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們新疆好地方(3)(3 / 3)

慈禧再次為西征軍撐腰,左宗棠謹慎地開口,慈禧卻主動為他加碼。左宗棠真是喜出望外。他把上諭向部屬宣布,命令給部隊聚餐,士卒歡聲雷動。左宗棠連忙具疏陳謝,讓慈禧吃了一顆定心丸。

借債打仗,在西方各國本為常事,不足為奇。借的本錢越多,借款期限愈長,支付的利息越少,特別適合於我們的情況。我之所以要借一千萬兩,並不是要在一年用完,而是考慮到有了這筆巨款,就可以撥還曆年所欠的本息,而各省協助的軍餉還有許多贏餘,可以專心經營應辦的急務,大開財源。

2月22日,劉錦棠率老湘軍從涼州推進到肅州。當月,額爾慶額、馮桂增率輕騎襲擊瑪納斯城失利,馮桂增被捕,不屈而死。

左宗棠下令禁止俄商非法貿易。允許外商轉販棉花、羊毛、絲繭等物資。他命令延榆綏道沿河廣種榆柳,催促各地興辦畜牧。

3月3日,劉典抵達蘭州。左宗棠與他連日商榷,移交公務。

3月16日,左宗棠從蘭州啟程,西赴肅州。隨從部隊有親兵十哨,白馬氏練丁一營,以及騎兵四隊。

臨行前,他拜發了幾份折片,提出初步的戰略方案:西征軍先攻北路烏魯木齊,然後向南路挺進,致力於北,收功於南。同時,再次請朝廷下旨,令沈葆楨代借洋款四百萬兩,迅速解到甘肅,並催促各地解運西征軍餉。

左宗棠臨行前收到一筆私人的捐款,激動得老淚縱橫。

這個楊石泉,他知道我老左在陝甘艱苦卓絕,正要進軍新疆,收複國土,竟把自己積攢的養廉薪俸,共計二萬兩銀子,捐獻給老夫,供養前線的部隊。

楊昌浚此舉確實很不容易。他本人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楊乃武一案尚未審結,楊昌浚等待著司法和輿論的裁決。但他還惦記著西北的軍隊,如此大公無私,左宗棠唏噓不已。

石泉做官,絕不是為了一己私利。這樣的官員,怎麼可能貪贓枉法呢?石泉留在官場,是為了支持我的西征大業。可是他承受的壓力太大,不能讓他繼續為官了。我要勸他放棄官職,不要再為西征籌餉而苦苦煎熬了。

可是左宗棠實在太忙,竟然無暇寫一封感謝信。直到抵達肅州以後,才抽空寫了幾句話,表達由衷的謝忱。

石泉啊,如果你頂不住楊乃武一案的輿論壓力,就辭官回家吧。我雖然不敢辭謝你的饋贈,但擔心你為官在外,長期沒有顧及家裏,恐怕將來連吃飯都成問題,所以到你回家時,我一定會把這筆款子寄還給你。

楊昌浚聽從了左宗棠的勸告,可是他兩次辭官,朝廷都不批準,而楊乃武一案,仍然懸而未決。

3月26日,朝廷頒下上諭:左宗棠抵達肅州以後,應該如何陸續進軍,由他隨時相機決定,朝廷不為遙控。朝廷隻有一個期望,那就是官軍節節掃蕩,收複烏魯木齊和吐魯番,逐步廓清南北兩路,奠定西陲,立下一勞永逸的大功。

4月7日,左宗棠抵達肅州,駐紮城東南大營。

老湘軍出關

左宗棠在抵達肅州之前,遇到了一個靈異現象。

在此之前,老湘軍當中盛傳劉鬆山顯靈的故事。左宗棠將信將疑。這次走到離肅州不遠的地方,劉錦棠率所部前來迎接。忽然有個士兵向左宗棠轎車前跑來,喊叫道:老統領派我來傳話!

左右將他攔住,但他呼喊連聲。左宗棠心中詫異,掀開轎簾,問道:劉軍門要你帶什麼話給我?

那士兵說道:老統領請大帥給我發一個月滿餉!

左右聽他說些瘋話,要把他拉走,但他賴著不走。左宗棠覺得這是個癲癡,不予理會。看了他軍褂上的番號,知道是董福祥的營勇。

第二天,左宗棠將此事告訴劉錦棠。劉錦棠歸隊後,責問董福祥:為什麼將瘋瘋癲癲的士兵留在營內?董福祥說:冤枉啊!平時此人一點也不瘋癲,當兵五年,毫無過錯,真不知為何突然就瘋了。

劉錦棠說:把他叫來問話。

那士兵進到帳內,劉錦棠問道:昨日你見到了什麼?

士兵答道:行軍途中,隻覺西北角一線冷風吹來,忽見老統領已到,叫我傳話給大帥,後來的事情,我就記不得了。

左宗棠說:劉忠壯戰死以後,每遇大戰,都會出現在部屬的夢裏。忠義之靈常在啊。

劉錦棠說:左公,自從我部開到肅州,部隊中就開始流傳,說老統領已在嘉峪關,催少統領趕製一萬件寒衣。

此言從何而起?

無法查明。我已設祭,剪紙焚化。想來忠魂應該安息了。

左宗棠對此事十分認真,在抵達肅州的第二天,便設祭懷念劉鬆山。

左宗棠一到肅州,老湘軍將領譚上連、譚拔萃和餘虎恩便率領所部分批出關。

1876年4月26日,西征軍在肅州大營前舉行出關祭旗儀式,劉錦棠率漢回騎兵和步兵開拔。臨行前,左宗棠一再告誡:部隊行動要先慢後快,預期抵達古城時,軍糧可以取齊,然後進戰。

毅齋啊,此次出塞,必須等到古城存糧稍有贏餘時,然後攜帶一月行糧,才能開始作戰。八年了,我們勞師費餉,民散糧絀,都是因為畏敵不前!隻要緩進急戰,謹慎從事,西征是有把握的!

從俄國運到古城的糧食,這時已有四百多萬斤,左宗棠打算撥給金順的部隊。北路有知府陳瑞芝從歸化和包頭采運糧食,繞道五千多裏,已有五百多萬斤運到巴裏坤。從寧夏運來的糧食,也有一百萬多斤。南路從肅州運到安西與哈密儲備的糧食,超過了一千萬斤。形勢已經大大改觀。景廉、金順和袁保恒的看法是錯誤的,已經得到證實。新疆各位大臣的阻撓,隻能說明他們的無能和自私。朝廷那些原來疑心左宗棠有意推諉責任的大臣們,這時也明白了左宗棠堅持在新疆北路采購糧食的用意。

5月6日,左宗棠主動向慈禧提出暫緩籌借洋款。

現在奉到恩諭,今年應得的軍餉,除戶部撥款二百萬兩、各省關協助的軍餉提前支付三百萬兩以外,各省還有應解八成以上的餘銀,償還了陝西、湖北和上海新借的款子,還可存留四百多萬兩,餉需得以周轉。洋款可以等到明再借,遲借一年,就省了一年的利息。而我以前所借的三百萬兩,本息已全部還清,各省關也不至於十分緊迫了。

慈禧看了這個折子,大大鬆了一口氣,對慈安說道:姐姐,這個左卿,倒是懂得投桃報李。若是大臣們都像他這樣體諒咱們姐妹的難處,事情就好辦多了。

6月份,老湘軍前鋒抵達巴裏坤,偵知敵騎數百從布倫托海馳抵紅柳峽,襲掠古城,然後南走。譚上連急忙揮師前進。敵騎已從南山西竄。於是譚上連把部隊駐紮在各個關隘。

張曜所部自從駐紮哈密以來,修治台站,樹起天山扶欄,清理了道路。劉錦棠令軍士攜帶哈密存糧,分批短運,越過天山,抵達巴裏坤。又從巴裏坤短運,抵達古城。

左宗棠派出徐占彪的五營兵力,進駐巴裏坤的各個關隘,與張曜的哈密駐軍互相援應,防止白彥虎所部從吐魯番鑽出,以護衛運道。

左宗棠知道白彥虎打仗不會硬碰硬,官軍開進,他一定會向吐魯番逃竄,在巴裏坤與古城之間鑽空子逃走。徐占彪一軍駐紮巴裏坤,就是要讓白彥虎鑽不到空子。如果他穿越天山回攻哈密,張曜的部隊足以將他製服。巴裏坤和古城之間沒有縫隙,天山之險又插翅難飛,那麼從吐魯番回竄哈密的道路,就隻有從瞭台橫出。張曜決定等到劉錦棠進兵時,在瞭台駐紮兩營部隊。左宗棠令他不要分散兵力,就在哈密嚴陣以待。

張曜是個好榜樣

新疆建設兵團,中國人耳熟能詳。張曜的部隊進駐哈密以後,就成了中國最早的一個新疆建設兵團。

軍隊搞建設,是一個新增的功能。曆史上不乏搞生產的軍隊。抗戰期間,八路軍的第三五九旅,除了打擊日本侵略軍,還搞大生產,種糧養豬,樣樣都行。

現在仍然是這樣,人民解放軍除了保衛國防,還能抗險救災,為國人所稱道。

在現代史上,對於大西部的建設,新疆建設兵團奉獻不小。解放初期,王震和陶峙嶽兩位將軍組建新疆建設兵團,此後,建設兵團為開發新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上世紀60年代起,陸續有許多城市的知識青年,前往新疆,參加建設兵團。他們回城以後,對那段既艱苦又浪漫的生活,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不過,這些將軍隊投入生產建設的舉措,比起張曜所部在新疆的建樹,時間較晚。

當然,這個建設兵團的總設計師是左宗棠。他把兵屯和民屯結合起來。他的兵屯,是耕戰結合,轉兵為民。這是左宗棠的創新成果。

兵屯有三個好處。第一,可以做到軍隊自給,不再向國家和百姓伸手要糧。第二,可以把老弱病殘的軍士淘汰出作戰部隊,妥善安置,讓他們發揮餘熱,從事生產。第三,作戰部隊減掉了冗員,經過重組,留下了精銳。在新疆打仗,動輒馳驅千裏,兵不在多而在精。一個兵就要吃一份糧餉,大部隊進軍,消耗太大,供養不起。精兵以後,作戰部隊的戰鬥力大為提高。

左宗棠在西北摸索出了一套經驗,編寫出專用教材,叫做《屯邊》。這是一門新學科,可以稱為“屯田學”,屬於第三十七計,讓各營按教材操作。

左宗棠為部隊籌糧,具有長久意義的一步棋,就是派出張曜所部的先遣部隊,駐屯哈密,開展屯墾。他指望著開墾荒地的將士們早日做出成績,恨不得拔苗助長,立刻看到黃澄澄的果實,解決一半的軍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