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軍在福建海麵一戰得手,大舉轉攻台灣。
8月26日,光緒壽誕,左宗棠因年邁多病,沒有前往參拜。他的政敵再次參劾,皇帝
將此事交部議處。奕譞出來打抱不平,為左宗棠申訴,左宗棠未受處分。
同一天,中國政府被迫對法宣戰。清廷頒發上諭,譴責法國蠻橫索取無名兵費,恣意要求,先啟兵端,嚴令陸路的雲南廣西清軍迅速進兵,沿海各地嚴防法軍侵入。又令新任兩廣總督張之洞,激勵各軍奮勇抗敵,並將繼續堅持議和的恭親王、張蔭桓等六名總理衙門大臣革職,拿問徐延續等人治罪,讓態度相對強硬的醇親王奕譞進入軍機,調湖南巡撫潘鼎新任廣西巡撫。
但是中國軍隊必須有一位強硬的領軍人物。此人非左宗棠莫屬。隻要他活著,抵禦侵略就少不了他來當統帥。福建、浙江和台灣紛紛告急,朝廷隻能依靠他來收拾局麵。
9月7日,左宗棠出任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這個衰弱到不能去為皇帝祝壽的老人,對於軍事任命卻毫無推辭之意。他於9月15日陛辭請訓,即日離京,從通州、德州和濟寧南下。
10月1日,法軍攻陷台灣基隆,隨後封鎖台灣海域。
左宗棠於10月14日抵達金陵,與曾國荃商議兵力部署和軍餉籌劃。他發出調令,召集舊部五千人隨他前往福建前線。朝廷令前任陝甘總督楊昌浚幫辦軍務。
左宗棠心係台灣,可是,法國海軍封鎖台灣各海口以後,內地與台灣文電不通,援台的交通也中斷了。左宗棠無法了解台灣的布防和戰情,心急如焚。他與曾國荃聯銜上奏,建議由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各抽調五艘軍艦,在上海集結,通知楊嶽斌率所部湘軍十二營從武昌乘江輪而下,先抵廈門,準備與法國海軍大戰。
長沙人楊嶽斌原名楊載福,年輕時在湘江裏放排謀生,湘軍創建時協助曾國藩練水師,後來就成了水師統帥。三國時期的戰將許褚,打仗時殺得興起,光著膀子提刀上陣;楊載福就屬於這一類猛男,上陣時不披盔不帶甲,強行進攻,落在船艙裏的槍彈用鬥都裝不完!他在湘軍中焚燒奪取敵船幾萬艘,攻克一百多座城壘,指揮大小幾百仗,沒有失敗的記錄,是個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這個重量級的湘軍大佬出場,法國人自然是高度關注。
湘軍援台是一個非常及時的對策,清廷照準。可是,李鴻章未派兵輪南下。楊嶽斌的大部隊隻得改用商船運輸,無法按既定時間抵達廈門。
左宗棠改派湘軍將領吳安康率領幾艘南洋軍艦南下。法軍非常害怕湘軍開赴前線,派出九艘軍艦截擊,在浙江石浦洋麵,擊沉兩艘南洋軍艦,其餘五艘駛入港內,法國軍艦則被圍困在港外。
這次南洋軍艦南下,由於李鴻章不予配合,沒有達到增援台灣的目的。但是湘軍調兵,吸引了法國軍艦北上,減輕了台灣駐軍的壓力。
在左宗棠的努力下,台灣防禦力量大大加強。法軍登陸部隊遭到湘軍和淮軍的頑強抵抗,無法深入,隻能從10月23日起對台灣實行海上封鎖。
劉銘傳多次電請派北洋艦隊前來解圍,李鴻章按兵不動。左宗棠聞訊,大為震怒。李鴻章一些部屬也對他不滿,紛紛向左宗棠請戰。記名提督聶士成主動率部奔赴台灣。
法軍奪踞基隆以後,分兵攻打滬尾,被孫開華所部擊敗。左宗棠奏請楊嶽斌從海道赴援。
10月31日,左宗棠離開金陵,取道江西河口,趕向崇安,進入福建。他在途中得到一個好消息:朝廷於11月17日宣布新疆正式建省,劉錦棠成為首任新疆巡撫。他舒了一口氣:西部的大局,總算有望長久穩定了。東部海防,老夫一定要加以鞏固!
12月1日,左宗棠抵達延平。12月14日,終於到了闊別近二十年的福州。官民沒有忘記這位老總督,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入城儀式。全城士民排設香案,扶老攜幼,出迎左相侯。左宗棠來到行館大廳,隻見壁上張貼了一副楹聯:
數千裏蕩節複臨,水複山重,半壁東南資保障;
億萬姓軺車爭擁,風清霜肅,十閩上下仰聲威。
哈哈哈,他們還記得老夫呢。老夫在閩浙總督任上,關注民生,加強海防,百姓如此擁戴,好令老夫開心啊。大家對老夫寄予厚望,老夫此來,就不會離開前線了,誓與福建和台灣共存亡!
左宗棠連日與將軍、總督和巡撫麵商進兵事宜,巡鎮海防,決意以鐵拳打擊入侵者。他甄選能將,整治軍伍,添船購炮,重修或加強江防各處炮台。他在檢閱水陸各軍時,大聲疾呼:“不怕捐軀以殉!”
報告!台灣兵力不足。
傳令:從兩江防區抽調湘淮軍各兩營,前往赴援。給台灣發密電,令劉銘傳就地招募兵勇一萬人,以資防備。
在左宗棠的動員和感召下,一大批湘軍名將率部參加抵抗法國侵略的戰爭,其中不乏離休老幹部。除了王德榜、楊昌浚和楊嶽斌以外,趕赴前線的湘軍將領,還有長江水師提督李成謀,湖南提督鮑超,四川布政使易佩紳,湘軍名將劉連捷和王永章,浙江海門鎮總兵孫昌凱,浙江提督歐陽利見,兵部尚書彭玉麟,曾國藩和左宗棠的舊部將領李元度與何紹采。
自從馬江挫敗以後,官民一夕數驚。左宗棠到達福州,人心才安定下來。左宗棠在內地部署駐防軍,在沿海設立漁團。法國加緊封鎖海口,劫掠商船,每天派出戰艦在海上遊弋,防止我國軍隊東渡。
1885年初,法軍接連從基隆向台北進攻。
左宗棠想:必須增援台灣。李鴻章不派軍艦,那就用漁船吧。
1月10日,左宗棠奏報朝廷:打算派王詩正統領恪靖軍等部扮作漁民,從廈門夜渡台灣,籌劃收複基隆。又調派各營分別駐紮福州閩江各海口,增強防禦。
左宗棠令南洋軍艦出海佯動,假裝直逼台北,吸引法國海軍。王詩正率領五營部隊乘坐漁船,從泉州蚶江冒險密渡。
左宗棠從台灣的防務,想到了台灣百姓的生計。他提出與百姓爭利,不如告訴百姓如何創利。官辦工商是為了應急,不是長久之計。政府辦企業有了利潤,百姓就會羨慕,踴躍投資。對於民營企業,政府隻要收稅就行了,不必派官員去當經理。這無疑是振興中國工商業的新思路。
福建濱海盛產甘蔗,他打算從借款中提取一萬兩銀子,派人去美國考察,購買小型糖廠的機器,雇用西洋工人來到中國用西法製糖。台灣甘蔗產量更高,可以照此辦理。
2月10日,法國軍艦在媽祖澳集結,打算趁著春節的除夕進攻。左宗棠會同福州將軍穆圖善和閩浙總督楊昌浚,冒雨巡視南台、林浦、馬江、閩安南北岸防務,到長門和金牌炮台視察,嚴申軍紀,下令在沿港遍布水雷,封鎖各個海口。法軍聞訊,隻得撤走。
左宗棠對台灣還是放心不下,2月18日提出親赴台灣督戰,解救台灣的危機。眾人苦苦勸留,他才沒有成行。
3月4日,王詩正所部抵達台南,進駐五堵。這時法軍剛從八鬥登岸,攻占月眉山。3月6日,王詩正揮師進攻,令劉見榮、易玉林分道抄襲法軍後背,奪回月眉山。第二天,法軍在大貢(木旁貢)峰增兵,湘軍乘勝前進,提督胡少亭、羅國旺身先士卒,壯烈犧牲。
王詩正加緊督戰,法軍死傷慘重,不甘失敗,突然分兵進攻暖暖街,繞到中國軍隊後背。各處關隘的守軍被法軍擊潰,王詩正隻得收兵,還守五堵。
左宗棠調集的各路援軍紛紛到達福建,相繼渡過海峽,台灣地區大軍雲集,士氣大振。陳鳴誌在台灣招募楚軍參戰。楊金龍率部駐防台灣,楊嶽斌的部隊也分批順利渡過海峽。
3月11日,左宗棠請求朝廷批準擴大軍艦火炮的生產規模:海防首先要依靠軍艦火炮,自己生產火炮又最為方便。抵禦列強的侵略,一定要先戰後和,所以武器裝備不能因陋就簡。他們依仗先進技術來欺侮我國,我們必須要有足以製勝的武器。首先要定購先進的製炮機器,在福建船政局增設炮廠鑄造大炮,並開辦福州穆源鐵廠。
大敗法軍
法軍進攻福建和台灣的目的,在於牽製中越邊境的清軍,想不到目的沒有達到,反倒損失了兵將和戰船。他們知道,左宗棠坐鎮福州,台灣很難得手。法軍不敢貿然犯險,又將進攻的重點,重新轉回中越邊界。
在法軍強大的攻勢下,中越邊境的清軍相繼撤退,諒山危急。正在此時,馮子材率部奔赴鎮南關,進攻憑祥。前線的清軍將領們公推他為前敵總指揮,各部協同作戰,穩住了陣腳。
馮子材年輕時做過木工,跑過牛幫,道光三十年率眾造反,投奔天地會領袖劉八,後來像宋江一樣享受了招安待遇。從此由匪入官,屢立戰功。這次出征,他把兩個兒子帶在身旁,準備隨時料理後事,頗有左宗棠抬棺出征的氣概,打算拚了老命也要給法國人一點顏色看看。
老將出馬,清軍士氣大振,在山圍社附近炸死並殺傷大批法軍,取得臨洮大捷,乘勝收複幾個府縣。山西與河內不攻自破,西線形勢十分喜人。
隨後,馮子材決心在鎮南關與法軍打一場硬仗。湘軍各部積極參戰。
馮子材先發製人,在夜裏率部攻擊文淵的敵人。清軍以己之長,製敵之短,把法軍打得暈頭轉向。中路法軍三百多人大部被殲。
3月23至24日,馮子材率部從正麵出擊,王德榜的定邊軍抄到法軍背後。法軍三麵被圍,傷亡慘重,後援來不及趕到,糧彈將盡,狼狽逃回文淵。這一仗,清軍殲滅法軍精銳近千人,不僅使東線的清軍反敗為勝,而且根本扭轉了全盤戰局。
彭剛直在奏疏中說:馮子材苦戰兩日之久,若非王德榜切斷法軍後路,內外夾攻,也不能取得如此之大的勝利。
清軍各部乘勝追擊,衝出鎮南關,攻克文淵,又分路進攻,直取諒山。法軍丟棄大批裝備物資,於深夜撤出諒山。清軍主力渡過淇江,收複諒山。
中國軍隊的反攻節節取勝。清軍將法軍趕到郎甲以南,收複了開戰以來丟失的地盤。
東路的各支清軍尾追法軍,直達船頭,西路大軍攻下了觀音橋。西線的滇軍和黑旗軍正向興化推進,桂軍準備從牧馬進攻太原。粵軍出兵欽州,沿東海岸進攻廣安。鮑超率領三十多營湘軍和滇軍正向龍州挺進。馮子材決定親率大軍乘勝攻擊北寧與河內。
這場至關重要的勝利,史稱“鎮南關大捷”,是清軍在抵抗外敵入侵的戰鬥中獲得的一次全麵勝利。
4月1日,法國軍艦攻占澎湖,法軍司令孤拔在鎮海負傷,後來斃命。
法國人陸海兩路失利,而且無望挽回敗局。他們再度拋出外交牌,拿出以前簽訂的那份條約請求和談。李鴻章又興奮起來,力主適可而止,見好就收,重開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