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與城市規劃
中國的城市規劃學,近百年來在西化浪潮的推動下,幾乎完全照搬西方的城市規劃理論,完全否定中國傳統城市發展背後的規劃理論,即中國風水學,認為中國曆史上沒有城市規劃學和建築學。似乎中國古城市發展及建築形式演變完全在自然無序中形成。中國傳統文化和科技幾乎無一幸免,封存詆毀,喧囂塵上,“全盤西化”成為一種時尚。西方城市規劃學,自產生起,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處於嚴重的自我困惑之中。
近年來,隨著生態學、環境科學、生物學等現代科學的迅速發展,城市規劃學再次麵臨挑戰。相繼出現:
一是人類聚居學,是基於自然環境、人、社會結構、建築與城市、交通與通訊網絡五個基本因素協調的理論體係。“人聚環境”為一個係統,依據係統論尋求地球生物圈的基本規律。
二是生態建築學,是建立在研究自然界生物與其環境共生關係的生態學理論基礎上的建築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
三是綠色建築學,是基於生態環境保護與自然能源有效利用的理論體係。
還有諸如:文明建築、健康建築等等。綜上所述,現代城市規劃學在新思潮的推動下,完善其所依據的數理指標和規範標準的同時,注重人聚環境的係統性、協調性、全息性。第一次提出了“地球生物圈”概念,即把覆蓋地球表麵薄薄的生命層稱之為“生物圈”。進而,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將地球生物圈空間,大致劃分為自然生境和人居環境兩大係統。並且,認為它們之間具有模糊邊界和相互包容的共生互補關係。
這不正是中國風水學“天地人合一”的追求目標嗎?芽由此,也就不難理解中國風水學在沉寂數百年後,現代文明的今天再現魅力的動因了。
現代城市規劃學的規劃與選址原則,依據城市規劃原理,現代城市的設定和選址一般遵循:政治需要原則;經濟發展原則;自然條件原則;人文曆史原則。
同時,在城市規劃和實施中還要考慮城市未來發展規模與曆史現狀、人口發展、自然條件、經濟性質等諸多因素的協調。形成所謂的工業城市、輕工業城市、商業城市、文化城市、旅遊城市等各具特色的人聚環境。
城市規劃是一項綜合性的技術工作,它涉及許多方麵的問題:“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似乎是規劃建築界爭論不休的老課題。具體的考慮因素如下:
第一城市性質 即要考慮國家或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需要,又要兼顧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基本因素,諸如:工業城市、交通港口城市、還有特殊職能城市等等。
第二城市規模 是指城市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用地規模隨人口規模而變,故城市規模一般用城市人口總數表示。
第三城市與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的要素有地質、水文、氣候、土壤、地貌、動植物等。所依據的勘察手段和技術指標有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等。這方麵內容隨著科技手段的發展,不斷更新認識,其指標和規範不斷完善。近年所形成的“人聚環境”理論,在更高層次上把人、自然、人造環境等納入一個整體係統中全麵考慮。
考慮城市的建設條件時,涉及氣象、水文、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等問題;考慮城市的性質、規模時,涉及大量的政治和經濟因素;考慮城市空間的組合、建築的布局形式、城市的風貌、園林綠化的安排時,則又是從建築藝術的角度來研究處理的。當具體布置各項建設項目,研究各種建設方案時,又涉及大量工程技術方麵的工作。諸如:
地質條件:建築地基,滑坡與崩塌,衝溝,地震,礦藏等。水文條件:水文條件,水文地質條件等。氣候條件:太陽輻射,風向,溫度,濕度等。地形條件:從自然地理宏觀來劃分地形的類型——山地、丘陵與平原三大類。從小地區範圍,地形還可以進一步劃分多種形態,這如:山穀、山坡、衝溝、盆地、穀道、河漫灘、階台等。
現代城市規劃的主要工作包括:一是新城市的選址及規劃;一是老城市的改造和規劃。現代人們在設立新城市時,因科技手段的先進,在“人定勝天”的思想指導下,更多地考慮政治和經濟因素,而逐漸忽略自然和人文曆史因素,在老城市的改造時,總是住“現代與傳統”、“東方與西方”的爭論中左右搖擺不定。盡管如此,還是在大量的實踐中總結出某些原則,以適應未來的發展。如新城區設立與舊城的關係;不同類型工業在城市中的布置;城市用地分布與地下水流及風向關係;山穀海陸等區域城市與空氣流動之間關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