛荔神,護閻浮提人,即南贍部洲。

西方天王,名毗留情義(一作鼻留波阿義),領一切諸龍及富單那,護瞿耶尼人,即西牛賀洲。

北方天王,名毗沙門(一作鞞舍囉婆拿),領夜叉羅刹將,護鬱單越人,即北俱盧洲。

隨著佛教的傳入,這四位天王也傳到了中國,但已不是昔日的麵孔,全變成中國式的天王了。在中國大地上所見的東方天王為持國天王,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天王為增長天王,身青色,持寶劍;西方天王為廣目天王,身紅色,手纏繞一龍(或說是蛇、蜃);北方天王為多聞天王,身綠色,右手持傘,左手持銀鼠。

中國民間俗稱四大天王為“四大金剛”。“金剛”,即金屬中最剛之意,是守護寺門的大將。這四大金剛的職司為風、調、雨、順:

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寶劍,職風;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職調;北方多聞天王手持雨傘,職雨;西方廣目天王手持龍,職順。在中國的古典文學作品中,對四大天王有種種不同的描述。《封神演義》以四大天王為“魔家四將”:增長天王叫魔禮青,手執青光寶劍一口;廣目天王叫魔禮海,掌碧玉琵琶一麵;多聞天王叫魔禮仁,拿混元珍珠傘一把;持國天王叫魔禮壽,提紫金龍、花狐貂。這四大天王手裏的“法寶”是一個有趣的謎語,即風調雨順。執劍的,因劍有鋒,隱意為“風”;掌琵琶的,因琵琶能彈撥出音調,隱音為“調”;掌傘的,因傘能遮,隱意為“雨”;抓紫金龍、花狐貂的,因龍為蛇類,與貂一樣可以順毛撫摸,隱意為“順”。這種藏謎於塑像的巧妙形式,是我國古代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也表達了一種美好的願望。此外,《西遊記》以四大天王為玉帝屬下守門的天將。

近代供奉四大天王的佛殿稱“天王殿”,殿正麵本尊多供大肚彌勒佛,在彌勒左右,分塑四大天王,作“風調雨順”之像。

十殿閻王

閻王與地獄

閻王,是中國民間傳說的冥司主宰。閻王,又稱閻羅王、閻魔、閻羅、閻魔王、焰魔羅等。閻羅是古梵語“閻魔羅闍”的音譯簡稱,隨著佛教從印度傳入,是傳說的陰間大王,掌握著人間的生死大權,與天上的玉皇大帝對稱:“天上有玉皇,地下有閻王。”

在因果觀念的影響下,民間把人死後的世界分為“天堂”與“地獄”。民間傳說,城隍爺派人巡視各境,訪察人世間的善惡。為非作歹的人,城隍爺就判決他的罪狀,並捉住他的靈魂,附帶一張公函呈給“速報司”,再轉奏閻王。閻王根據奏章,經過審判後,若確認有罪,就依他們所犯罪惡的輕重,判處進十八層地獄,受各種刑罰之苦。

舊時善男信女去酆都拜神時,都要到奈何橋前燒香焚紙,施舍錢物,表示虔誠,以求死後神佛保佑過橋。

地獄,就是民間說的“陰曹地府”也稱“陰府”。相傳這個陰府設在酆都(今四川豐都縣),俗稱“酆都地獄”。酆都地獄裏有十殿閻工,第一殿秦廣王,第二殿楚江王(亦作初江王),第三殿宋帝王,第四殿伍官王(亦作五官王),第五殿閻羅王(亦作森羅王)第六殿卞城王(亦作變成王),第七殿泰山王,第八殿平等王,第九殿都市王,第十殿轉輪王。

民間極少設專門廟宇祭祀十殿閻王,一般附祀於城隍廟,在廟的兩旁牆壁上分別繪製十殿閻王的圖像,稱為“十八層地獄圖”或“十殿地獄圖”。

一殿秦廣王

第一殿秦廣王,傳說姓蕭或姓蔣,二月初一誕辰。此殿又名“鬼判殿”,殿前兩旁書:“若來離此關,人就除善惡”。專司人間壽夭生死冊籍,統管幽冥吉凶。凡善人壽終之日,由觀音大士引導,轉世為富家子弟,享受榮華富貴;僧尼道清心守戒者,就引過金橋到極樂世界;為官清廉之士,則引過銀橋到西方;功過參半的人,則交送第十殿發放,仍投入世,或男轉生女,女轉生男,依業緣使為富貴貧賤,以了冤緣相報;凡惡多善少者,就押上設在殿右的“孽鏡台”照視,使自見在生時所作的惡端。孽鏡台高三十三米,鏡大十圍,上橫書“孽鏡台前無好人”。照過孽鏡之後,隨即批交第二殿用刑,發獄受苦。

二殿楚江王

第二殿楚江王,傳說姓曹或姓曆,三月初一日誕辰,司掌活大地獄,又名“剝衣亭寒冰地獄”,另設有十六小地獄。殿前左右對聯寫“蓋世英雄難免無常兩字,榮華富貴猶如春夢一場”或“改過前生之罪孽,得啟彼世之慈悲”。凡在陽間傷人肢體、奸盜殺生者,都要入第二殿受刑獄。凡生前好爭訟,以讒言害人者,受割舌之刑;為官濫用職權者,受石碾之刑;唆使女子改嫁者,受割指之刑;挑撥離間者,受吊鐵樹之刑。受刑期滿,轉解第三殿。

三殿宋帝王

第三殿宋帝王,姓廉或姓餘,二月初八日誕辰,司掌黑繩大地獄,另設有十六小地獄。殿前書“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凡在陽世忤逆尊長、教唆興訟者,都推入此殿受刑。引誘良女為娼,要受竹牢之刑,長舌婦則受蒸籠之刑。

四殿三五官王

第四殿五官王,姓黃或姓呂,二月十八日誕辰,掌合大地獄,又名“剝戮血池地獄”,另設有十六小地獄。凡世人抗糧賴租,交易欺詐者,均由四殿審理。殿前書“死後怕苦難,生前要端心”。

五殿閻羅王

第五殿閻羅王,姓韓或姓包,正月初八日誕辰,掌叫喚大地獄,另設十六“誅心小地獄”。殿前書“是是非非地,明明白白天”或“青天有眼,鐵麵無私”。凡是發至五殿者,先押赴“望鄉台”。望鄉台高四十九丈,刀山為坡,砌就六十三級。一登此台,望鄉甚近,令之聞見世上本家因罪遭殃各事。然後細查曾犯何惡,再發入十六誅心小地獄。在十六誅心小地獄內,各埋有木樁,以銅蛇為鏈,鐵犬做墩,摁壓手腳。用小刀開膛破腹,鉤出其心,細細割下,擲與蛇食,掏出其腸,扔給狗吞。受苦日滿,止痛完膚,另發別殿。

六殿卞城王

第六殿卞城王,姓石或姓畢,三月初八日誕辰,掌大叫喚大地獄和枉死城,另設有十六小地獄。殿前書“善惡到頭終有報,隻因來早與來遲”。凡在世間行盜、謀殺和枉死等均入六殿審理。結伴行盜受臼搗之刑,謀殺親夫受剖腹之刑,傷人殺世者受暴牛衝殺觸踏,絞殺人者受巨石壓殺。凡在陽間受屈自殺、哽死、餓死者,就發送到另設的枉死城,在城內等候加害者到地府,親眼看他們受石磨、石搗之刑,以消仇怨,再轉世投生。

七殿泰山王

第七殿泰山王,姓畢或姓董,三月二十七日誕辰,掌熱惱大地獄,又名“推磨肉醬地獄”,另設十六小地獄。殿前書“陽間作惡作孽,陰司受苦受愆”。凡犯盜墓、賭博、魚肉鄉裏、逼良為娼、玷辱聖壇者,均入此獄受苦。燒人房屋,盜人物品者,受銅柱之刑;不孝翁姑,虐待前妻子女,不貞的尼姑、處女,拐誘婦女為猖者,皆浸入血池;盜墓、玷辱聖壇者,一律釘以木榤。

八殿平等王

第八殿平等王,姓千或姓陸,掌阿鼻大地獄,又名“鋸刀地獄”,是陰府中最廣大的地獄,約四千八百。裏另設有十六小地獄。凡陽世犯“十惡”中極惡者,死後除受各殿刑罰外,還要發落到阿鼻地獄受苦。

九殿都市王

第九殿都市王,姓黃,四月初一誕辰,掌大熱惱大地獄,又名“熱惱悶鍋地獄”,另設十六小地獄。殿前書“何苦急急忙忙許多閑事,從得清清閑閑做個好人”。凡在世不孝杵逆者,均入此殿,使之受盡痛苦,解交第十殿,改頭換麵,永為畜生。

十殿轉輪王

第十殿轉輪王,姓薛,四月十七日誕辰,行使最後的裁決。殿前書“輪回生死地,人鬼來去關”。設有金、銀、玉、石、木等五橋。分別善惡,核定各殿解到鬼魂的等級,審判後,發給憑證,令赴轉輪台,轉世到四大部洲,或為公侯將相,或為家畜,各憑他的善祿福壽或夭厄貧賤而定。並逐名詳細記明,每月彙集,通知第一殿注冊,送呈“酆都”。第十殿特設有“忘軀台”。忘軀台采種藥材,煮成迷飲湯。凡發往投生者,先令押交掌管忘軀台的孟婆娘,灌迷飲湯,使忘前生之事。虛構如此一個地獄十殿,儼然有如現代的法院,判處各種民、刑事案件。處刑之慘,將死的世界勾畫成了一個殺戮的刑場,以警世人行善。在地府中還設有文判官、武判官、馬麵將軍和牛頭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