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將執行力進行到底(1 / 3)

日本軟銀公司董事長孫正義曾經說過:“三流的點子加一流的執行力,永遠比一流的點子加三流的執行力更好。”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即使你有好的點子,但如果不付諸行動,你永遠也不會取得成功。所謂的執行力,就是把想做的事做成功的能力。有執行力的企業,會依照企業的發展戰略按期實現經營目標;有執行力的個人,會根據自己的成長計劃或職業規劃,以切合實際的行動按期獲得晉升或加薪。可以這樣說,執行力就好比汽車的引擎,驅動著人們向前奔跑,直至到達自己的目標。

1.不要幻想天上掉餡餅

每個人的一生,其實都有很多可以實現夢想的機會。遺憾的是,很多人隻是一味地等待天上掉餡餅,甚至真有“餡餅”掉下來時,他們也不願意伸出手去接住,錯過了很多本來應該屬於自己的機會,結果隻能是白白地虛度一生。

有一個人,整天都夢想著自己有一天能夠獲得很多的財富,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並且娶到一位漂亮的妻子。有一天晚上,這個人碰到了一位神仙,神仙告訴他說,他的這些夢想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有機會實現了。

這個人聽了神仙的話,十分高興,於是就每天在家裏等著,希望自己的夢想早日實現。然而,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五年過去了……他整整等了一輩子,卻什麼也沒有發生。最後,他在窮困中孤獨地死去了。

他到了西天後,又看到了那位在夢中曾經見過的神仙,於是便生氣地質問神仙:“你為什麼要騙我?你說過要讓我實現自己的夢想,可是我等了一輩子,卻什麼也沒有等到。”

神仙回答道:“我是說過給你實現夢想的機會,可是很遺憾,這些機會你卻一個也沒有抓住。”那個人很迷惑,不解地問道:“你說什麼?我不明白你的意思。”神仙反問道:“你還記不記得,有一次你曾經想到一個很好的點子,可是你卻沒有行動,因為你怕失敗而不敢去嚐試?”那個人聽了,點點頭。神仙繼續說:“你知道嗎?因為你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幾年後另外一個人得知了這個點子,他果斷地采取了行動,你可能還記得他吧,他就是後來變成全國最有錢的那個人。還有,你應該還記得,有一次城裏發生了大地震,整座城裏有一大半的房子都被地震摧毀了,很多人被困在那些倒塌的房子裏,你本來可以去救出他們的,可是你卻害怕小偷會趁你不在家的時候,到你家裏去偷東西。你是不是以此作為借口,故意忽視那些需要你幫助的人,而隻是守著自己的房子?”

那個人聽了,不好意思地點點頭。神仙說:“那可是一個機會呀,如果你這次伸出了自己的援手,救出那些被困的人,這將使你在城裏得到多大的榮耀啊! ”

神仙又接著問道:“此外,你還記不記得,有一位頭發烏黑的漂亮女子,你很愛她,你從來就沒有這麼深愛過一個女人,而且在她之後你也沒有再遇到過像她這麼好的女人?可是你卻擔心她不會愛上你,更不可能會嫁給你,所以不敢向她表白,從而錯過了你們之間的這段緣分?”

那個人又點點頭,隻是這次他流下了眼淚。

看到這,神仙無比惋惜地說:“我的朋友啊!你知道嗎?她本來應是你的妻子呀,你們結婚之後,她會給你生下幾個可愛的孩子,而且隻要跟她在一起,你的人生就會充滿樂趣。”

我們的身邊,其實也都會圍繞著很多的機會,包括成功的機會、愛的機會。可是,我們為什麼也像故事中的那個人一樣,總是沒能抓住這些機會,從而實現自己的夢想呢?那是因為我們隻知道一味地等待,一味地抱怨,卻唯獨忘記了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涵。所以,每當機會降臨到我們身上的時候,我們要麼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有任何的行動,要麼因為自己能力不夠而錯失了機會。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平坦的,生活是順利的,誰也不想去接受那種折磨式的曆練。然而,這些折磨式的曆練卻沒有因此而不降臨到我們我們的身上,就像大地不會因為人們怕遠而不再寬廣,冬天不會因為人們怕冷而不再寒冷一樣。而我們作為被動的承受者,除了接受,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當然,如果我們不想就此妥協,那就請拿出我們的智慧,拿出我們的執行力,化腐朽為神奇吧,人生將因此而走向美麗。要知道,在人生的路上,每一個看似很低的起點,其實都是通往更高峰的必經之路;每一次看似無奈的轉折,其實都是老天賜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2.把執行力當成一種意識

有一家公司新招了三名大學生,這三名大學生分別是小王、小周和小李。但是,在試用期間,公司並沒有給他們安排具體的工作,隻是讓他們自己找活幹。

小王從一開始就堅持早上班、晚下班,把辦公室收拾得井井有條。這期間,他通過仔細地閱讀公司的規章製度,很快熟悉了公司的各項業務流程。他每天友好地跟每一位員工打招呼,遇事就向老員工請教。沒有多久,大家對他都很信任,有什麼事情都會請他幫忙。

小周一開始也能像小王那樣,認真地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半個月後他就覺得沒什麼意思了,因為他覺得自己對於公司來說可有可無,還不如上網複習功課,以便今後繼續考研。所以,此後他都趕著點踏進辦公室,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上網。

小李能找到的活是倒水和掃地,但他覺得這實在不是自己這個大學生應該幹的活,同時也害怕自己的價值會在這些瑣碎事情中被埋沒了。於是他抱著混一天算一天的想法,每天一上班就以看報紙、上網等來打發時間。

兩個月後,小王成為公司的正式員工;小周被辭退,他宣稱要去考研;小李則重新紮進人才市場。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三位大學生其實都是有誌青年,隻可惜除了小王之外,其他兩位都沒有執行的意識,結果被公司請了出去。實際上,把執行力當做一種意識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有時候甚至簡單到多說一句話,多寫一行字。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標準石油公司的一個小故事,被列入許多 MBA教材。該公司曾有一個普通員工叫阿基勃特,被人們戲稱為 “每桶 4美元先生”,因為他在工作期間,養成了一個習慣,隻要簽名時,他都要在自己的名字下方寫上“每桶 4美元的標準石油”一行字,以推銷公司的產品。他出差住旅館時這樣簽,給客戶留姓名時這樣簽,甚至領工資時也是這樣簽。漸漸的,阿基勃特的名字也開始傳到公司董事長的耳朵裏。阿基勃特於是很快被董事長召見,之後不久,阿基勃特便不斷地被董事長委以重任,直到最後成為標準石油公司第二任董事長。

阿基勃特每次簽上去的“每桶 4美元的標準石油”,看上去雖然微不足道,卻充分說明,他是一個有很強執行意識的人,而標準石油公司董事長所看中的,恰恰是他的這一點。

當然,把執行力當成一種意識,這種意識要貫穿於執行的始終。首先,你得有正確的決策,有明確的目標;其次,要有明確而具體的行動方案,包括時間規劃和工作程序;最後,要有靈活的能動性,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並采取與之相適應的合理行動。

有一個美國出版商,為一批滯銷書脫不了手而苦惱不已。當他看到總統在電視裏大談如何讀書時,忽然心生一計,就給總統寄去一本書,並再三寫信征求意見。總統見此人糾纏不清,吩咐秘書回了一句話:“這本書不錯。”出版商收到信後大作宣傳:“現有總統認為不錯的書出售。”於是這本書被一搶而空。

不久,出版商又有書賣不出去了,他故技重演,又給總統寄去一本書。總統上過一回當,就特意奚落他:“這書糟糕透了。”出版商收到信後,靈機一動又宣傳說:“現有總統認為糟糕透頂的書出售。”人們出於好奇,又把書一搶而空。

出版商第三次遇到麻煩,還是給總統寄去一本書。總統吸取上兩次教訓,不再作任何反應。一段時間後,出版商居然貼出廣告說: “現在有令總統難以下結論的書出售。”總統哭笑不得,出版商卻大發其財。

出版商的目標是把滯銷書賣出去,策略是利用總統聲望,方案是把總統的反應拿來做廣告。但是總統並沒有按出版商的願望行事,於是出版商在執行中靈活應變,最終獲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3.把執行力當成一種意誌

1978年,美國汽車行業爆發了兩條大新聞:一是福特二世正式宣布解聘李·亞柯卡,二是李·亞柯卡正式加盟“遭到空前嚴重虧損”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

李·亞柯卡是何許人?其實,早在 1964年,他就成為美國《時代》和《新聞周刊》的封麵人物,而且在 1970年登上福特汽車公司總裁的寶座。

而此時,李·亞柯卡所要麵對的是,克萊斯勒公司曆史上最大的赤字——公司僅第三季度就虧損約 16 000萬美元。

“沒有退路了,既來之,則安之吧!”李·亞柯卡這樣想著。

然而,更讓他極為震驚的是,兩三個月之後他發現,克萊斯勒公司的現金已經快枯竭了!

李·亞柯卡意識到,自己必將是這場挽救克萊斯勒之戰的將軍。

當然,他不能孤軍作戰。在艱苦的歲月時,隻有合作,才能最終戰勝困難。

於是,李·亞柯卡進入克萊斯勒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年薪降為 1美元。而李·亞柯卡之所以這樣做,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樹立起一個讓高層管理人員跟從的榜樣。他認為高層管理人員都是肥貓,而底下的工人則被勒得喘不過氣來。李·亞柯卡對他們說: “實際上,現在你們見到的是一些皮包骨頭的貓,是不是?那麼你們還有什麼好說的呢?”接著,他便開始給中高層管理人員降薪。

之後,李·亞柯卡又開始做工會的思想工作,並成為工會的朋友。

然而,一年之後,克萊斯勒公司的情況卻更糟糕了,李·亞柯卡不得不再次去找工會。在和工會協商完之後,已經是晚上 10點多鍾了,李·亞柯卡臨走時對他們說:“你們可以等到明天早上再作出決定,要是你們不幫助我解決問題,明天早上我就宣布克萊斯勒公司破產,到時候大家都會失業。你們現在還有 8個小時的思考時間,到時候你們就看著辦吧!”

後來,克萊斯勒公司的員工作出很大的讓步,讓每小時 1.15美元的現金從他們的工資單裏消失,並在減薪一年半之後,將這個數字增至每小時 2美元。在 19個月中,克萊斯勒的一般員工每人都少拿 1萬多美元的工資。

1980年,公司的情況依然沒有好轉,李·亞柯卡又跑到每一個工廠去直接找工人談話。在一係列的集會上,李·亞柯卡頻頻向自己的員工致謝,感謝他們在這些艱苦的歲月裏一直默默地堅持。

然而,克萊斯勒公司的危機卻仍然一個接一個地到來。在那段日子裏,李·亞柯卡整天和幾百甚至幾千個人握手,每一天對他來說都是那樣的漫長和可怕。當然,那些在生產一線的工人也想過來擁抱他,送給他一些禮物,或者讓他知道,他們一直都在為他祈禱,因為是他保住他們的飯碗。

在這段艱難的歲月裏,曾經有一個名叫莉連·澤瓦的女維修員在廠報上發表一篇文章,激勵自己的同事要振作起來。李·亞柯卡很快便給她寄出一封信,告訴她,自己是多麼喜歡她的那篇文章,並邀請她到自己的辦公室來。那天,莉連·澤瓦帶來了自己烤的蛋糕和啤酒。不管她是怎麼烤的蛋糕,李·亞柯卡仍然覺得,這是他平生吃到的最好的蛋糕。

終於,到 1983年春時,克萊斯勒公司可以發行新股票了,而且當年的實際利潤就達到 92 500萬美元,遠遠超過克萊斯勒公司以往的最高利潤。巧合的是,當李·亞柯卡於 1983年 7月 13日宣布克萊斯勒公司已還清政府的 12億貸款時,正是五年前他被福特二世辭退的日子。

1984年,克萊斯勒公司淨利潤高達 24億美元,克萊斯勒公司終於再次騰飛起來,而且飛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