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對於疾病的預防和治療除了必要的藥物外,病人的心態是十分重要的,懷有樂觀的心態對於疾病的康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如果病人心態消極,充滿擔憂和恐懼,不僅不能夠盡快康複,還可能加重病情。正所謂:“心病還需心藥醫,解鈴還需係鈴人。”自己才是最好的醫生,學會改變自己的心態,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對於疾病的康複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趙伯退休後不到半年,一向健康的他就得了“心髒病”。在家吃了兩年的治心髒病的藥,然而他的“心肌勞損”卻一點都不見好。經人介紹,趙伯拿著一大遝心電圖、心髒B超的檢查結果去看心理門診。
醫生經過一番檢查,發現他確實有心髒不適的症狀,但是又與典型的心髒病有明顯區別,於是就問他:“心髒不舒服出現的時間,休息時與活動後有區別嗎?”趙伯想了一下,答:“有區別,休息時似乎更加明顯些,活動後或有事做時反而輕些。”醫生聽他這麼講,心裏就有底了,醫生認為趙伯患的是心病。
在接下來的詢問和談話中,醫生了解到,原來趙伯自從退休後,變得無所事事,每天不知如何打發漫長的時間,加上有親戚患心髒病突然去世,對他造成極大衝擊,老擔心自己的心髒有問題,整天把注意力集中到心髒上,每天數脈搏、心跳過日子。果然不久,就出現了心前區不適、心慌心跳。但經過兩年的治療,這些症狀一直反反複複,令趙伯更加擔心自己的心髒是否已經沒治了。
其實,趙伯患的是焦慮症,是對未發生的疾病的一種過分的擔心與恐懼。醫生叫他放寬心,說他沒有患心髒病,隻要消除內心的恐懼和擔憂,就會好起來的。趙伯雖然半信半疑,但是還是放心了不少,經過一段時間的調解和治療,他的“心肌勞損”居然慢慢康複了。
過分的焦慮和恐懼,會使我們的生理出現一些不正常的反應,一旦這種不良情緒消失,病也就會痊愈。這就需要我們在生活中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保持樂觀的心態,不“杯弓蛇影”,自己嚇自己,減少不必要的煩惱和憂慮;即使得知自己患病,也要積極應對,對康複充滿希望,而不自暴自棄,哀歎抱怨。隻要自己有信心,病魔就會望而卻步,遠離我們。
有人說:“煩惱由心生”,這是很有道理的。生活中,我們總是渴望得太多,在乎得太多,擔心得太多,因為求之不得而抱怨,因為成敗得失而痛苦,因為害怕失去而惶恐,其實這給我們的內心增加了很多的負擔,使本來可以很輕鬆的生活過得很沉重,使本來健康的身體被壓垮。佛曰:“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隻要我們能夠保持內心的安寧,其實我們會活得很健康。
有一個書生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決定去寺廟學習入定。可是每當入定不久,他就感到有隻大蜘蛛出來騷擾自己。書生施盡所能也無法改變擺脫,於是他懷疑有什麼妖怪在折磨自己,變得心神不寧,寢食難安,最後隻得去請教老和尚。
老和尚建議他下次入定時,拿支筆在手裏,如果大蜘蛛再出來搗亂,就在它的肚皮上畫個圈,看看是什麼妖怪?
遵循老和尚的話,書生準備了一支筆。一次入定時,大蜘蛛果然又出現了。書生迅速拿起筆來在蜘蛛的肚皮上畫了個圈圈。剛一畫好大蜘蛛就沒蹤影了。沒有了騷擾,書生便安然入定,再無困擾。
等到書生出定一看,原來畫在大蜘蛛肚皮上的那個圈記,赫然出現在自己的肚臍眼周圍。書生終於明白了,入定時總是騷擾自己的大蜘蛛,不是什麼妖魔鬼怪,而是自己本身。因為自己的內心不安寧,才會難以順利入定。
其實在生活中,煩惱、焦慮均來自你的內心,所以,也隻有你自己收心斂性,才能解除“心病”。俗話說:“三分有病,七分驚嚇。”病由心生,也自然會病由心治,隻要我們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保持心理的健康,我們的身體就會更加健康。
心·靈·指·南
生命之花如此燦爛,何必讓不良的心理給其蒙上陰影?假如你在生活的壓力下無所適從,假如你正遭受身心疾病的困擾,不妨問問自己的內心,是不是這些煩惱都是自己加給自身的?放寬心靈,拿出心底的樂觀和從容,當你微笑麵對生活時,生命才會絢爛如花。
金錢可以買到婚姻,但買不到愛情;金錢可以買到房子,但買不到家庭;金錢可以買到娛樂,但買不到幸福。快樂隻是個人的一種感覺,隻有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內心的恬淡和安寧。因此,幸福快樂並不取決於貧富,而取決於內心。
很多人總是在抱怨自己的生活過得不快樂,沒有寬大的房子,沒有豪華的轎車,沒有漂亮的衣服,沒有高薪的工作……總之,生活處處不美好,甚至很多人會認為:沒有錢就沒有快樂。那麼金錢和物質對於我們真的那麼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