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長子怎麼變成名叫元樸而不是秉燔?其實要印證這個傳說,最好的辦法是進行似檢查,但前提是必須先找到陳宜中的遺骨。
這就太難了。
七百多年來陳宜中巳經被人曲解得很厲害。
比如說他的逃跑,都說他逃跑了兩次,一次在元兵逼近臨安時,—次在南宋滅亡前。
其實陳宜中離開臨安,據一些史料來看我認為是一次有組織有計劃的戰略轉移先是參知政事陳文龍提前回福建準備接應,接著張世傑搶在元軍封鎖錢塘江口之前率部擻至舟山,而後楊亮節等人護送趙罡趙胥二王赴溫州。
而陳宜中的第二次逃跑,都說先去占城後來又去了暹羅國,就是現在的泰國,這是不是真的呀?他是個活生生的人,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家,語言不通,要吃要住要穿還要出門跟別人打交道,不可能不引起當地官民的注意,可是自始至終都沒人親眼浦―一個王朝的碎片見過他。
我曾找過越南和泰國的史書,上麵絲毫就沒有他的影子,僅僅在十三、十四世紀之間越南人黎則寫的《安南誌略》中找到一條信息,說南宋的吏部尚書陳仲微奉命出使越南,召宋丞相陳宜中,結果陳宜中沒找到陳仲微倒入了安南籍。
稍後,元朝軍隊橫掃東南亞,他們也下令徹底搜查陳宜中,仍然毫無結果。
其實在宋滅亡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陳宜中的名字,在百姓心目中一直代表著趙宋複興的希望。
直到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韓山童還借助陳宜中的威名以動搖天下,他們以傳教為名到處宣傳,說陳宜中離開崖山後,在曰本整合了一支強大的軍隊,用於推翻元朝統治。
但在《宋史》裏,陳宜中的形象卻被歪曲醜化了。
《宋史》是元末元朝宰相脫脫隻用了兩年多一點時間編撰的,很粗劣錯漏很多,結果後人以訛傳訛,陳宜中就麵目全非了。
有意思的是湖北蘄春《田氏大成宗譜》中記載,陳宜中在至元十九年,即公元一二八二年元軍陷占城時,逃往暹羅國。
之後輾轉回國,改名田夢羆,隱居在江淮之間。
至於真實情況是不是這樣,也不好說。
反正陳宜中的下落五花八門,巳經成了千古之謎,但願有一天,這個謎底能夠真正揭開。
口述十六書摘四大宋的最後曰子書名《閩都別記》作者清裏人何求帝舟至泉州港,招撫使蒲壽庚來請駐蹕,張世傑以為不可。
壽庚總管諸船或勸世傑留住壽庚不與去,令撥舟助餉,世傑不聽,放之使歸。
以戰船不足,令壽庚出辦。
壽庚不出,遂掠其舟,並劫其財貨。
壽庚大怒,領兵掩殺宗室士大夫與淮兵在泉州者。
陳宜中奉帝奔潮,壽庚遂與泉州知州開城降……陳宜中、張世傑奉帝在潮州。
元兵追至,水中又起大風,帝溺舟破幾乎莫救。
既救,得驚癇之症,甚危。
宋少帝與陸秀夫投海處的石碑浦黍廉一個王朝的碎片眾議欲去依泊占城,陳宜中請先往占城說之。
帝許之,宜中遂行。
宜中度事不可為,去而不返。
陸秀夫俟宜中去久無回,知其遠避,又奉帝至硐洲。
駕崩,年十一歲。
立帝之弟衛王,年才七歲。
有黃龍現於海中,改元祥興,以硐洲為翔龍縣,以陸秀夫為左丞相兼樞密使。
時楊太後垂簾,與諸臣語,猶自稱奴。
眾皆玩怠,獨陸秀夫儼然正笏恭立。
張世傑以硐洲不可居,遷帝於新會之崖山,以廣州為翔龍府。
時官府兵民尚有十餘萬……張世傑與元將戰屢敗,元兵湧至,眾皆投降,世傑奪舟出港。
時帝在大舟,因有眾小舟環繞,度不能脫。
陸秀夫先驅妻子入海淹死,謂帝曰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
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
言訖,負帝同入水溺死。
諸臣從死者甚眾。
過七日,屍浮於海上者十餘萬人,遂得帝屍及詔書國寶。
楊太後聞帝死,亦赴海死。
世傑欲別立趙氏興複,舟遇大颶風,自度天意難以挽回,亦墜水死。
宋遂亡矣。
坐在崖山的大船內凝望外麵從早至晚血流成河的混戰,楊淑妃腦子裏一次次浮現福州那個叫濂浦的小村。
她相信大限到了,不會再有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