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擇業觀在不同時期的正確發展
每個人在初入職場時遇到的問題,歸根結底就是如何選擇一份相對適合自己的職業。在傳統的教育體製下,如今大多數學生都麵臨大學畢業時發現自己以前選擇的專業自己不喜歡,而在自己成長過程中發現自己喜歡的專業又沒有進行係統的專業知識訓練。但在國外卻很少存在這種情況,這是因為國外的學生一進入初中就會接受智商、性格及職業興趣的測試,而且這類測試會一直伴隨職業生涯始終。在此過程中,國外的學生可以根據測試的結果逐步清晰自己的性格特征及職業興趣所在,從而在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就已經具備了比較清晰的判斷和選擇。這也是國外的心理學在多年的應用過程中,通過積累大量長期、有效的數據,可以為求職者提供高參考性建議的根本原因所在。
美國一位著名職業規劃專家,通過長期大量的研究,將人的職業發展分成若幹階段。這幾個階段分別是成長期、探索期、建立期、維持期、衰退期。在這幾個階段下又分成了若幹個子階段,不同的階段所體現出人的特征亦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特征,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關注這一理論並運用在整個人生的職業規劃上。而且這也從另一個側麵印證了我在上文中提到的國外對於職業發展的教育和規劃是從初中階段就開始有意識地培養了。
在上述的不同發展階段,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的特征,即這看似被分割的多個階段其實是由目標的逐漸建立和清晰並完成的一個完整過程所串聯的。因此,我們認為目標在人的職業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結論亦可以從美國一所著名大學(哈佛大學)在以往所做的一個非常有意義的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中得到。
被調查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曆、環境等條件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發現,不同的被調查者對於目標的設定差異較大,其後再經過25年的跟蹤研究,結果發現他們的生活狀況及分布現象有一定規律,並且相互之間差異同樣較大。
雖然從上述兩個案例中我們看到了職業目標的設立及發展路徑的係統規劃是多麼的重要,但是目前在中國利用心理學作為職業規劃的有效工具和手段還不是十分普及,我們今天又該如何是好?沒有關係,本書就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廣義來講,工作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需要在入門時就對專業知識具備比較深厚的研究才可以從事,比如醫生、律師、研發工程師等;另一類在入門時不需要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有很高的要求,比如市場、銷售、人力資源、行政等。任何人在上述兩類工作如果想有所成就,都須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投入,這份成就都遠在山頂。第一類工作的門檻在山頂上,如果想入門必須先經過漫長而充滿挑戰的不斷攀爬;第二類工作的門檻在山腳下,入門很容易,但是之後同樣要曆經布滿荊棘的攀爬過程。無論做那種工作,如果你能對自己的性格有深入的了解,那麼排除你的知識和能力因素以外,你可以根據性格判斷自己更適合哪類工作,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讀到這裏,我想您一定更加清楚如何選擇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了吧。帶著這些充分的準備向職場出發吧,讓你的擇業不再懵懵懂懂。
五、各種性格類型偏好的人在擇業時的注意事項
從上麵的例子,我們可以大致分析一下不同性格類型的人適合做哪方麵的工作以及注意事項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