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雄遲暮(2)(2 / 3)

李鴻章生怕惹惱法國人,導致戰爭升級。其實法國當時一片恐慌。鎮南關慘敗的消息傳到巴黎,引起了法國當權者的巨大震動和驚慌。對茹爾·費理內閣久懷不滿的法國人民成千成萬地湧上街頭,遊行示威,包圍議會,高呼口號。茹爾·費理內閣當晚就倒台了。

但是李鴻章看不到敵國的軟肋,寧願求和苟安。左宗棠所說的號稱懂洋務而實際上並不了解西洋列強本質的人,就是指他這樣的洋務專家。

清軍正要在各處對法軍發起最後一擊,朝廷卻於4月4日下達了停戰撤兵的命令。中法戰爭就此停止,中國軍隊功虧一簣。

4月18日,左宗棠針對朝廷與法國會談並停戰撤軍,上了一道密奏:和談要謹慎,駐防部隊不要輕易撤銷。前麵那份條約,已將越南置之度外,這次談判千萬別再放棄剛剛丟失的基隆和澎湖,否則不可簽字。

左宗棠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還是被李鴻章辦到了。6月9日,中國代表在天津簽署了辱國的《中法會訂越南條約》。

左宗棠心灰意冷了。6月18日,他又遞交一份辭呈,理由是身體衰老,病情惡化。既然和議已經達成,還要我這把老骨頭幹什麼?我還是交卸差使,回京複命吧。返京之前,我想先行辭職回家,調理身體。

慈禧還是不肯放走這個強硬派領袖。上諭說:著賞假一月,安心調理,毋庸開缺。

但是,慈禧可以保留這位大臣的職務,卻無法再次點燃他生命的火光。

中法戰爭,在左宗棠的指導下,中國軍隊頑強抵抗法國侵略軍,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場重要的戰爭,也是“晚清中興”由左宗棠時代向李鴻章時代推移的重要轉折點。

這場戰爭,中國在軍事上取得勝利,迎來了其後的十年安寧,但在政治和外交上卻被李鴻章為代表的妥協派塗上敗筆,醞釀出十年後甲午戰爭的慘敗。

聽說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湘軍將領無不義憤填膺。對於清廷的軟弱怯戰,最氣憤最憂傷的,莫過於這場戰爭的指揮者左宗棠。他身心交瘁,再也經不住如此的折騰。

這一場中法戰爭,留下了太多的遺憾。中國本來有希望通過這場反侵略戰爭,崛立於世界強國之林,如同二十年之後的日俄戰爭,日本終於戰勝俄國,而令列國為之震膽。

中國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列強對我們已有輕視之心,然而1884年的中國,已經不同於1840年的中國了。湘軍規複新疆之後,武功正盛,因而有“中興”之說。左宗棠、李鴻章和張之洞等人從事的洋務變革成績斐然,軍事力量正在增強,新軍正在操練,武器裝備大為改觀,軍工生產已見成效,北洋水師、南洋水師和福建水師初具規模。

在這些有利的條件中,十分重要的一條,就是湘軍大帥左宗棠仍然在世,他的周圍集合了彭玉麟、楊嶽斌、曾國荃、劉錦棠、劉坤一和王德榜這樣一批大將,淮軍也有名將劉銘傳,強將猶存,強兵尚在。越南境內的中國抗法部隊,還有劉永福的黑旗軍,極為驍勇。

中國的海岸防禦,已經進一步鞏固。除了“致遠”、“經遠”、“來遠”、“靖遠”四艘軍艦,其餘未來將要參與甲午戰爭的戰艦,全在北洋水師;海岸重建了炮台,海上部署了水雷,漁團的組建初見成效,正在推廣。

陸戰方麵,馮子材和王德榜取得鎮南關大捷,克複文淵,攻下了軍事重地諒山;岑毓英所部在臨洮擊敗法軍,克複廣威和承祥,中國軍隊勝券在握。

那麼,如果中國發揮所長,在中法戰爭中,徹底擊敗法國侵略軍,重建中國國威,那麼軍事上的勝利,足以對政治變革和國防守備產生巨大的影響。這次戰爭,是中國百年未有的機遇,如果中國能和普魯士一樣,一戰而敗法國,就可以樹立國威於萬裏之外。

可惜的是,李鴻章的淮軍集團,號稱中國精兵,卻最為無能。潘鼎新不戰而放棄鎮南關;張佩綸不戰而使福建水師全軍覆滅;李鴻章的王牌北洋水師,依舊按兵不動,隻有劉銘傳在台灣,得到湘軍各部增援,苦苦防守,為淮軍爭了一點顏麵。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李鴻章苦心經營,卻不能於一朝報效國人,這是治軍之恥。李鴻章並非無才,而是膽氣不足。如果他不畏強暴,奮發圖強,中法戰爭可以使他成就伊藤博文的事業,何至於在十年之後,備受伊藤博文的羞辱呢?

然而,中法戰爭由於李鴻章主導外交,給中國人留下的是一個尷尬的結果:不敗而敗。李鴻章的做法,令左宗棠無法平息胸中的憤懣,使他的病況急劇加重。

左宗棠的性命還能延續多久?這個問題,成為國人的聚焦所在。

棟梁倒了

左宗棠累了。但他為了國家不受欺侮,再度從戎。他嘔心瀝血,心力已經耗盡。中法戰爭的結局,給了他致命一擊。他的承受能力已經到達極限,再也承載不了這樣的憂憤,終於一病不起。

左宗棠在病榻上,可以感覺到,在清廷命令前線各路軍隊停戰撤兵時,前線將士群情激憤。

果然,各地督撫轉來急件,各地將領送來信報,無法控製的憤怒,從字裏行間迸發出來。左宗棠越看越氣:李鴻章,你這樣做,怎能稱得上國家棟梁!

全國不少地方,先後通電譴責和議:朝廷給馮子材所下的退兵令,就是南宋初年秦檜命令嶽飛從朱仙鎮退兵的金牌啊!

左宗棠聽說,張之洞接連電奏緩期撤兵,竟然遭到李鴻章傳旨斥責。李鴻章嚇唬馮子材和王德榜:如果不乘勝收兵,不但會破壞全局,而且可能孤軍深入,戰事前景莫測。

馮子材和王德榜隻得服從軍令,將隊伍撤回國內。左宗棠知道,戰場上大好的形勢,已經被自己的同胞葬送了。一股鮮血從他嘴裏噴湧而出,他昏過去了。

7月20日,左宗棠奏報清廷:夜間突然發作痰湧氣喘等症,手足麻痹,神誌昏迷,短期內不可能痊愈。再次懇求批準我交卸差使,並賞假回籍。

朝廷的答複還未下達,又於7月29日上奏,請求設立海防全政大臣。這次中法戰爭,各省督撫各自為政,暴露出指揮不能統一的弊端。為了籌劃海防全局,必須設立海防全政大臣,統一指揮權。此外,還談了加強海防建設的七條意見。同一天還寫了另一份報告:台灣孤注大洋,為七省門戶,關係全局,請令福建巡撫移駐台灣。同時提議台灣建省。

左帥雖然神誌依然清醒,仍然心係軍國大計,但他在世的日子已經不多了。他的安危牽動著許多人的心。北京的高層深深震動。

光緒皇帝發來慰問電:皇天福佑,左卿康好。

慈禧念左宗棠為國忠心,在佛祖麵前為他祈禱。這個老眼昏花的婦人發來一封慰問電:天恩庇護,左卿安好。

醇親王來電:上蒼添壽,大帥延年。

李鴻章心中百味雜陳,也為反對派領袖的彌留而惋惜,發來急電:為國攝重。

朝廷於8月13日發來上諭,對左大臣的病情表示深切的關懷,批準他交卸差使,回家鄉安心調理,假期可以任意決定。對朝政不論有什麼意見,可以隨時奏報,供朝廷作為決策依據。若病情有了起色,立即來京供職。

9月4日,交卸差使,將欽差大臣關防交楊昌浚派員送京。

1885年9月5日清晨,七十三歲的湘陰人左宗棠停止了最後的呼吸。他是在福州北門黃華館欽差行轅任上去世的。

左宗棠去世,意味著大清王朝最後一根頂梁柱倒下了,這座已經破舊的大廈,還能維持多久?

左宗棠在臨終時說了什麼?也許,這是我們最關心的。

左宗棠臨終留下了一份遺折。從這份奏稿,我們可以看到他在生命將要終止的時候,腦子裏在想著什麼。

首先,左宗棠留給後世的,是一份遺恨。

此次越南和戰,實中國強弱一大關鍵。臣督師南下,迄未大伸撻伐,張我國威,遺憾平生,不能瞑目。

左宗棠認為,清廷與法國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是中國強弱的一大關鍵,中國不敗而敗,所以他死不瞑目。這位垂亡的老人,似乎預見到了,十年之後,中國將於甲午戰爭中慘敗給日本。他看出了中國失敗的原因何在。中國為什麼失敗?敗在軍力不足,還是敗在兵勇不強、武備不精?都不是!左宗棠所看到的是統治者的腐敗,使一個民族失去鬥誌,哪能有不敗的道理?

其次,左宗棠還對清廷寄予一點期望。他在口授的奏章中說:

伏乞皇太後皇上於諸臣海軍之議速賜乾斷,期於必成,凡鐵路、礦務、船炮各政,及早舉行,以策富強之效,則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矣。

左宗棠願與國家同命運,隻要國家富強,他雖死猶生。

左宗棠留下這番遺言,誰還能說他偏重塞防呢?他一生中引以為憾的,就是沒能憑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建立一支像樣的現代化海軍。南洋水師剛開了一個頭,在馬尾一仗,被法國軍艦的炮火轟了個幹幹淨淨,令他痛心不已。

左宗棠把遺言說完,就告別了人世。

噩耗傳到北京,慈禧太後的心情是複雜的。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言猶在耳,可是,這個中國不能缺少的人物撒手而去了。

左宗棠是個漢人,是個強硬的漢人,從無奴顏媚膝。但是,慈禧不但要依靠他,還竭力維護他。盡管萬壽聖節,他沒來參加行禮,慈禧也不便說什麼。她知道,在大清國所有的官員中,像左宗棠這樣大公無私的人,是鳳毛麟角。

但是,人死不能複生,慈禧還能做什麼呢?她隻能為這個漢人勳臣安排一場風光體麵的葬禮。否則,還會有誰願意為風雨飄搖的清廷賣命呢?

左宗棠的遺書呈達清廷,最高層震悼。9月27日,左宗棠去世後的第二十二天,朝廷頒下一道諭旨,緬懷死者的事跡,立即派發各省。追贈左宗棠為太傅,賜予“文襄”諡號,賞治喪銀三千兩,入祀京師昭忠祠和賢良祠。

左宗棠逝世當晚,福州城東北隅崩裂逾二丈,城下居民安然無恙。大雨如注,通宵不停。也許這是巧合,但襯托了巨人離世的悲壯。

天明後,市民們聽到噩耗,城中巷哭失聲。

老百姓說:左宗棠死了,此乃天意,要毀我長城。

軍營裏,槍炮聲大作。排炮和排槍,聲震長空。這不是戰爭,而是對一個亡靈的祭奠。陣陣沉悶的響聲,令大地震顫。老百姓又說:左宗棠軍魂未散。

左宗棠的靈柩,停放在福州市鼓樓廣場,停殯一個月,供人瞻仰。國葬就在福州舉行,各部和各省大員,到福州憑悼。這個葬禮,比曾國藩的告別儀式還要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