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們新疆好地方(7)(3 / 3)

光緒五年秋收時,上報的冊子還沒有造齊,仍然按照上一年規定的十一之一征收,百姓踴躍交稅。估計在光緒六年秋收時,田地丈量可以完成,按畝收稅,征收的數額就有統一的標準了。

實際征收的稅額,鎮迪道光緒四年征收糧食六千九百四十多石,房租銀六千一百多兩;吐魯番廳征糧一萬四千二百多石,地課銀二千一百多兩;喀什噶爾征糧六萬五百零八石,英吉沙爾征收二萬六百十二石;葉爾羌征收七萬九千四百十二石;和田征糧三萬六千八百七十九石,征折色銀五千零四十九兩,課金四百六十兩;阿克蘇征糧一萬四千二百三十石,征折色銀三千三百三十八兩,紅銅、黑鉛、磺鐵都照額納稅;烏什征糧八千三百七十八石,征折色銀一千五百一十緡;庫車征糧一萬二千八百四十九石,征折色銀五千多兩,紅銅、棉花按數量納稅。光緒五年秋季開征,仍然按照光緒四年征收的款目如數完繳。綜計南北兩路征收糧數,已達二十六萬一千九百多石,就南路征收的數額計算,比戶部從前的征收額,增加了十萬六千五百多石。等到丈量完畢以後,一定會有增無減。

第五,確定合理的商業稅收。

根據各地稅務局造冊上報,從光緒四年秋冬至光緒五年夏季,不到一年時間,已收銀十八萬多兩,也算得上大宗的收入了。伊犁收回之後,商貨運輸暢通,商業稅自然會有起色。

第六,狠抓義務辦學。

新疆戡定已久,官員與百姓互相隔閡,政令難以貫徹,一切條令都要通過回民頭目宣傳,很難抵達基層。若要移風易俗,必須推行義務教學,讓回民兒童讀書識字,通曉漢文。我與南北兩路的官員商議,令各地主管部門和駐防部隊,多開義塾,並刊發《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四字韻語》及《雜字》各種讀本,以訓導蒙童;然後發給《孝經》、《小學》,讓他們誦讀,還發給楷書臨摹字帖,讓他們練習。打算在這些課本讀完之後,再頒行《六經》,向他們講解經義。

據各地報告,現在已興建義塾三十七所,入學的回童,聰穎者一年內已讀完頒發的各種課本。他們的父兄都以子弟讀書為榮,互相誇耀,並請求增建學舍,頒發《詩經》、《論語》、《孟子》,供他們講習。下麵送來各所義塾的學生臨摹的字跡,筆姿頗秀,並說學生試讀告示,都能上口。教授兒童禮儀,他們也能領會。讀書既可以識字,也能通過聲音來學會語言,所以容易取得成效。

第七,改造貨幣。

回民過去在交易中使用製錢,後來專門用銀子,但含銀量的高低和分量輕重難以迅速辨別,造假虛冒的越來越多。阿古柏竊踞南八城以後,創鑄銀錢,叫做“天罡”,形狀是圓的,中間沒有方孔。含銀量和輕重任意減少,欺騙百姓,流通時無法公平,百姓遭受損失,應當改造銀錢,以利於百姓使用。改造銀錢要先製標準的模子,由官府設立管理機構,這樣就便於辨認私造與造假,才能長久使用。我已下令在蘭州製造新式銅模,交給張曜監督試製。銀錢用銀片捶成,不須熔鑄,每枚重一錢,外圓內方,輪廓分明,字跡明顯,大小厚薄一致,與製錢相比,銀為母,銅為子,能在市場上通用,沒有過重或過輕的弊病。新模非常精巧,由官方改造,速度快,費用小,不會與私幣和假幣混淆,人人都知道愛護。等到張曜呈上樣幣以後,經過核查,就擬試行推廣。

以上七個方麵的工作,都已經有了頭緒,漸漸收到了成效。另外還在推廣種桑養蠶。現已通令南北兩路的有關部門,計算轄地內的桑樹,陸續上報,統計種植桑樹八十萬六千多株,向百姓教授養蠶繅絲的技術,兩年來已有一定成效。產出的新絲色潔質韌,比得上四川的蠶絲。不久前,令滬局采運委員胡光墉探訪開河鑿井和織呢兩方麵的德國技術人員,請他們代購機器來蘭州,進入製造局,傳授西方技術,並令他從湖州招募六十名熟習蠶務的技術人員,帶著桑秧、蠶種和蠶具前來,向百姓傳授栽桑、接枝、壓條、種椹、浴蠶、養蠶、煮繭、繅絲、織造等各種技術,從安西州、敦煌、哈密、吐魯番、庫車直至阿克蘇,各地都設立專門機構傳播技術。我的規劃是先在南路推行,然後推廣到北路。因為南疆生桑頗多,一經移接,便可養蠶。百姓勤勞,事半功倍,然後推廣到西四城,再推廣到北路。百姓又耕又織,便可致富。遠方的商人前來買絲,增加了商業稅收,可以緩解軍費的壓力。這件事屬於初創,不可能立刻見效,我就不再多談了。

慈禧想不到西北的元氣如此迅速地複蘇,更沒有想到秩序是如此井然,基本建設、經濟、教育、農業和商業,都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她連忙下詔,表示對左宗棠的工作成績十分滿意。

左宗棠沒有獨攬功勞。他知道,部隊官兵對西部大開發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其中湖南的軍人功不可沒。不久,他專門寫了一份折子,報告關內外駐防部隊承擔建設工程的情況,請朝廷發到各部備案。正因為有了這份報告,今天的人們才得以了解一百多年前的西部大開發做得多麼漂亮。

甘肅、新疆各處的駐防部隊,曆年承修城牆、祠廟、橋梁,栽種樹木,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請求朝廷將這些事跡發給各部備案,讓曆史永遠記住他們。

甘肅內地自從遭到兵燹以後,千裏蕭條,東路的各個交通要道,荒廢更加厲害。例如會寧的翟家所和張陳堡,安定縣的王公橋,隆德縣的六盤山,固原州的三關口等處,都是著名險隘。這些地方溝澗深窄,河道淤塞,道路和橋梁多半倒塌,夏天積水,冬季結冰,經常發生阻塞和傾覆,農民、商人往返行走,無法通行。

魏光燾、周紹濂、劉端冕等將領,指揮駐防的楚軍,利用操練、守衛和護運的空餘時間,承擔起基本建設的任務,依次承修了以下工程:

在會寧轄境內修築大小磚石土木橋十九座,種樹二萬一千餘株;

在安定轄境內修築木石橋八座,種樹十萬六千餘株;

在金縣轄境內修築木石橋三座,種樹四千四百餘株;

在皋蘭轄境內修築木橋一座,種樹四千五百餘株。修造會寧和安定等處的祠廟、行館、書院十三所,險阻大小路徑也都修治平坦;

在涇州轄境內修築大小木石橋九座;

在平涼轄境內修築大小木石橋二十九座;

在固原轄境內修築大小木石橋十座,新開三關口、蒿店、瓦亭沿河一帶石路四十多裏;

在隆德轄境內修築大小橋梁六座,在六盤山上下修築車路二十多裏;

在靜寧轄境內修築大小土橋七座;

新開東起會寧縣城西至翟家所的車路四十三裏;

從陝西長武縣界開修道路,直達會寧縣東門外,路程六百裏,共種植成活樹二十六萬四千多株;

在柳湖書院植樹一千二百多株;

在平慶涇固道衙門內外植樹一千多株;

在環縣轄境內植樹一萬八千多株;

在董誌及鎮原轄境內植樹一萬二千多株。

此外,平涼、慶陽、涇州、固原各地的驛路,從固原以北經平遠直達惠安堡的鹽路,已全部修平;

先後承修平涼、慶陽、隆德、合水、董誌、鎮原、平遠各府縣的城牆、衙門、祠廟、堡寨和驛館。所需經費都由各營旗隨時捐發,並由魏光燾陸續捐給經費銀八千七百多兩。

以上各項工程,經過勘驗,都已竣工,質量堅固。

以上是關內東路一帶卓有成效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