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氣是一個人的知識素養和能力的綜合體現。人沒有才可謂是不行,因為沒才就是沒本事、沒實力。這樣一個人又如何有人想和他交往呢?所以要想與人交往就得不斷增強自己的實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誰都喜歡和才氣之人交往
真正的有才氣的人,並不是咄咄逼人、讓人感覺難以接近,而是讓人感覺如沐春風,放下束縛和一些牽絆,自由地舒展。人在這種春風中,不知不覺地吸收到了營養,抽枝拔節,喜悅地生長。
才氣是成就事業之氣,人們胸中的才氣,一是證明了他們的能力,同時也吸引一些愛才的人和崇尚知識的人,因為他們覺得和這樣的人交往能學到知識。
晉朝有一位大玄學家,名字叫郭象,屬閑雲野鶴之輩,潛心於研究老莊學說,喜與人談論玄妙的唯物主義哲理,在市野影響很大。後來有人向朝廷舉薦,當朝丞相多次派人來誠心相邀,他推辭不過,就到朝中做了黃門侍郎。
入朝以後,皇上親自召見,經當庭測試後,對他讚賞有加。由於他知識豐富,辯才無雙,講起話來切中時弊,入情入理,玄而不空,許多文臣武將都喜歡和他結交,聽他講奇聞軼事、高談玄論。當時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賞郭象的口才,經常在別人麵前稱讚他說:“聽郭象說話,就好像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斷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這即是口若懸河這個成語的來源。郭象其人,因為有才氣,朝廷屢次征召做官。
因為才氣和能力常常是結合在一起的,也就是才能,所以領導願意把這種重要的職位交給這樣的人。另外,人們能從他的講話中明白道理,長見識,學得知識,這種口若懸河的才氣,對他人確實是一種有益的“灌溉”。有才氣的人會受到別人的歡迎和賞識,是因為他們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底蘊、淵博的知識修養基礎,過人的才華使得他們具有翩翩的君子風度,良好的氣質修養。人們喜歡同他們交談,是因為可以從交談中獲取大量的信息,得到相應的知識,同這樣的人談話,是一種美的享受。
基於這種情況,人們就不難理解於丹為什麼能短期內迅速地火起來,她在《百家講壇》講《論語》,幾天之內,收視率提高,她的名字一下子被全國人所知,激發人們學習國學的熱情。於丹一輪一輪地講演,一次一次地接受采訪。她為什麼這麼火,因為才氣的吸引力。她憑借自己的才氣吸引別人,同時也成功地開展了自己的事業。
當然,與於丹遙相呼應的,還有宋代的一個大才女李清照,她的才氣穿越千年時光,至今讓人佩服不已。
李清照出身一個官宦人家,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在朝為官,地位並不算低,是學者兼文學家,又是蘇東坡的學生。母親也是名門閨秀,善文學。這樣的出身,在當時對一個女子來說是很可貴的。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李清照,不可能俗氣和土氣,官宦門第及政治活動的濡染,她不但視界開闊,而且氣質也會很高貴。再加上文學藝術的熏陶,又讓她能更深切細微地感知生活,體驗美感。據專家分析,雖然不可能有當時的照片傳世,現在無從知道她的相貌,但根據她的出身來推測,再參考她以後詩詞所流露的神韻,李清照該天生就是一個美人坯子。
如果說於丹的才氣是通過語言流露出來的,李清照的才氣則是通過她的文字表達出來的,在她還是少女之時,就顯露了非同常人的才氣。
唐代的安史之亂及平定叛亂,在中國曆史上算是一個大事件,後人多有評論。唐代詩人元結作有著名的《大唐中興頌》,並請大書法家顏真卿書刻於壁,被稱為雙絕。與李清照同時的張文潛,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在詩壇很有名氣,曾就這道碑寫了一首詩,感歎:“天遣二子傳將來,高山十丈摩蒼崖。誰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見昏眸開。”這首詩寫出來之後,被待在閨閣之中的李清照聽說了,她隨即和一首道:“五十年功如電掃,華清花柳鹹陽草。五坊供俸鬥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來,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樓前走胡馬,珠翠踏盡香塵埃。何為出戰則披靡,傳置荔枝多馬死。堯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區區記文字。著碑銘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這首詩一經完成,就把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震住了,傳到外麵後,更是引起文人們的驚訝。他們不相信,這是出於一個待字閨中的女子之手,因為這首詩寫得很大氣、老練,像是大師之作,人們都知道了李家有個才女。所以還在少女時代,李清照就靜靜地享受著嬌寵和才氣編織的美麗光環。
李清照是一個才女,但並不是書呆子,她非常懂得生活情調,也將自己的才氣用來經營自己的感情生活,將愛情編織得甜蜜而溫馨。她的老公趙明誠在外地時,李清照寄給他一首相思詩:“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在這首詩之中,李清照將自己對老公的愛戀和思念表達得淋漓盡致。她的老公趙明誠收到這首詞後,很是感動了一番,但是隨後就來了動力,他也要寫一首,一定要超過老婆寫的。說寫就寫,趙明誠閉門謝客,用了三天時間,寫出了五十首詞,然後把李清照的那首也夾雜其間,請朋友們來點評。不料朋友們眼光一致,都認為“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最好。趙明誠最後心服口服,也被老婆的才氣所折服。
這個故事流傳極廣,可想他們夫妻二人是怎樣在相互愛慕中享受著琴瑟相和的甜蜜,也可以看出,李清照用自己的才氣,將愛情和婚姻演繹得浪漫而又滿是溫情。
才氣是一種讓別人仰慕之氣,有才氣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名氣與地位,而且有才氣的人內心豐富,生活也會過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調。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多讀書,愛生活,就會逐漸地培養出自己的一些才氣來。
知識就是人們的寶藏
古語雲:“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雖然這種思想已經過時,但讀書的重要性卻絲毫沒有減退。有才氣的人其知識、素養絕對是令人仰慕的!
從古至今,由國內到國外,對書籍和知識重要性的闡述從來沒有中斷過。有人把書籍比作大腦之子,有人把書籍比作橫渡時間大海的航船,還有人把書籍比作全人類的營養品、積累世人智慧的不滅明燈、人類進步的階梯等。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書籍是人類知識的載體,記錄了人類千百年來的每一點進步。通過閱讀不同的書籍,掌握各個時期、各個方麵的知識,這就是讀書的真諦。關於知識,古今中外的人對其同樣作了一番描述。有人說它比金錢更為寶貴,比寶劍更為鋒利,比大炮更有威力,有人說它是黑夜裏的火把,還有人說它是能夠讓人飛上天的羽翼。
總而言之,書籍因為含有知識而重要,知識是重中之重,事實也正是如此。哲學家告訴我們:人“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於缺乏力量和金錢,而是由於缺乏想像和觀念。柏拉圖在兩千多年前就斷言:“知識是一切能力中最強的力量。”高爾基認為:“隻有知識才是力量。”雨果在《悲慘世界》裏提出:“人類隻應當受知識的統治。”
一位著名的博士曾指出:“物質財富可以私有也可以公有,但同一物品隻能供有限人使用,使用越多其價值越低;知識財富可以私有也可以公有,但知識使用的人越多,其價值越高。”
知識產權和知識保密使得知識成本十分昂貴,從這個意義上說,誰掌握了最新知識,誰就掌握了巨大的財富。因此,掌握現代知識並具有創新和運用能力的人才是知識經濟中的決定因素,財富再定義和利益再分配取決於擁有信息、知識的多少及創造力的高低。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首任勞工部長羅伯特?希賴在其名著《國家任務——迎接二十一世紀》中寫道:“我們正經曆一場轉變,這一轉變將重組下一世紀的政治和經濟。將會沒有一國的產品或技術,沒有一國的公司,沒有一國的工業,至少將不再有我們通常所指的一國經濟。存留於國家界限之內的一切,是組成國家的公民。每一個國家的重要財富將是其公民的技能。”
知識經濟的時代,是徹底的“以人為本”的時代。高智慧的人將決定一個企業乃至一個產業的興衰,企業的競爭將集中在人才上。“爭天下者,必先爭人”(《管子?霸言》)。反過來說,“一個人的知識越多,就越有價值。”高知高酬、高智高位,勢所必然。
國際經合組織在關於知識經濟的報告中指出:“在知識經濟中,學習是極為重要的,可以決定個人、企業乃至國家的經濟命運。”諸多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一位英文教師起初隻是一個補習班講師,後來卻成為了一家著名英文雜誌的發行人。當人們問及他的成功時,他將其歸功於書本。他說他一共買了三套英文百科全書,一套是縮寫本,隨身攜帶起來很方便;另外兩套是普通版的,一套放在家裏,一套放在工作崗位。這樣以來,他便可以隨時閱讀。他以隨時隨地提高自己為目的,在成功之路上不斷前進著。
“人,若是能養成每天讀10分鍾書的習慣,則20年後,必判若兩人。”一位哈佛校長這樣告誡他的學生。
有人說:“天才創造潮流,智者緊跟潮流,愚人不知潮流。”作為在任何時代都會發揮重要作用的知識,無論是在任何時代都是潮流。雖然有誌成就一番事業的你並不能夠創造知識,但至少應該學習知識,學會從知識中獲得寶藏。不過,知識雖然是取之不盡的寶藏,但要想取得打開寶藏的鑰匙,還需要真正領悟知識。讀書不能囫圇吞棗,因為對書籍的鑽研是一個人從書本中獲取新知識的重要途徑。
南宋朱熹開創了中國儒學的一個新篇章,他大半生的時間都致力於學術研究和教育工作,成就斐然,可謂才氣之人。
朱熹對讀書從小就十分刻苦用心,與同齡的孩子僅滿足於識文斷字、背誦相比,他更傾向於用心體會聖人所講的道理。他常常為思考一句話的涵義而食不甘味,夜不安寢;而一旦領悟了其中的道理,便會高興得不能自禁。
朱熹不僅讀書刻苦,而且非常善於總結學習方法。他喜歡博覽群書,但從不貪多貪快。他認為,讀書不明其中道理,就算讀得再多也沒有用。早年讀《周禮》時,他聽人說《周禮》中的每一句話都是從聖人心中自然流淌出來的,但他並不理解。後來經多年研讀、揣摩,終於豁然開朗。他曾比喻說,這就好像以前隻聽說糖是甜的,鹽是鹹的,今天親自嚐到了,才真正明白了何為糖甜、鹽鹹。他還形象地把讀書比作射箭,剛剛練習時,隻要射到箭靶上就行,經反複訓練,最終要射中靶心,否則就不能說學會了射箭。他認為,讀書的目的在於弄懂書中的義理,而後再按照這些義理去做。
朱熹在十七八歲時讀《孟子》,到了20歲時仍然隻能逐句去理解。後來他才明白,書中很多長段是首尾相連的,不能斷章取義,而應該把大段的文字綜合起來理解才能悟其真諦。
朱熹讀書還十分講究循序漸進,他認為讀書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比如要先讀《論語》,再讀《孟子》;先讀《論語》的“學而”篇,再讀“為政”篇。讀某一本書或某一篇時就要讀到把它弄懂為止,再接著讀下麵的內容。這樣,讀到融會貫通的地步,就可以說把知識學到手了。
朱熹不僅愛讀書,而且會讀書。他早年涉獵甚廣,禪、道、楚辭、詩、兵法等麵麵俱到。後來,他轉向專攻儒家經典研究。有了“一博”、“一專”,朱熹的學術研究便有了堅實的基礎。
盡管我們的誌向不在於搞學術研究,但朱熹這種求學方式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隻有融會貫通,才能真正掌握知識。隻有潛至知識的海底,才能發現色彩斑斕的珊瑚。如果僅在知識的海邊遊玩,那麼隻能拾到一些可供玩的貝殼。而這樣的人也遠遠不能得到大家的賞識!
實力比“證書”更有用
現在的社會崇尚務實精神,光有鍍金的文憑和這個證那個證是不行的,你必須拿出實打實的本領來,人們看重的是你的能力而不是學曆。
“擁有哈佛的學位可以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混得好”。不少現在或將來想去哈佛求學鍍金的人都這樣認為。那麼哈佛到底有多神?哈佛學子真是個個成功?哈佛的理念真能在中國的土壤上生根發芽?非也。僅有哈佛的一張文憑卻沒有能力的人,絕對當不上老板,擔不起重任,難以混出個人樣來。手裏拿著哈佛的畢業證書,有時卻連工作也難找到,這在哈佛畢業生中並不少見。
傑克學習成績出類拔萃,財務、會計等課程門門優秀,投資銀行很需要這樣的人才,而他也希望參加幾家投資銀行的麵試,但他卻接連失敗了。在學校,他確實是位屈指可數的優等生,但不知怎麼偏偏在麵試時怯場,哈佛的口才培養看來沒有在他身上起到良好的作用。甚至就連那些成績一般的學生都錄用的二流企業,也沒有錄用他。最後在他準備的麵試公司名單上,隻剩下了一家地方城市的公司。
由於連續的挫折,傑克的精神受到很大的打擊。他想,自己的大學時代就是在這個城市的近郊度過的,回到這裏不是也很好嗎?
麵試開始後,傑克感受這次麵試有一種與以往不同的好氣氛,考官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年輕人,而且畢業於與母校有密切關係的大學,所以談起來非常融洽:他想,這次可能差不多了吧!哪知這時考官發問了:“你想來我們公司的動機是什麼?”
說實話,他本來就沒想到會到這最後一家候選公司麵試,所以準備很不充分,對該公司的內部情況一無所知。慌亂之中他隻能把自己有關投資銀行的知識拿出來應付場麵,這樣他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一席話說完,考官默默地站起來,打開房門,做出一個請走人的手勢:“對不起,我們公司可不是投資銀行,以前不是,現在不是,將來也不打算成為投資銀行。不過你的發言還真讓我吃了一驚。迄今為止把我們與投資銀行搞混的人你還是第一個。請記住,我們公司是美國屈指可數的幾家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真不知你是怎麼從哈佛畢業的。”走出麵試房間已經很長時間了,那位考官的話還在傑克耳邊回蕩。
類似傑克等遭遇的哈佛畢業生不少,他們往往也能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工作,但絕對不是如人們想象的是憑了哈佛的畢業證書,就能“混”得好。
實力是你惟一的通行證,也是你最有效和最可靠的通行證,意識到這一點,你才能在社會中暢通無阻。
某中美合資企業要招聘一名總經理助理,小田前去麵試。與其他求職者不同的是,小田並不符合招聘要求,因為她沒有英語四級證書。可是,這家公司的規模、福利待遇對小田充滿了誘惑。她一直向往到大公司工作,也為此做了很大的努力。
到了該公司樓下,小田被高檔、氣派的寫字樓深深地吸引住了。她給自己鼓了鼓勁,然後就走了進去。
進入大廳後,公司的一名接待人員將小田和其他所有應聘者安排在會客廳等候。不一會,人事主管宣布:“請各位仔細察看本公司的招聘要求,如有不符合的,請大家自覺離開,以免耽誤個人和公司時間。”說完後便轉身離去。
小田反複地研究招聘啟事,見自己各方麵都符合,唯獨沒有英語四級證書。她知道,要想進合資企業工作,具備英語四級證書是最基本的要求。她開始後悔起來,後悔自己不該來這裏碰運氣。抬頭觀望時,她發現會客室裏的人已經少了一半。一番思想鬥爭後,不願輕易認輸的小田想:雖然我沒有證書,但我一直在堅持學英語,況且我的口語一直都不錯;既然來了,就試試吧,要堅持到最後一刻。
麵試開始後,一個個應聘者先後走進了總經理辦公室,然後又垂頭喪氣地出來。當叫到自己的名字時,小田頓時緊張起來。她忐忑不安地走進辦公室,用發抖的雙手將各種材料放到總經理的辦公桌上。這位外籍總經理看完小田遞過去的簡曆和各種證書後,用蹩腳的中文對她說:“你大概忘記帶英語四級證書了。”小田滿臉通紅地說:“對不起總經理,我不是忘記帶了,而是根本沒有英語四級證。”這位總經理用異樣的眼光上下打量著小田,隨後叫工作人員把小田請出去。“證書能說明什麼問題?我雖然沒有四級證書,但是我能用英語與外國人進行很好的交流。總經理就憑我沒有證書就否定我的能力,未免有些偏激。作為一名助理,注重的是口頭表達,並非書麵上的一些東西……”她用流暢的英語激動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