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奮鬥的一生,是雕刻自己的一生(1)(2 / 3)

弟弟在將羅納德三世關進牢房之後,下令將原來的牢門改裝得比以前窄一些,還下令守門人把鎖撤掉。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門沒上鎖,難道他不怕哥哥逃走?原來,羅訥德三世身高體胖,當牢門變窄了之後,就算不上鎖,他也出不了牢門,無法脫逃。

除此之外,弟弟還向哥哥承諾,隻要他能夠走出牢房,那麼不但能夠重獲自由,還可以無條件地恢複原來的爵位。

這聽起來很冒險吧?但是弟弟對於這個絕妙好計可是相當有把握的。

在改了牢門,拆了門鎖之後,弟弟每天都會派人送上豐盛的美味佳肴給哥哥享用。羅納德三世雖然明明知道隻要自己能瘦下來,自由就在不遠處。但是,知道是一回事,執行又是另一回事,羅納德三世根本禁不住美味的誘惑,每天仍舊大吃大喝,結果非但沒有瘦下來,體重反而變本加厲地直線上升。最後,他被困死在牢門沒有鎖的牢房裏。

由此可見,故事中的羅納德三世是被自己害死的,死因是缺乏自律。

因此,缺乏自律能力,任由壞習慣操控自己,就可能將自己變成牢房中的囚徒。

最後,向你的借口挑戰。如果想培養自律的生活方式,首要的功課之一就是破除找借口的傾向。正如法國古典文學作家佛朗哥所說:“我們所犯的過錯幾乎都比用來掩飾的方法更值得原諒。”如果你有幾個令你無法自律的理由,那麼,你要認清它們隻不過是一堆借口罷了。

毋庸置疑,人類曆史上,接二連三的耀眼成果就是自律、行動力與決心的最佳表現。例如,在中國曆史上,無數仁人誌士追求科學、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當代的繁榮富強,而伴隨著這些追求的實現,他們都造就出了不同凡響的成果,為全人類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為自己創造了精彩,他們的名字也將被永遠刻在曆史的豐碑上。

2.慎獨,是為人的最高境界

慎獨,是一種做人的修養,更是一種人生境界;慎獨者,能夠心如表裏如一。要律己,就要先做到慎獨。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語叫做“慎獨”,意思是說:獨處的時候,沒有他人的幹涉和監督,憑著高度自覺,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做人原則的事。然而靠什麼做到“慎獨”呢?其實就是自律。

慎獨是一種內在的道德力量,是一種高度自覺性。所以,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將慎獨視為一種高尚美德,將正心修身作為人生第一要義。

慎獨作為一種道德修養,最早見於《禮記》,其中說:“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君子不會擔心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放縱自己。做一個坦蕩的君子,不需要別人來約束自己。君子會捫心自問:我像個君子嗎?這就是慎獨。

確實,一個人在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時,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而做不做壞事,能否做到“慎獨”以及堅持“慎獨”所能達到的程度,是衡量人們是否堅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績大小的重要標尺。

古人推崇“君子慎獨”,就是說即使在獨處時也要自律,不要做違背原則的事,即便沒人知道,也有天知、地知、我知(自己的心知道)。

東漢時期楊震慎獨的故事,就是一個嚴於律己的好例子。

楊震在擔任荊州刺史時,發現秀才王密是個人才,便舉薦王密為昌邑縣令。後來楊震改任東萊太守,路過昌邑時,王密對他照應得無微不至。到了晚上,王密悄悄來到楊震住處,見室內無人,便捧出黃金10斤送給楊震,楊震連忙擺手拒絕說:“以前因為我了解你,所以舉薦你,你這樣做就是你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輕聲說:“現在是夜裏,沒人知道。”楊震正色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王密聽了,羞愧地退了出來。楊震為官公正廉潔,不接受私禮,其子孫也是蔬食步行、生活樸素。有些老朋友勸他置點兒產業留給子孫,他說:“使後世成為‘清白吏子孫’,用這樣的好名聲做產業,不是十分豐厚嗎?”

由此可見,一個慎獨的人,往往也是一個高尚的人。

不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便是再慎獨的人也難免會有犯錯的時候,所不同的是,慎獨的人在犯了錯誤之後,敢於糾正自己的錯誤,敢於承擔自己的錯誤所帶來的後果,哪怕為此付出沉痛的代價。

有一位名醫在當地享有盛譽,有一天,一位青年婦女前來找他看病。名醫檢查後發現婦女的子宮裏有一個瘤,需要動手術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