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很少有理想的風水寶地。更重要的是山區水流湍急,少屈曲緩流,容易暴漲暴落。故山區尋地有無穩定水源成為能否建宅安身的先決條件。
風水中講:“未見山時先看水,有山無水休尋地”。其次是山區小氣候分異十分明顯,垂直分異、坡向分異都將成為住宅選址中的重要因素。再有強烈的新、老構造運動,使斷層崖、斷層穀、倒石堆發育,這些地貌單元危機四伏,一旦植被破壞,暴雨激發,就會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災害。
但是,山區又是“得道成仙”之處,山中之人成為“仙”。關鍵在於能找到一個相對穩定,山水環抱的理想環境。理想的山地環境不僅可以築宅建村,而且可以營建山地別墅,成為修心養身的好地方。
山區風水優選的地貌單元 起伏平緩的山頂台地。由於受風化剝蝕和流水侵蝕等外營力長期作用,以及新構造運動的差異抬升,山區可出現多級夷平麵,即在某一海拔高程範圍內形成相對平緩的台地。
如浙南山區有八百米左右的古紅土台地(慶元縣的荷地台地);七百米左右紅層台地(泰順縣台地和文成縣的南田台地)。在這些高台地麵上,仍有起伏相對平緩的侵蝕穀地,可以形成山環水抱的環境。因地麵海拔較高,山清水秀,遠離城市喧嘩、汙染,在丘崗環抱的東南向穀地(山坳),冬暖夏涼,氣候宜人。
故常被道家看中,作為修煉得道之處,也是山區建村築寨之地。明開國元勳,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劉基,其故居武陽村就在高山台地上。
武陽村,地處文成盆地西北部的南田台地上,海拔六百五十至七百五十米的紅層台麵上,尚有起伏一百至二百米的丘陵崗地,圍合成大大小小的山澗盆地或山坳。武陽村就是其中一個麵積達○點二平方公裏的台上小穀地,也可稱小盆地。
從大範圍講,武陽村是南田台地的一部分,而南田又是文成盆地中的一級高台地。故武陽村,可謂盆中之台,台中之穀,具有高台、幽穀之特征。武陽村,原名“五羊村”,相傳為劉基父親選址。劉基父親名劉爚,為南宋翰林劉濠之子,曾任遂昌縣教諭。傳說劉爚一夜夢見五隻山羊在南山覓食。
因道家視羊為“落地之龍”,故思此夢為“大吉之兆”。次日登南山尋找,故見五羊在穀。於是,就地選址築宅而遷居。後子孫繁衍,擴宅為村,定名“五羊村”。一代國師劉基就誕生此地。
劉基老宅形局極佳,按風水模式“四靈”俱全,左右二條小澗彙流屋前,形成“北水歸堂”、“山環水抱”的風水格局。老宅背倚“陳山”為“少祖”,基枕高差不足三十米的低丘為“玄武”主山;左右是起伏五十米的丘崗為“龍虎,”;前有約高出基址五米左右的崗地為“朱雀”案山。
宅內有魚池為“小明堂”,宅外有穀底稻田為“大明堂”。宅基坐乾朝巽(N四十五度E),可遠視東南“水口”,冬禦西北寒流,夏納東南涼風。更為妙者,是“少祖山”延伸過渡為“玄武”主山時,山體收縮呈蜂腰、鶴膝狀,不僅有利後山龍脈“地氣”之集聚,而且也免遭後山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之災難,成為修心養身的好地方,被道家稱為天下“第六福地”。
其唯一不足之處,過去交通不便。但現已公路到村,開發成旅遊度假別墅極為理想。
平緩傾料的山前古洪積扇。山間穀地是山洪、泥石流的易發區,尤其是坡降極大的斷層峽穀,山前穀口,正是山洪、泥石流的堆積區。
山洪、泥石流的發生,是一種山區的自然現象,它對人居環境而言,既有衝毀房屋、淹埋田園而致災的不利一麵,也有形成山前堆積扇,以其依山傍水的人居環境而造福人類的有益一麵。其禍福乾坤,全在風水選址之中。
山洪、泥石流的穀口堆積扇,在地貌學中稱之為洪積扇形地,它有新、老、古之分。所謂新洪積扇,是近期發生的泥石流的堆積區,從形態看,堆積體裸露,砂礫相間,土體鬆散,衝溝清晰,水係不穩定,暗示著上遊仍有可能發生新的山洪和泥石流,是極不穩定的危險區。
在此建宅造房,難免滅頂之災。老洪積扇,是指曆時較久的泥石流堆積區,堆積體已雜草叢生或樹木成林;已無新的衝溝出現,水係已趨穩定;土層風化深厚,土壤黑色表層發育良好,土體緊實,砂礫相間,礫石表麵已有漆皮,但難擊碎,且無半風化圈。表明近期已無新的山洪、泥石流發生,扇形地已處於相對穩定的階段。
在上遊自然植被恢複、保護良好的情況下,可以選址建宅,否則仍有可能發生山地災害。
最宜村宅、別墅選址的是古洪積扇形地。所謂“古”,指此堆積扇已有二三百萬年曆史,大都發生第四紀中更新世或晚更新世時期的山洪、泥石流的堆積區。
土壤已高度紅化、粘化,結構緊實,礫石已開始風化,打擊易碎,有明顯半風化圈;土壤剖麵從上到下,一般可見黑色表土層、紅色心土層、紅白網紋層,灰白色的漂洗層和礫石層等,風水稱“五色土”。土層深厚,泥礫相間,土體緊實,承壓力高。土壤可受地下側滲水回潤而濕潤,植被茂盛或農墾種植。
因地處山地向穀地過渡的轉折接合部,三麵環山,扇緣常有溪流環抱和泉水出露,成為古人類擇居優選之地;或成為人才輩出的古村落。也是當今山地別墅的好地址。
浙南麗水山區的慶元縣大濟古村,就選址在山前古洪積扇上。這是一隻中更新世洪擊扇,左右有二條山澗小溪環抱於村前,背山麵水,且有典型的山環水抱,雙龍戲珠格局。
遠眺前方河穀(縣城所在地),視野開闊,風景優美,成為風水寶地。該村吳氏始祖崇煦公,於宋景德元年(一○○四)遷居大濟後,連生四子:長子吳穀,宋天聖二年(一○二四)登甲子科進士;次子吳轂,景祐元年(一○三四)也中甲戊科進士,成為“雙子登科”之家。大濟村,自北宋天聖二年(一○二四),至南宋寶佑四年(一二五六),二百三十年中出了二十三位進士,占全縣進士(二十九名)的百分七十九點三,成為名副其實的進士村。該村迄今廟宇、祠堂、牌坊、廊橋、古居民宅保護完好,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但是,該村環境也有美中不足之處。其村宅朝向為坐南朝北,冬季寒風刺骨,人們雖以住房朝南、北牆高築禦寒,但畢竟大環境為山北水南之陰地,或大海,是一個理想的背山麵水的人居環境。如九溪穀口的古坡洪積扇,北倚海拔四百多米的五雲山地,南望寬廣的錢塘江水麵,近臨珊瑚沙水庫,曆來是療養休閑、賓館別墅的首選地。
改革開放後,這一古老的扇形地又得到進一步的深度開發,原作為園地利用的錢江果園,已建設成為“九溪玫瑰園”別墅區,售價高達七百萬元一幢(六百平方米)的別墅樓盤,一搶而空,這不能不說是“環境效應”的結果。
其實一點也不奇怪,這些古扇形地就是風水優選之地,我們的祖先大多選擇這類環境作為棲息地。如早在四千至五千年以前的良渚文化,就出現在“之江層”的古坡洪積扇形地上。最近又發現,早在十二點六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浙江安吉縣的溪龍鄉上馬坎第四紀紅土崗地上,有人類活動。
因為,此類地段,當時背山麵海,漁獵耕種、上山樵采都十分方便,不受水旱之災,易圍獵,易防守,是原始人理想的人居環境。
穀口、穀地古洪衝積扇。這是一類年代稍晚一些的扇形地,一般為第四紀晚更新世的洪衝積堆積扇。地勢也稍低,海拔十至三十米左右;地麵起伏較平緩,徒步行走幾乎感覺不出有坡降。
土壤紅壤程度稍低,呈黃棕色。質地較輕鬆、粘壤為主;礫石磨圓度較好,甚至呈卵石,但不易擊碎,半風化圈不明顯;土壤濕潤、回潤力強;地處穀口、穀地,與平原直接相連,地下水豐富,尤其在扇緣部位,可有泉水出露,打井挖塘,取水十分容易。故為築宅建村優選之地,也是開發旅遊度假村、別墅山莊的好地方。
杭州西湖區的龍塢穀地、金家灘穀地、大清溝穀地,均屬這類古洪衝積扇形地。近年來已相繼開發成為高爾夫球場、未來世界、夢湖山莊和大清生態穀等旅遊度假區。
這是因為這類扇形地,三麵環山,水係稍作改造,如周邊辟洪聚水,扇緣挖塘建湖,即可成為理想的山環水抱的人居環境。
紅層盆地中的低丘崗地。在地質曆史上經曆長期侵蝕、剝蝕的白堊紀紅層盆地中,可出現類似武夷山、龍虎山這樣的丹霞地貌,但更多地成為丘崗錯落、崗壟相間的丘崗地貌。
當殘丘崗地被四麵高丘圍合時,就可能出現相對獨立的小盆地,從而構成“五鳳朝陽”、“金牛眠土”、“太極八卦”等意象的風水格局,成為理想的風水寶地。浙江永康市的上柏石村和蘭溪市的諸葛八卦村,就是這類地貌單元。
上柏石村,始建於元代順帝年間,已有六百五十餘年曆史,被永康市稱為“狀元村”。
相傳宋代狀元、著名思想家陳亮的第十一世孫陳克誌,騎馬跑上溶塘山,登石觀看,隻見山崗盤曲,岩石雄偉,參天古柏簇立,蔭地老鬆長榮,翠綠沃野可以種穀,水塘錯落可以養魚,對此山水甚是愛慕。後建宅定居於此,取名“上柏石”村。
據村誌記載:“村形似鳳,以溶塘山為頭,村西南後山頭為身,南北兩旁翼出如翔,撲地而飛,朝陽而舞;又有前山頭、烏龜頭、大岩山、前塘頭山四鳳後隨;西山又有臥龍騰空之勢,龍飛鳳舞,宗三公相此為祥之地,稱之為‘五鳳朝陽’。”又記:“位於村西約五十米之牛頭墳。蓋以牛貌山為身,牛頭東朝,麵對村莊,仰望東升明月,悠然自得,名‘西牛望月’。”
從現代地貌學分析,上柏石村是一個位於永康紅層盆東北部的殘丘崗地。麵積不足○點七平方公裏的小村,南北與下柏石、方山腳二村為鄰,同處在一個“海星狀”的紅砂岩小盆地之中。
但方山腳村緊貼方山腳下,下柏石村充塞於三丘之間。唯有上柏石村處於北龍延伸伏首,過峽縮腰,呈玄武伸頭,穴位起頂的溶塘山上。
溶塘山是一個侵蝕的紅砂岩殘丘崗地,以此為宅址,東北來龍的方山(二百六十三點四米)可為少祖;方山延伸的餘脈龜頭山為玄武(主山);東有大岩山為青龍;西有牛貌山、西山為白虎;前有前塘山為朱雀(案山)。
溶塘山實為小穀地中央的侵蝕殘丘崗地,周邊圍合的諸山,也隻是相對起伏在百米以下的低丘,丘崗之間為緊抱村莊的凹壟窪地,串珠狀的魚塘、荷池,階梯狀的肥沃水田。水係自西北、東北繞崗地彙流於南麵盛塘出水口,構成一幅外有青山,內有禾荷碧波的美妙景觀,確為人居天堂。
上柏石村地靈人傑,村風純正。可謂人才輩出,在永康七百二十八個行政村中,是獨一無二的。這不能不信,盆中微突的紅砂岩崗地,有“拋物天線”的聚氣效應,使這裏的小孩智力發育良好,自幼穎異,有利成才立業。
蘭溪諸葛八卦村,同樣是一個紅層盆地中的低丘崗地。外圍是八個紫砂岩低丘,意象外八卦,圍合成一個小盆地。
盆中殘丘崗地構築成內八卦村落,中央以水池、曬場構成太極圖。內外八卦之間的過渡地段,開挖八個水塘和水田,以利農墾灌溉和防洪排澇。這樣山水環抱,必然有聚氣納氣之功能。
以至曆代學子成績優異,名醫輩出,成為當地聞名的“名醫之鄉”,實現了諸葛亮“不為良相,但為良醫”的遺訓
平原地區村宅民居與水景別墅的風水選址
平原地區的環境特點 平原,按地貌學可分為河穀平原、水網平原和濱海平原,它們在地麵形態和物質組成上,都有較大分異,從而在人居環境上也必然有差異,在風水選址中應區別對待。
村宅民居與水景別墅風水優選的地貌單元 河穀平原中的高階地。河穀平原,是指河流中下遊的泛濫衝積平原。高階地,是指曆史上泛濫而成的河漫灘,在地殼抬升、河床下切的過程中,被抬升到高出現有河漫灘的二、三階地。
這些階地因高離河床水麵,不再受洪水泛濫的威脅,故容易建成背山麵水、前低後高、視野舒展,臨水而不災的村宅和親水別墅。
從古人類遺址發掘發現,我們的祖先也青睞河流高階地環境。如杭州市餘杭區良渚文化遺址區的獐山古遺址,就是出現在二級階地上。
獐山古人類遺址,選擇獐山鎮東北的紅眉山低丘東麓,丘邊河流的二級階地上。地麵海拔高程十米左右,高出平原約六米。
古村落西倚五十米左右低丘,東朝廣闊的沼溪平原,地處河西、山東,為純陽之地。可謂古人便於漁獵耕種的棲息之地。獐山鎮現有的村落,也大都建在東沼溪沿岸的高階地上,成為親水之村宅。
這裏的土壤質地勻細,以粘壤土為主,經長期堆積沉實,土體已經很緊實,建築承壓力高。但毛管作用仍能將深部地下水回潤,具有“氣隨水行”,將生氣導升到地麵的功能,有利人居環境。
水網平原水係彙聚的臨水高地。水網平原,顧名思義是河港縱橫成網,湖泊星羅棋布,幾乎看不到山丘,一派水鄉澤國的景觀。按風水中“有山無水休尋地,有水無山亦可載”的觀點,這裏仍有風水寶地。
《水龍經》中講:“水積如山脈住,水流如山脈之動。水流動則氣脈分,水環流則氣脈凝聚”。因此,水係彙流的三港口、水流融注入湖的湖濱地,均有可能形成水環氣聚的風水寶地。
浙江嘉善縣的西塘鎮,就坐落在西北三水會聚東南的三港口,也是吳越時期伍子胥開鑿連通太湖的第一運河“伍子塘”的起點。曆史上西塘為繁華集市,迄今仍保留著“胥塘橋”牌樓石坊,諸多古建築和街坊,現已成為水鄉旅遊古鎮,準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嘉善縣的魏塘古鎮,處在東西走向“嘉善塘”與南北走向的“伍子塘”兩水十字交叉口,亦是水融氣聚的水鄉環境,現已成為該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使該縣曆有“銀嘉善”之富稱。
浙江平湖市的湖鎮,坐落在“四水歸堂”的“東湖”西北之濱。
《水龍經》有雲:“平洋隻以水為龍,水繞便是龍身泊,故尋龍,須看水來回繞之處求之”。
湖鎮就處於這樣的水係格局之中:北來的“上海塘”與西去的“平湖塘”環抱湖鎮左右,南來的“鹽平塘”、“乍浦塘”,東來的“新塘”、“陳塘”融注入東湖;西北向東南微傾的高地,猶如乾龍向東湖蜿蜒、俯首飲水,使湖鎮處於生氣集聚之風水寶地。使該鎮曆代繁華,著名的“莫氏莊園”就在此處,也使該縣享有“金平湖”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