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四兄弟在自我發展的同時,也兌現了當初對縣委書記的承諾。在他們的帶動下,整個新津縣有三分之一的農戶養鵪鶉,最高峰的時候全縣養了 1千萬隻鵪鶉,比號稱世界鵪鶉大國的德國、法國和日本還要多,當時的新津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鵪鶉大王。
但是,最大的危機往往隱藏在最輝煌的時刻。就在新津縣的百姓爭先恐後飼養鵪鶉、鵪鶉價格不斷攀升的時候,劉氏四兄弟開始思考起市場容量的問題。如果養殖鵪鶉的農戶不斷攀升,市場容量總有一天會達到飽和。而到時候,養殖鵪鶉的農戶將承受巨大的損失。
兄弟四人為此專門召開會議。其實作為當時新津縣鵪鶉養殖的種源地和飼料供應地,育新養殖場本可以利用這次機會大撈一筆巨資,至於以後農戶將遭受的損失,本來與他們也並無多大關係。但是,四兄弟想到了父母對他們反複的教導:做人要有良心。如果當初創業時沒有新津縣農民的熱情支持和鼓勵,他們走不到今天,更不會成為千萬富翁。飲水當思源,在道德和責任感的雙重驅使之下,四兄弟當即印發幾十萬張《告全縣人民書》,告訴農民兄弟不要繼續炒作鵪鶉,否則將會傾家蕩產。
但是,貧窮已久的農民對於財富的渴望太強烈了。廣告發出去之後,很少有人聽從他們的勸告。甚至有人諷刺說,劉氏兄弟隻是想自己發財,不願意看到別人也致富。誤解、流言一時四起,四兄弟陷入苦惱之中。
為了平息這些流言,更為了壓下這場由鵪鶉引起的泡沫危機,劉氏四兄弟鄭重作出了一個不可理喻的決定:率先將育新養殖場的 10萬隻鵪鶉全部殺死,宣布以後將不再養殖。劉氏四兄弟的舉動在當時無疑具有非常強的震撼力,長期以來,他們是新津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是產業的帶頭人,在當地農民心目中具有較高的威望。新津的百姓終於明白了劉氏兄弟的良苦用心,經過共同的努力,這座隨時都可能爆發的火山終於逐漸熄滅了。
在這次平息鵪鶉所引發的經濟危機中,劉氏兄弟承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但是,在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過程中,他們卻用自己的良心贏得了寶貴的無形資產——信譽。良好的信譽打造企業過硬的品牌,成為他們迅速崛起並長盛不衰的籌碼。而自覺的社會責任意識則一直延續下來,即使是在劉氏兄弟“分家”之後,也依舊成為劉氏兄弟企業毋庸置疑的使命。
中國“飼料大王”
劉氏兄弟中的老二劉永行在他的自傳《希望永行》中曾經說:“如果我們一直待在機關裏,到今天最多是科級幹部;如果我們一直做鵪鶉,到今天可能是衣食無憂的小老板;如果我們後來不做豬飼料,也可能是幾個中等工廠的老板。”此段文字的言下之意非常明確,正是因為轉戰豬飼料產業,才造就了劉氏四兄弟的產業帝國和“中國首富”的輝煌。而當年倡導和發起豬飼料產業的正是老四劉永好。
1986年,新津縣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鵪鶉養殖地。新津的經濟發展引起了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當時的科技部部長宋健在參觀了育新養殖場之後,感慨萬千地為劉氏兄弟題詞:“中國經濟的振興寄希望於社會主義企業家。”1987年,劉氏兄弟正式取其中的“希望”二字作為企業的名字和事業的品牌,同時也寄予諸多美好的願望在其中。
與希望相伴而生的是挑戰。鵪鶉市場趨於飽和的狀態促使劉氏兄弟開始思索轉向新的產業領域。1987年夏天,劉永好出差到廣州,偶然看到廣東農民排長龍購買“正大”顆粒飼料的場景,這令他驚奇不已。“正大”飼料是泰國的產品,價格非常昂貴,但對豬的增肥效果卻奇好無比,所以深得農民的喜愛。國內一些國有飼料廠和大大小小的飼料商都被“正大”擠兌得瀕臨破產。
其實,早在 20世紀 80年代初期,劉永好在南方為育新養殖場采購飼料時,就已經開始對飼料的經營進行了觀察、調查與思考。而這次在廣州看到的景象,更進一步使他敏銳地覺察到飼料市場的巨大潛力。劉永好認真觀看了“正大”的飼料,索要了說明書,回成都後便開始向幾位兄長介紹生產豬飼料的前景。
在長期共同創業的磨合中,幾位兄長已經深知劉永好在市場方麵具有不可多得的敏銳和天賦。在聽完他的介紹之後,幾位兄長當機立斷,在古家村買下 10畝地,投資 4百萬元建起科研所和廠房,正式成立“希望飼料公司”。這個決斷,不僅僅意味著劉氏兄弟產業方向的正式轉移,而且也標誌著劉氏兄弟正式由個體戶轉變為民營企業家。
接下來的兩年,是臥薪嚐膽的歲月。劉氏兄弟將辛苦積累下來的 1千萬元,全部投入到新型飼料的研製和開發中。隨後,他們又籌資高薪聘請了 30多位動物營養學家聯手攻關,同時借鑒國外先進技術,關注西方在工業飼料科研開發方麵的最新成果和技術動態。他們同美國的幾家科研機構建立聯係,邀請外國專家來川講學;派出科技人員到美國、德國和東南亞國家考察學習。通過不懈的努力,“希望飼料公司”基本上掌握了世界飼料科研方麵的最新信息,並通過分析建立起計算機配方模型。在此基礎之上,“希望飼料公司”的研究人員結合中國的現狀,反複試驗和篩選,從 33個配方中優選出“一號乳豬飼料”,正式投產運營。
為了能在初期打開“希望飼料”的市場,擅長市場推廣的劉永好挖空心思。他拿著自己在宣傳鵪鶉蛋時就發明的小廣告下了鄉,苦思冥想出廣告的創意,寫好稿子。之後,他租了一台刻印機,請寫字好的朋友寫了字,請專業人士刻印好,然後自己親自往每家農戶的豬圈上張貼。在小廣告的張貼告一段落後,劉永好又頗具創意地發明了“牆體廣告”,在農村街道和房屋的牆上都刷滿了宣傳自己產品的標語。這種宣傳方式成本低,但效果卻極好。沒過幾天,新津縣幾乎每個農村的牆上都寫滿了同樣的標語:“養豬希望富,希望來幫助”,“吃一斤長一斤,希望牌豬飼料就是精”。
劉永好的創意和辛勞換來了“希望”的碩果,沒過幾天,願意嚐試“希望”牌豬飼料的農戶越來越多。由於“希望”豬飼料質量並不比正大差,但每噸的價格卻低了 60元,三個月後,“希望”豬飼料的銷量直接追上了“正大”,打破正大集團及其洋飼料壟斷中國高檔飼料市場的局麵,成為國內飼料的第一品牌。
“希望”牌飼料崛起速度之快、發展勢頭之猛,令打遍世界無數對手的“正大”集團始料不及。為了能在市場博弈中打垮這個強勁的對手,一向以高價自居的“正大”飼料主動每噸降價 20元,“希望”也緊跟著降價 20元;後來“正大”咬牙每噸降價 100元,“希望”幹脆降價 120元。
“正大”飼料本來就比“希望”的成本要高,劉永好果斷而決絕的市場策略打得“正大”幾乎無招架之力。一時間,“希望”牌飼料的銷量迅速攀升。無奈之下,“正大”的負責人主動找到劉永好,雙方達成了協議—“希望”以成都市場為主,“正大”以成都之外的市場為主。這實際上宣告“正大”退出了成都市場。“希望”飼料終於創出了名牌。在競爭中大獲全勝的“希望”牌飼料迅速遍及巴山蜀水,1990年 3月底,“希望”月產飼料 4500噸,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飼料廠,確立了 “希望飼料公司”在西南三省的飼料主導地位。1992年,劉氏兄弟開始將 “希望飼料公司”的成功模式向全國複製,在全國各地辦廠並取得重大成功。因為“希望”飼料能夠在與外資公司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打響民族飼料工業的品牌,因此也被人們深情地稱作“中華飼料王”。
從希望到新希望
1992年,在劉氏兄弟的事業發展史上,是值得紀念和書寫的一年。這一年,中國第一個經國家工商局批準的私營企業集團——希望集團,在希望飼料公司的基礎上正式成立。而也是在這一年,劉氏四兄弟第一次對企業進行明晰產權的調整,也就是外界所傳的“分家”。三年以後的 1995年,劉氏兄弟又一次對企業的管理製度進行了調整,並進一步明晰產權關係。至此,創業初期產權模糊的四兄弟,在平和、友愛和理性的協調下,一下子分得清清楚楚。
在 20世紀 80年代的中國,新興家族企業大多在產權上模糊不清,不少家族企業因此糾紛不斷、結下怨仇、對簿公堂甚至分崩離析。產權製度改革是家族企業轉型最為關鍵的環節。劉氏兄弟在企業發展壯大的早期就意識到這一點,並如此平和地解決,無疑已經走在許多民營家族企業的前端。
“分家”之後的劉永好,自己的事業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間。1993年,劉永好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工商聯副主席,身份的變化使他站上另一個人生的舞台。本來就擅長交際的他有機會結識更多優秀的企業家,聽取他們的經驗和心得,視野更加開闊。走出四川,站在中國甚至世界的高度來思考問題,劉永好開始邁向“新希望”。
1996年,劉永好宣布成立四川新希望集團,在 3月舉行的新希望集團成立大會上,劉永好作了一次激情滿懷的發言,表達了輝煌的人生正是不斷刷新自我的過程。這一番表露心跡的豪言壯語,決定了“新希望”集團的高度和方向。從 1996年新希望成立,站在更高位置的劉永好清楚地知道,更大的夢想、更高的起點也意味著更重的責任在肩上。
2004年,在劉永好領導新希望集團奔向世界級農牧企業的路上,遭受了“禽流感”的寒流重創。在短短的幾個月內,禽類產品的價格驟降,市場嚴重萎縮。麵對這種突然的衝擊,許多公司都取消了與農戶簽訂的禽蛋收購合同。新希望集團的部分股東和董事也紛紛提出以取消與農戶合同的方式來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的損失。
也許隻有麵對重大考驗時,方能顯現企業家的睿智與心胸。就在大家紛紛議論退簽合同,農戶處於焦躁不安之時,劉永好出人意料地拋出了他的決定:新希望集團作為目前中國最大的飼料供應商和最大的肉雞、肉鴨屠宰加工商,將調撥 1億元人民幣,與農民共渡禽流感難關。首先,新希望集團將按原合同購買農民的家禽,決不毀約;其次,新希望集團將銷售給養雞農民的飼料降低三分之一的價格;最後,新希望集團將派出 5000多名接受過大學教育的農業技術人員,到農村去幫助農民防病治病,普及防禽流感的知識。正是在劉永好這三項決議的推動下,新希望集團與農民一起度過了那段最難捱的歲月。新希望集團雖然承受了一定的損失,但農戶的利益卻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
劉永好的這一舉動,與當年劉氏四兄弟殺死 10萬隻鵪鶉來警醒世人的壯舉如出一轍。雖然兩件事情相隔十幾年的歲月,雖然當年的“育新養殖場”與今天的“新希望集團”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早已印記在心底甚至流淌在血液中的道德感和責任感並不曾被洗刷掉。而這種道德感和責任感,是一個有良心的人、一位優秀的企業家所必不可缺的素質,也必將成就一家蓬勃發展、基業長青的優秀企業。
2006年,以“責任、創新、影響力、推動力”作為標準的 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赫然將“責任”放在了首位。而劉永好則毫無意外地光榮當選。麵對突如其來的榮譽,劉永好依舊十分平靜。
《易經》有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確,唯有自強不息,才能永遠活躍在希望的田野上;唯有胸懷天下,才能納百川、容萬物。如今的劉永好,正踏上世界的大舞台。
果不是,這些頂級的 CEO又是怎樣煉成的呢?相信下文所述,一定會對你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