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870年,情況進一步惡化,阿古柏的統治區域,擴展到天山以南的全部地區,以及天山以北的部分地區。
左宗棠極力主張收複新疆,加強邊防。李鴻章卻沒把此事放在心上。最著名的洋務派大臣李大人,對慈禧說出一番令人難以置信的話:新疆不是什麼好地方,何必勞神費力去收複?還是不要算了吧。
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裏,土地瘠薄,人煙稀少。乾隆年間平定新疆,傾全國之力,徒然收數千裏曠地,增加千百萬開支,實在得不償失。依臣看,新疆不複,與肢體之元氣無傷,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為好。
李鴻章就是不願跟外國人動武。如果左宗棠領兵挺進新疆,俄國人會悍然動武,導致兩國開戰,他擔心打不過俄國,不但討不到好,還得給人家賠款。
左宗棠說:沙皇俄國是外強中幹,俄土戰爭已經夠他們受的了。他們派軍隊占據伊犁,無非是為了勒索,想讓中國割地賠款。但他們並不真想與中國開戰,因為中國軍隊在陝甘的作為,已經向俄國人顯示了實力。
後來的情況表明,左宗棠的判斷是正確的。李鴻章號稱精通洋務,卻無法看透國際交往的本質。
左宗棠歎息李鴻章糊塗到這種程度,倔脾氣上來,把他狠狠數落了一通。新疆怎麼是化外之地?那裏是一個人間天堂!
天山南北兩路,糧產豐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馬成群。煤、鐵、金、銀、玉石藏量極為豐富。所謂千裏荒漠,實為聚寶之盆。
少荃啊,快快收起你的“肢體無傷”論吧。新疆與西北各省,乃是華夏整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一個人失去了四肢,還能好好地生活麼?也許你少荃斷了胳膊瘸了腿還可以活下去,但是中國不能少了四肢。
乾隆皇帝平定了西北叛亂,削平了準噶爾部,兼定了回部,采取了開新疆、立軍府等一係列措施之後,才使關內一百多年來無烽燧之警,老百姓安穩度日。這麼巨大的功勳偉績,你少荃視而不見,不知眼睛長在什麼地方?
曆朝曆代,每當國家衰弱時,總會有一些目光短淺的人,提出要放棄新疆這塊寶地。當年乾隆皇帝出兵時,也有人反對,說什麼“得不償失”,說什麼“取之雖不勞,而守之或太費”。龔自珍曾痛斥這些人是“淺見愚識”,是一些“下裏鄙生”。你少荃是這樣的人麼?
這一場口舌之爭,雙方辯論了幾個月。左宗棠態度絕決,言詞激烈。凡是祖國的領土,一寸土地也不能輕易讓給外國人,豈能眼睜睜看著這六分之一的領土被外國人占領?
李鴻章落了下風。左宗棠本來文才了得,李鴻章被他駁得啞口無言。
這樣的爭辯,進行過多次,每次的結果,都使左宗棠在曆史上得到高分。從洋務而言,左宗棠也是那個時代的領軍人物。
左李二人私交不多,私人恩怨無從談起。他們的爭論,沒有關涉名利官位,件件隻為國家大計。至於官場應酬,兩人都做得頗為得體。
左宗棠有一個很好的名聲,因此二人的關係到了野史中,就編出了李鴻章的虛驕和妒忌。李鴻章不將左宗棠視為同類,甚至看不起左宗棠這個湖南的農民。他是科班出身,左宗棠是自學成才,進身之道不同啊。你左季高三試不第,要想入閣拜相,那是不可能的。
很難說左宗棠對此沒有介意。同治十三年,他跟李鴻章開了個天大的玩笑。同治皇帝收到陝甘總督的一份奏折:請求赴京參加殿試。簡直荒唐!一品大員左宗棠,怎麼可能去參加當官晉級的入門考試呢?慈禧拿過奏折一看,噗哧一笑。這個左宗棠,跟李鴻章治氣呢。皇帝就破了規矩,遂了他的心願吧。擬旨:將左宗棠升任東閣大學士。
李鴻章奚落左宗棠,預言落空了。不能入閣拜相的左宗棠,偏偏就入閣拜相了。認輸吧。寫封信祝賀左季高,以後少跟他賭氣。
還有一個段子,講的是左宗棠跟李鴻章搞辯論賽。李鴻章辯不過左宗棠,惱羞成怒。
左季高,你盡管說大話吧。牛皮吹得再響也沒用啊。有一件事你永遠辦不到。你百年之後,諡號中不可能有一個“文”字。
左宗棠一時語塞。李少荃說得不錯。大清律例規定,未中進士的人,去世以後,入了祠林,諡號中不能使用“文”字。
這不是往我老左傷口上撒鹽嗎?我老左生平最大的遺憾,就是未能考中進士。不行,我不能發火,不能讓這個合肥佬得意忘形。強壓怒火,淡淡說一句:事在人為。你一味抱殘守缺,怎能決斷未來的事情?
左宗棠死後,諡號“文襄”。李鴻章又輸了一局。左宗棠地下有知,也該樂一樂了。
野史段子當不得真。左李二人,皆非等閑之輩,胸襟開闊,此等小事,不會掛懷。
不過,湘軍與淮軍的關係,卻不是什麼小事。1867年,左宗棠給曾國荃寫信:湘軍與淮軍各有長短。將領能識大體者,實在難見,近來頗有彼此之見,令人擔憂。
在這裏,左宗棠第一次提出湘軍和淮軍有了隔閡。從此以後,湘軍仍然發揮強大的戰鬥力,而淮軍已經走上養尊處優的路子。
高級幹部以權謀私,自然也不是小事。到了1869年,左宗棠對李鴻章意見更大了,指責他利用私權,積累財富。“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鴻章成了貪腐的典型,而左宗棠仍然在做清廉的榜樣。
左宗棠對李鴻章時有褒貶,就事論事。李鴻章對左宗棠的回應,亦是對事不對人。左宗棠死後,李鴻章為他寫挽聯,承認了彼此的摩擦,也表達了相互的認同。
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爭,唯先生知我;
焜耀九重詔,文以治內,武以治外,為天下惜公。
在晚清的天空裏,左宗棠的色彩,似乎更濃一些。
天津教案
1870年6月,天津的法國天主教育嬰堂所收養的嬰兒,不明不白地死了三四十人。百姓的孩子也經常失蹤,社會上流行一種謠言,說天主堂的神父和修女,經常派人用蒙汗藥拐了孩子去挖眼剖心。天主堂墳地也有嬰兒的屍體暴露在野外,被野狗刨出來吃了,胸腹皆爛,腑腸外露。市民們見了,群情激憤,都說這是洋人挖眼剖心的證據。
6月21日,一個名叫武蘭珍的迷拐犯被群眾當場抓住,扭送天津縣衙。武蘭珍在審訊中供認,他是受教民王三指使,迷藥也是王三給他的。他先前迷拐過一人,得了五元洋銀。
王三是天主堂的華人司事,又是藥材商,依仗教會勢力欺壓良善,早已引起公憤。
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與天津道周家勳拜會法國領事豐大業,要求調查天主堂,提訊教民王三與武蘭珍對質。
豐大業答應了這個要求,將王三交出與武蘭珍對質。結果證明,教堂並無挖眼剖心之事。哪知衙役送王三回教堂時,一出署門,圍在署外的百姓就責罵王三,拿磚石擲他。王三向神父哭訴,神父又轉告豐大業。
豐大業兩次派人要求崇厚派兵鎮壓。崇厚先後隻派了兩人,不肯捕人。豐大業怒不可遏,不僅鞭打中國軍官,還倒拖他的發辮,跑到崇厚的衙門鬧事。他腳踹儀門,打砸家具,向崇厚連開兩槍。幸虧崇厚被人推開,才沒有受傷。
槍聲傳出,引起誤解,街市上哄傳中法開戰,鳴鑼聚眾,湧向崇厚的衙門,要為崇厚幫忙。崇厚怕出事,勸豐大業等到民眾散去後再回領事館。豐大業哪裏肯聽,氣勢洶洶衝出門外。人們見豐大業衝出來,自動讓道。
豐大業走到浮橋上,遇到天津知縣劉傑。他不分青紅皂白,就向劉傑開槍。沒有打中劉傑,卻打傷了他的跟班。這一槍激怒了眾人,大家一擁而上,你一拳我一腳,將豐大業打死。
民眾怒不可遏,一不做,二不休,湧向天主堂,燒毀望海樓教堂,殺死兩名神父,又到仁慈堂殺死十名修女,還去法國領事館殺死兩人。同一天,被殺的還有兩名法國商人和三名俄國人,以及三四十名中國教民,英國和美國的六座教堂被焚毀。
這次事件,先後打死二十名外國人。這就是天津教案的經過。
此案發生後,法、英、美等國向清政府提出抗議,一麵調集軍隊,進行威脅。清政府要求各地嚴格保護教堂,彈壓群眾,避免類似事情重演。曾國藩奉旨前往天津查辦。
曾國藩接了一個燙手芋頭。洋人凶悍成性,天津民風好鬥,雙方各不相讓,很可能構怨興兵,釀成大變,自己也可能喪命。他寫下遺囑,告訴長子曾紀澤,在他死後如何處理喪事和遺物等。聖命難違,他硬著頭皮前往天津。
曾國藩抵達天津以前,當地官紳對他寄予厚望,認為他會秉公辦事,比崇厚強硬一些。曾國藩不是發表過《討粵匪檄》嗎?想必他是反對洋教的代表。
清廷內部,對於天津教案的處理,形成兩派意見。一方以洋務派為代表,另一方以頑固派和清流派為代表。
洋務派說,愚民無知,遽啟邊釁,曲在津民,此刁風不可長;殺人償命,天經地義,隻有這樣才能安撫洋人的人心,而消弭禍端。地方官失於防範,導致釀成巨禍,不嚴懲不能平洋人之氣。
頑固派和清流派說,釁端由洋人所開,津民激於義憤,才會造成巨案。天津百姓隻知畏官而不畏洋人,隻知效忠國家而不自恤其罪戾,這正是洋務的一大轉機,與刁民鬧事不可同日而語。應該安撫百姓,以激其忠義奮發之心,民心不可失,否則無以製夷人。天津地方官不可更動,以此維係民心。
清廷采納了洋務派的意見,但是頑固派和清流派領導了社會輿論。
曾國藩是洋務派的代表。7月8日,他一到天津,立即發布告示《諭天津士民》,指責天津市民,告誡他們不要再挑起事端。告示一發,輿論不滿。隨後,曾國藩釋放犯法的教民和涉案的拐犯,在奏折中為洋人在中國的行為進行辯護和洗刷。這道奏折的內容傳到社會上,全國輿論大嘩。
自京師及各省皆斥為謬論,堅不肯信。
議譏紛起。
責問之書日數至。
曾國藩後來承認:
敝處六月二十三日一疏,庇護天主教本乖正理。
物議沸騰,至使人不忍聞。
曾國藩當時沒受輿論影響,我行我素。他按照法國人的要求,在天津大肆搜捕6月21
日參加反洋教運動的群眾,名曰“緝拿凶手”。在天津民眾眼裏,這些人非但不是凶手,還是英雄。曾國藩抓了八十多人,但其中供認不諱的“真凶”隻有七八人,其餘都不肯吐供,也不願指證。
曾國藩認為,隻殺幾個人數目太少,難以使洋人滿意,仍不能很快結案。他對在押群眾嚴刑拷打,一麵加緊搜捕,一定要湊夠二十人,為豐大業等二十個洋人抵命。
在中國戕官斃命,尚當按名擬抵,況傷害外國多命,幾開邊釁,刁風不可長。
李鴻章自然支持老師的做法。
冀終歸於一命一抵了案。
曾國藩認為隻有這樣才能使洋人滿意,長保和局。這個想法,奏折中說得很清楚。
中國目前之力,斷難遽啟兵端,惟有委曲求全一法。
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的最終意見是:判死刑二十人,流放二十五人,天津知府和知縣革職並流放黑龍江效力贖罪;支付撫恤費和賠償財產損失銀四十九萬兩;派崇厚作為中國特使到法國賠禮道歉。
天津教案辦結之後,對曾國藩的譴責更甚,罵聲大作,把賣國賊的帽子扣到曾國藩頭上。北京的湖南同鄉,因為有了這個同鄉而感到羞恥,會館中懸掛的曾國藩官爵匾額全被砸毀,並將他的名籍削去,不再承認他是湖南籍人。曾國藩聽了非常懊惱,經過幾許周折,出錢出力,隻不過將難堪之處略為掩飾了一下。
轉瞬之間,中興名將、曠代功臣曾國藩,成了舉國欲殺的漢奸、賣國賊。
謗譏紛紛,積年清望幾於掃地以盡矣。
輿論起了作用。李鴻章奉旨接替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最終判決作了小小的修改。由於俄國隻索取經濟賠償,不要中國人抵命,他將原來二十名死刑改為十六名死刑,四名緩刑,其餘無一更動。
天津教案距離身在西北的左宗棠非常遙遠。但是這個案子事關外交,又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成為輿論的焦點,鬧得沸沸揚揚。左宗棠作為清廷大員,不可能不發表意見。天津教案由曾國藩處理,左宗棠自然格外關注。
在這段時間裏,左宗棠卻為曾國藩說了不少好話。曾國藩頗感欣慰。
老夫處理天津教案,費盡了心機,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不料惹來這許多非議。指責的指責,彈劾的彈劾,埋怨的埋怨,左季高卻替我說話,請大家體諒我的的難處。他不但給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上書,還給李少荃、楊石泉和夏小濤寫信,說我的意見還算合理,有人認為這是軟弱的表現,不知其中包含著我的一片苦心。
的確,左宗棠對天津教案的看法,始終比較冷靜。
天津教案,是一個女童迷拐案。我在福建時,和徐中丞查辦過一起迷拐案,審訊罪犯時,在供出的地點起獲了迷藥,那是一種類似香灰的東西,微帶腥氣。後來將該犯處決,也就沒人亂傳了。當時犯人的招供,並沒有牽涉到教堂。大概用這種手法作案的罪犯,內地過去也有,不完全是西洋傳教士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