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2 / 3)

一個雪山探險隊準備公開招收一批探險隊員,消息傳出後,許多有夢想人的蜂擁而至,紛紛表示如果自己能夠被錄用,一定能夠完成探險的任務。

探險隊的隊長約翰先生在對每一位應聘者進行極為嚴格的體能測試後,選出 20名候選人,對他們說:“接下來我們要進行一項心理測試,隻有心理測試也合格的人,才能正式被錄用。”接著,約翰隊長將 20名候選人分別安排在一個單獨的房間裏,然後分別給每個候選人一張紙條,並說:“10分鍾後,我來聽取你的答案。”

其實,那張紙條上都寫著同樣的一個問題:“如果僅僅還差 10米之遙,你就能夠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峰頂,但此時卻有一名隊員就在你 1米左右的前邊,這意味著他將是第一個登上峰頂的人,而你隻能是第二個。這時,你會怎麼辦?”

10分鍾後,約翰隊長走進第一個房間裏,微笑著問那個身強力壯的候選人。那位候選人一聽,立刻說:“那位隊員就在我前邊的 1米左右,也就是說我們之間僅僅相差一兩步,所以我會毫不猶豫地超過他,爭取第一步登上頂峰!”約翰隊長聽後,十分遺憾地說:“年輕人,很抱歉,你不適合做雪山探險隊員。”那位候選人不解地問:“為什麼?難道我不能成為第一個登上頂峰的人嗎?”約翰隊長沒有回答他,繼續去問其他的候選人。

約翰隊長走了 19個房間,但令他失望的是,19個候選人差不多都是這樣回答他,他心想:看來今天是一個隊員也招不到了。但是,他還是帶著微笑來到第 20號候選者麵前,讓今天的最後一位候選人說出自己的答案。讓約翰隊長預料不到的是,這位個年輕人隻是淡淡地說:“沒什麼,就讓他做第一吧,我甘願做第二名。”

約翰隊長一聽,內心一陣狂喜,但他還是不露聲色地又問那位年輕人:“為什麼呢?這可是一個十分難得的機會呀!”

年輕人十分坦然地說:“我不想去爭什麼第一名,因為我隻是一個雪山探險隊員,不管我是第幾名,隻要能把自己的雙腳踏在世界最高的地方就行了。”

約翰隊長一聽,雙眼頓時亮了,欣喜地說:“祝賀你,年輕人,你被錄用了,而且你肯定能夠從雪山上成功地活著回來!”

然而,當約翰隊長宣布錄用人選之後,其他的候選人卻都不解地望著約翰隊長。約翰隊長也看出了他們的疑惑,於是解釋說:“我和雪山打了大半輩子的交道了,那白雪皚皚的雪山可不是鬧市,也不是平地呀!那可是零下幾十攝氏度的地方,是空氣十分稀薄的地方,喘一口氣都很艱難,而你的腳下隨時都有可以置人於死地的自然陷阱。如果你在那個地方還想著與自己的隊友進行競爭,那麼你一定會為了超越前邊的人而不按前邊人的腳印走,那麼你就會一腳踏入死亡的陷阱,掉入千丈冰穀之中。就算是你的腳下沒有陷阱,但是當你緊趕幾步力圖超越你前邊的人時,你也馬上就會因空氣稀薄而窒息,然後在又冷又滑的冰川上倒下去。”約翰隊長頓了頓,悲傷地繼續說:“曾經有許多優秀的雪山探險隊員,就是因為要與別人爭第一,而永久地留在了雪山上。所以,在氣候惡劣、空氣稀薄的雪山上,你的競爭對手絕對不是你的隊友,也不是惡劣的自然環境,而恰恰是你自己呀!如果你心裏總想著與別人競爭,那麼你是永遠無法到達頂峰的,隻有那些內心豁達、坦蕩,隻顧埋頭趕路的人,才能最終踏上世界的頂峰。”

“隻有那些內心豁達、坦蕩,隻顧埋頭趕路的人,才能最終踏上世界的頂峰。”說得多好呀,其實,人生又何嚐不是如此呢?那些滿腦子都是功名利祿,一心想要與別人競爭到底的人,又有誰能夠真正登到頂峰呢?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曾經以一當十,擊潰秦軍主力,瓦解了大秦王朝,可結果怎麼樣呢?年僅 33歲就在烏江邊自刎而亡。還有那個在自己的人生字典中沒有“難”字,曾經在馬背上橫掃歐洲的拿破侖,結果又是怎樣?還不是在一個偏僻、荒涼的小島上淒涼地死去嗎?而這些曾經所謂的強者,他們最後的失敗,其實不是敗給了別人,而恰恰是敗給了自己。換句話說,就是他們隻懂得與別人進行競爭,卻不知道如何與自己進行競爭,最後隻能是自己打敗了自己。而那些不計名利的人,由於他們胸懷坦蕩,目光長遠,超越自己,所以他們的心靈沒有任何包袱。這樣的人,最終往往能夠踏上人生的巔峰。這恰如老子所雲:“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其實,在這個弱肉強食、競爭極為激烈的社會裏,為了生存,為了發展,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你可以選擇恃強淩弱,打擊對手,你死我活,有你沒我,唯我獨尊。但是,這絕對不是競爭的最高境界。因為競爭的最高境界,不是與別人進行競爭,而是與自己進行競爭。當你學會與自己競爭的時候,你就可以做到與別人互惠共生,各得其所,精誠合作,生死相依,各退一步,不戰而勝。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是沒有必要一定要去競爭的,隻要改變一下思路,嚐試另外一種方式,或許就會取得預料不到的效果,甚至會出現皆大歡喜的雙贏局麵。

案例“飼料大王”劉永好:從希望到新希望

他曾經當過教師,曾經做過農民,曾經被《福布斯》雜誌評選為“中國首富”。他就是我們這個案例的主人公——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四川乃至在全國一些偏遠山區的農民,都曾聽說過他的名字。而人們對他津津樂道的,主要還是他白手起家的傳奇、基業長青的曆程,以及他那真誠而宏闊的內心世界。

1951年 9月,劉永好出生在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上麵有三位哥哥,老大劉永言、老二劉永行、老三劉永美,劉永好排行老四。“文革”時期,劉永好曾經當過 4年零 9個月的知青,而這段不尋常的經曆,不但磨煉了他的意誌,鍛煉了他的心態,同時也讓他學到很多東西,了解到中國的農民和市場的情況。這對於劉永好來說,是他的人生中極為重要的一課。

2001年,50歲的劉永好榮登《福布斯》雜誌“2001年度中國大陸百名富翁排行榜”榜首時,他坦言成功的秘訣就是兩個字——吃苦。

“文革”結束後,劉家四兄弟紛紛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學,畢業之後,又分別進入國家機關單位,每人都捧上了一隻令人豔羨的“鐵飯碗”,不知引來了街坊四鄰多少羨慕的眼光。但是,這種羨慕並沒有持續多久,劉家四兄弟就作出了驚人之舉。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改革開放的春風為每一位中國人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和空間,這陣春風也將劉氏兄弟的開拓和嚐試精神吹醒了。1982年,劉家兄弟四人再也不想繼續待在死氣沉沉的機關裏耗費青春和歲月,於是他們決定“下海”!

養殖專業戶

兄弟四人紛紛賣掉了自己的手表、自行車等值錢的物件,湊足一千元現金,來到他們當年下鄉的古家村,成立了“育新養殖場”,開始養殖雞和豬,成為當地農村的第一批養殖專業戶。

大學生去農村養雞,這在當時是一種可笑而又近乎瘋狂的舉動。縣委書記親自找到了兄弟四人,試圖進行一些勸說,但看到他們的堅持和果敢,也不禁為之動容。在給予他們一些政策上的支持的同時,縣委書記也給他們下達了任務——每年帶動十個農戶致富。

其實,四兄弟選擇來農村做養殖業是經過深思熟慮的。1979年的十一屆四中全會,國家已經將農業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1982年,又提出了 “科技興農”的號召。四川是一個農業大省,而農村擁有廣闊的空間,劉氏兄弟敏銳地感覺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

但是,這個經過深思熟慮的壯舉卻差點因第一筆訂單而夭折。在育新養殖場開始有點起色的時候,四川省資陽縣的一個專業戶向他們預訂了 10萬隻良種雞。這是他們自開業以來接到的第一筆大訂單,興奮異常的四兄弟借了一筆數額不小的錢,買來十萬隻雞蛋,精心培育,孵出小雞,先交貨 2萬隻。不料,小雞在運輸途中被悶死了一半,又因火災燒死了剩下的一半,那位專業戶幾乎傾家蕩產,劉家兄弟也分文未得。據劉永好回憶當時的慘狀:下單的人已經跑了,他老婆跪在地上,讓我們饒了他。看到這樣子,我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但剩下幾萬隻小雞馬上就要孵出來,而我們又沒有飼料,這時候又是農忙時節,農民不會要,借的錢又要馬上還,我們真的是絕望了。

絕望之餘的四兄弟,甚至開會討論起一個沉重的話題:是跳岷江一了百了,還是隱名埋姓遠走新疆,抑或正視這個問題,堅持下去?四兄弟經過激烈的心理鬥爭,終於還是選擇了最後兩個字:堅持。

堅持下去,就意味著要正視剩下的 8萬隻小雞。既然賣給農民已經沒有希望,那就隻能賣給城裏人了。打聽到成都有市場後,他們連夜動手編竹筐。此後四兄弟每日淩晨 4點就開始動身,先蹬 3個小時自行車,趕到20公裏以外的集市,再用土喇叭扯起嗓子叫賣。等幾千隻雞賣完之後,他們又披星戴月地拖著疲憊的身子蹬車回家。十幾天下來,四兄弟個個掉了十幾斤肉,但所幸的是 8萬隻雞苗總算全脫手了。年底算賬,竟也有數萬元的盈利。

從讓人羨慕的公務員,到沿街叫賣的小商販,劉永好在與兄弟共同創業的初期,第一次經曆了心靈的曆練。比起早年生活的艱辛,這種心靈的煉獄無疑是更加痛苦的,但堅強地麵對,隻是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殺死 10萬隻鵪鶉

在劉氏兄弟白手起家的傳奇創業之路上,鵪鶉無疑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四兄弟經曆了第一次創業的危機之後,一次偶然的機會,劉永言從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朝鮮的金日成主席送給中國一批鵪鶉,報上說它是“會下金蛋的鳥”。之所以說鵪鶉會下“金蛋”,是因為它的產蛋率很高,一隻雌鵪鶉幾乎每天都可以下一個蛋。這樣計算下來,比起雞蛋,鵪鶉蛋的利潤幾乎要高出一倍。劉氏四兄弟一合計,決定將養殖業的重點放在鵪鶉上。

如果說在育新養殖場成立初期,四人作為知識分子的優勢還沒有凸現的話,那在養殖鵪鶉的過程中,他們所具備的知識和科技優勢淋漓盡致地展示出“知識就是財富”這句話的分量。他們開始用電子計算機調配飼料和育種選樣,並且摸索出一條經濟實用的生態循環飼養法:用鵪鶉糞養豬、豬糞養魚、魚糞養鵪鶉,使得鵪鶉蛋的成本降低到和雞蛋差不多。到了 1986年,育新良種場已經年產鵪鶉 15萬隻,鵪鶉蛋不僅銷往國內各個城市,而且開始走向了世界。

在養殖鵪鶉這項事業上,四兄弟是齊心協力但又各有分工。性格外向、擅長交際的劉永好承擔銷售的任務。此時的他經曆過第一次創業危機的曆練,已經變得成熟很多。每次在成都的集市上叫賣,劉永好不再害怕碰到自己的學生,而是大大方方地跟每一個人打招呼。一次在他挑著擔子去市場賣鵪鶉的路上,籠子突然破裂了,成百隻鵪鶉從籠中逃脫,劉永好隻得一邊顧著擔子,一邊跑到馬路邊,鑽進集市裏到處去抓鵪鶉,情形雖然有些狼狽,但劉永好已經能毫不羞澀地從容應對了。

由於劉永好人緣好、點子多、善於開拓,鵪鶉蛋的銷售很快打開新局麵。他先是在成都青石橋開了一個鵪鶉蛋批發門市部,後來生意越做越大,又在成都最大的東風農貿市場開了一家奇大無比的店。這些店裏每天都堆放著數十萬隻蛋。而他們的訂單,近的來自重慶、西安,遠的則有新疆、北京,甚至還有來自國外的訂單!劉永好的店麵成為全國鵪鶉蛋的批發中心,他們靠賣鵪鶉和鵪鶉蛋漸漸積累起 1千萬的巨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