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奮鬥的一生,是雕刻自己的一生(1)(3 / 3)

手術很快就安排好了,手術室裏都是最先進的醫療器材,對這位做過上千次手術的名醫來說,這隻不過是一個小手術。

他切開病人的腹部,向子宮深處觀察,就在他準備下刀時,突然全身一震,他的刀子停在了空中,豆大的汗珠冒上額頭,他看到了一件令他難以置信的事:子宮裏長的不是腫瘤,是個胎兒!他的手顫抖了,內心陷入了矛盾的掙紮中。如果硬把胎兒拿掉,然後告訴病人摘除的是腫瘤,病人一定會感激得恩同再造;相反,如果他承認自己看走眼了,那麼他將會聲名掃地。

幾秒鍾的猶豫後,醫生下定了決心,他小心地縫合好刀口,回到辦公室靜待病人蘇醒。之後,他走到病人床前,對病人和病人的家屬說道:“對不起,我看錯了,你隻是懷孕了,沒有長瘤。所幸及時發現,孩子安好,你一定能生下一個可愛的小寶寶!”

聽完他的話,病人和家屬全呆住了。過了幾秒鍾,病人的丈夫突然衝過去,抓住名醫的領子吼道:“你這個庸醫,我要找你算賬!”

孩子果然安好,而且發育正常,但醫生卻被告得差點兒破產。

有朋友笑他,為什麼不將錯就錯?就算你說那是個畸形的死胎,又有誰能知道?

“老天知道。”名醫隻是淡淡一笑。

可見,慎獨的人都有一雙無法擺脫的天神之眼。天是心中那片天,心中有原則,做事就不會為得失所迷,心情就不會為得失所累。

然而,在現實社會中,我們更多見到這樣的情形:在眾人麵前講究衛生,獨自一人時隨地吐痰;有警察時遵守交通規則,一旦路口無人值守就闖紅燈;在自己熟悉的團體內謙恭有禮,一旦置身於陌生的環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很多人都形成了這樣的心理:規矩是給別人定的,而我可以想辦法突破它。實際上,在契約社會中,隻有人人都以自覺約束的方式享受自由,才能獲得持續的權利。這是現代社會秩序中的重要特點,也是誠信的基礎。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承擔起越來越多的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如何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責任,唯有做到慎獨。慎獨是為人的最高境界,它既體現了人們道德自律的精神,又是提升道德修養的方法。

那麼,在生活中,如何才能做到慎獨呢?

首先就是要對自己嚴格要求,不能自己原諒自己。中國古代思想家王陽明在談到人們的修養時曾說:“克己必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意思就是要人們在為人時應注意細節,絕不給自己留一絲一毫的死角,否則,眾惡相引而來,後果不堪設想。

其次是克製私欲和貪念。在眾目睽睽之下,一般人還是能夠約束自己的;而一旦脫去了漂亮的“套子”,一人獨處時,便往往肆無忌憚地放縱本性和私欲。比如,在沒人知道的情況下拿別人的東西,事實上就給別人造成了損害,而一次得逞有可能使人產生僥幸心理,結果便有可能在某一天約束不了自己,以致被繩之以法。也許有人隻這樣拿過一次,永不再拿,那麼說明他還有良知;可是對一個有良知的人而言,他從此有可能永遠也逃不開自己的良心責備,後悔自責一生。所以說,慎獨其實也是自律的最高境界。

最後,慎是慎獨的核心。孔子說:“三思而後行”,其實就是在說“慎”,告誡人們說話、辦事時一定要思慮周詳、小心謹慎,事無巨細都要考慮周到,無論是有人、無人,無論是為公、為私,無論是大、是小,都要謹慎。恭德而慎行,這樣就不會敗事、不會後悔。

3.自律=收放自如的人生

當自律成為了一種習慣,你就真正的做到了收放自如,人生也就達到了一種境界。

如果有人對你說“自律就是自由”,你可能會覺得好笑。確實,對許多人來說,自律是一個討厭而陳腐的詞兒,因為它意味著古板迂腐,貌似是對自由精神的扼殺。實際上,反過來才是正確的。如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史蒂芬·柯維博士所寫的那樣:“不自律的人就是情緒、欲望和感情的奴隸。”從長遠來講,不自律的人是缺乏自由的,或者說他一時享有的自由和快樂是以犧牲更高的自由為代價的,隻能說明他還隻是一個奴隸,而非自我命運的主宰者。要知道,人是必須接受一定的束縛才能獲得自由的。

當然,沒有絕對的自由,但是能讓人釋放自己心情的、感到自由自在的就是有自己的信仰,並堅守自己的原則,用自律來約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