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列子禦風而行
南郭子(生卒年不詳),楚國人,住城郭南端,因此而得名。舊說其人為楚莊王司馬,疑為莊子寓托的高士,並非曆史人物。
列子師從壺丘子林,與伯昏瞀人結為莫逆之交,後來又拜老商氏為師,學習禦風而行的道術。學成之後,列子乘風返回城南的家裏,在家鄉一帶引起轟動,人們又是驚奇,又是歎服,忙著奔走相告。於是,列子一下子遠近聞名,越來越多的人趨之若鶩地來到列子門下。列子天天都與來的人們談論解辯,他也數不清來的人到底有多少。
列子的家門口門庭若市,而與列子家僅隔一牆的南郭子家卻冷冷清清。他們做了整整二十年的鄰居,卻從不相邀相請。即使在路上偶然相遇,也從不彼此招呼,好像互不相識一樣,匆匆擦肩而過,兩人大有老死不相往來之勢。列子的門徒都覺得很奇怪,紛紛私下猜測,認為列子與南郭子一定有很深的仇怨。有一次,列子給門徒們講完了道義,坐在一起休憩閑聊。一個來自楚國的門徒遲疑了很久,終於躬身問列子道:“弟子們見先生從不與南郭子往來,見了麵也不打招呼,所以都很奇怪。今天我鬥膽發問,先生與南郭子到底有什麼仇怨呀?”
列子忙搖了搖頭,說道:“我與南郭子沒有仇怨,是你們誤解了。南郭子容貌豐滿而內心清虛,耳朵好像什麼也聽不見,眼睛好像什麼也看不見,沉默無語,無知無欲,形體上也從沒有任何改變。是他對我視而不見呀,我到他那兒又去幹什麼呢?”弟子們更覺奇異,一個個都睜圓了眼睛。列子見狀,就說道:“即使這樣,我還是跟你們一塊去拜訪他吧。”
列子挑選了 40名弟子,一同走進了南郭子的房屋。南郭子肅然端坐,看上去就像一尊泥塑,無法讓人接近。雖然40餘人的腳步聲音雜遝,他卻好像絲毫沒有覺察。過了很久,南郭子轉過頭斜看了列子一眼,便看出列子的形體與精神還沒有合而為一,仍然不能與之共處。又過了很久,南郭子轉過身來,麵對著列子門徒中的最後一個,跟他侃侃而談。南郭子句句珠璣,隱意天機,真是世間少聞!列子的40個門徒都被驚得目瞪口呆,如在夢中。
回來以後,門徒們都由驚懼轉而疑惑,便去求問列子。列子緩緩地說:“真正得到大道的人,無言;完全曉悟道理的人,也無言。無言作為表達方式,也是一種語言;無知作為表達方式,也是一種通曉。因此無言與不說,無知與不通曉,都是一種言語和通曉呀。沒有什麼可說的,沒有什麼可知的,也就是無所不言無所不知了。南郭子就是這樣的,你們又有什麼驚懼的呢?”門徒們有的點頭稱是,有的仍皺眉不解。列子見了,就又說道:“記得我追隨老商氏修習道術時,修習了三年,心中始終不敢存是非之念,口中始終不敢談論利與害,才博得了老商氏的斜眼一看;五年之後,心中又存有了是非之念,口中又談論起利與害,才博得了老商氏的開顏一笑;七年之後,任憑心去思想,也沒有了是非之念,任憑開口談論,也沒有了利與害,這樣,老商氏才拉著我的手,與他一起坐在同一塊席子上;九年之後,放縱自己去想去談,也不知道哪一個是我的是非利害,哪一個是他的是非利害了。內心與外物已經完全合一,不分彼此了。這時,我的眼、耳、鼻、口完全同一,功能一樣了。精神凝集,形體消釋,骨與肉也融在一處了。感覺不到身體所倚靠的是什麼,腳下所踏踩的又是什麼,更不知道心裏想些什麼,口裏說些什麼。隨風而起,乘風而行,簡直不知道是風乘著我,還是我乘著風了。我禦風而行的道理與南郭子是一樣的,隻是還不如他高明罷了!”
列子禦風而行,南郭子無言而大言,都是返歸於“無”,而後才氣貫天地,暢通無礙。所謂無,正是淳樸仁厚、回歸自然的完美體現。不苛求任何事物,一切以本我為主,任憑心去思想,樸而無華。
第二節 彈琴高唱送逝者
子桑戶(生卒年不詳),又名子桑伯子,魯人,古代的隱士。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個人在一起談論,說:“誰能夠做到相交而不是有意相交,相助而不是有意相助呢?誰能夠登上天空,遨遊在雲霧裏,升騰於無極中,置生死於度外,而沒有窮盡呢?”三個人相視而笑,心心相通,於是相互成了朋友。
過了不久,子桑戶就死了,但還沒有下葬。孔子聽說後,就讓弟子子貢前往幫助辦理喪事。子貢來到子桑戶家,看見孟子反和子琴張兩個人一個在編曲,一個在彈琴,還應和著唱道:“哎呀桑戶啊!哎呀桑戶啊!你已經回歸自然了,而我們還是活著的人啊!”子貢感到很驚奇,就走上前問:“請問,你們麵對著屍體卻唱起歌來,這合乎禮儀嗎?”兩個人相視而笑,說:“這種人哪裏知道什麼是禮儀呢?”
子貢回去後,把這事告訴了孔子,說:“他們究竟是什麼人啊?不講求道德的修養,也不珍惜自身的存在,麵臨朋友的屍體唱起歌來,臉色不變,不知如何形容他們才恰當。他們究竟是什麼人呢?”孔子說:“他們是超脫世俗的人,而我們是世俗之內的人。世俗之外和世俗之內是不相幹的,而我卻讓你去前往吊唁,這是我淺陋無知呀!他們正和造物者為伴,遨遊在天地間的元氣之中。他們把生看做是附在身上的贅瘤,把死看做是膿瘡潰破,以這樣的認識,又哪裏知道生死有先後優劣的差別呢?憑借著外界的物質,聚合成為一個形體;遺忘了體內的肝膽,遺忘了體表的耳目;讓生命隨著自然而循環變化,不探求它們的原委;茫然無知地彷徨於塵世之外;逍遙自在地生活於自然的境界中。這樣他們怎能情願去仿效世俗的禮儀,做給一般人看呢?”
子貢聽孔子這麼說,就問:“那麼,先生傾向於哪一方麵呢?”孔子說:“我應當是受自然之道懲罰的人。盡管如此,我和你仍然要共同追求那自然之道。”子貢又問:“請問自然之道的方法是什麼呢?”孔子說:“魚向往水,人向往道。向往水的,有了池塘,給養就充足了;向往道的,無所追求,心性就趨於自然了。”子貢繼續問:“請問不合於俗的異人是什麼人?”孔子說:“異人是不同於世俗而合於自然的人。所以說,對於自然來說是小人的,卻是世俗間的君子;對於世俗間來說是君子的,卻是自然的小人。”
“死和生都不是人為力量所能左右的,如同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樣不斷地變化,完全出於自然。有些事情是人們不可能參與和幹預的,這都是事物自身變化的結果。人們總是把天看做生命之父,而且終生愛戴它,更何況是主宰變化的大道呢!”
“泉水幹涸了,魚兒困在陸地上相互依偎,互相大口出氣來吸得一點濕氣,以唾沫相互潤濕,與其如此,不如將過去江湖中的生活忘掉。用大地把我的形體托載,並且用生存使我勞苦,用衰老使我閑適,用死亡使我安息。所以,把我的存在看做是好事,也就因此應該把我的死亡也看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