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做到這些的司機,有哪個領導不喜歡?
於是,老司機留了下來。
顯而易見,老司機能夠留下來,並不是靠自己開車的技術,而正是說話說到了點子上。正是貼切地揣摩了領導的要求,把話說到了領導的心窩裏,使他獲得了一個工作的機會。
好胳膊好腿兒,不如一張好嘴兒。無論在職場還是在商場,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一張巧嘴。尤其是在商場上,我們每進行一場交易,都少不了一番舌戰。而那些勝出者,無不是口才出眾、巧於言辭的人。
這是發生在一家時裝店的事情。
一天正午時分,一位衣著華貴的太太走進了一家時裝店。她看上了一套時裝,試了試非常合身,但看看標價,她又猶豫了一下,把衣服放了下來。顯然她覺得價格太貴,可能要考慮一下,因為畢竟不是一個小數目。
這時,站在一旁的服務員非常殷勤地向這位太太描述了這件衣服怎麼怎麼好,這件衣服是物有所值的,雖然貴,但是質量和手感是非常好的,而且穿上也特別顯年輕。這個服務員滔滔不絕地講了好多這件衣服的優點,但是這位太太的興趣似乎是越來越少了,因為她始終覺得服裝業是利潤非常高的行業,服務員如果使勁向你推薦就說明這件衣服對她的提成越高。所以,這個太太雖然剛開始對這件衣服很感興趣,但是後來還是沒有再購買它的打算了。
這家服裝店很大,這位太太在禮貌地拒絕了這位服務員的同時又來到了另外一邊,在這裏,她也看中了一件時裝,唯一影響她買的原因還是因為價格,這件衣服價格簡直就是昂貴。
在一旁的另一個服務員看到有顧客對這件昂貴的衣服興趣,於是慢慢地走過去,她非常禮貌但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話:“太太,這件衣服真的是有點貴啊,剛才某某部長夫人也看上了這套時裝,和您一樣也覺得這件時裝有點貴,剛離開沒一會兒。我給您介紹另外一件吧。”
話音剛落,那位太太當即買下了這套時裝。這位服務員能讓那位太太下定決心買下時裝,可謂用心良苦。她巧妙地抓住這位太太“自己所見與部長夫人略同”和“部長夫人嫌貴沒買,而自己要比部長夫人更強”的攀比心理,用激將的方法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有一次,美國總統柯立芝在批評自己的女秘書時這樣說道:“你今天這件衣服非常漂亮,你真是一個迷人的姑娘。隻是我希望你打印文件時注意一下標點符號,讓你打的文件像你一樣可愛。”
對於這樣的批評,女秘書當然欣然接受。此後,她打印文件時總是一絲不苟,很少有出錯的地方了。
身為美國總統,柯立芝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了。但他並沒有對一個下屬大施言辭之利、權勢之威,而是通過欲抑先揚的方式,委婉客氣地指出了秘書的不足。看似平平常常的一句話,卻透露出少有的睿智,令人為之傾倒。
話不在多,而在於能否說到點子上。在關鍵時刻,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隻要能說到點子上,就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奇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要想要搏擊人生,良好的口才就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利器之一。但是,我們擁有良好的口才,並不一定就非要用咄咄逼人、鋒芒犀利地與人爭辯。那樣的話,我們和街頭潑婦又有何異?真正懂得說話藝術的人,總是當言則言,當止則止,即使得理,也要饒人,隻有這樣才能讓人心服口服。好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無論是從政還是經商,練就一副鐵齒銅牙都將使我們如魚得水、如虎添翼。隻有盡快地掌握說話的藝術和技巧,把話說到點子上,我們才能在人生舞台上盡快地脫穎而出、展現自我。這些實用性極強的技巧,經過了成功人士的實踐和錘煉,相信廣大讀者經過學習和訓練,也能夠大大提高自己的說話水平,也能夠像許多成功人士一樣,說出入耳動聽、打動人心的話。
5.說話要留有餘地,不能說的太滿
留一步,讓三分,是一種有進有退的說話方法,給自己留適當的餘地不僅不會招致危險,反而是尋求安全的有效方式。個人生活中,除了原則問題必須堅持,對於小事,對於個人利益,給彼此留一定的餘地會帶來身心的愉快和放鬆,主要是和諧了人際關係。有時,這種“退”即是“進”,“與”就是“得”。為人處世,遇事都要有退讓一步的態度方為高明,讓一步就等於為日後的進一步打下了基礎。給朋友方便,實際上是日後給自己留下了方便。
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有一個誤區,那就是交淺言深。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在交往中逐步建立的。就算是朋友,也不可能一見傾心,要知道,“逢人隻說三分話,不可全掏一片心。”這句話看似勢力,其實他是保障交流各方利益的最好方法。在與朋友交往中,有時你結識了新朋友,即使你對他有一定的好感,但畢竟交情不深,缺乏更深切的了解,你不宜過早地與他們講深交、討好的話,更不應該把自己保守的一些秘密全盤托出,如果這樣,不僅你的秘密有暴露的危險,其實也是對聽你講秘密人的不尊敬,因為你不知道對方到底想不想聽你的秘密,而且會讓人感覺你這個人根底淺,以後倘若真有什麼深交,人家也不會傻到再一次把秘密告訴給你。在我們談話時時刻都要提醒自己,要給自己留有餘地,使自己可進可退。這好比在戰場上一樣,進可攻,退可守,這樣有了牢固的後方,出擊對方,又可及是撤回,仍然處於主動地位。雖說未必就是戰無不勝,但也不會出現一敗塗地的現象。
對於這件事情,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我在約束我自己的言行的時候,在使我日趨合乎情理的時候,我曾經有一張言行約束檢查表。當初那張表上隻列著12項美德,後來,有一位朋友告訴我,我有些驕傲,說這種驕傲經常在談話中表現出來,使人覺得我盛氣淩人。於是,我立刻這位友人給我這難得的忠告,我立刻意識並想到這樣會足以影響我的發展前途。隨後我在表上特別注意到列出“虛心”一項,專門注意。我所說的話,一定竭力避免一切直接接觸或傷害別人情感的,甚至我自己禁止使用一切確定的詞句,如“當然”“一定”等,而用“也許”“我想”來代替。”說話和事業的關係是成功與失敗的關係。你如果出言不慎,跟別人爭辯,那麼,你將不可能獲取別人的同情,別人的合作、別人的幫助、別人的支持、別人的讚賞。
遇事留有餘地,就不會把事情做絕。遇到事情也不會偏激,隻有這樣,在前進的路上就會進退自如,凡事總會遇到意外,留有餘地也就是給這些意外一個容納空間,在關鍵的時候可以讓自己從容轉身。
在做人方麵,對人不要過早地下評判,“這個人完了”、“這個人一輩子都不會有什麼出息”之類的話最好不要說,人的一輩子很長,不要信口說出這類話。即使是與人交惡,也不要出口惡言,更不要說“老死不相往來”這些話。
在交往過程中,我們必須懂得與朋友保持一定的距離,遇到不是很熟悉的朋友和事情最好的辦法就是采取中庸之道,適可而止,在別人麵前從不顯露衝動的言行,學習做個聆聽者,如此你才能成功地與朋友交流,才能從別人那裏得到有效信息。
如果我們連自己都還沒有徹底弄清楚的事情,或者是代表個人看法,就更不要用那些表示絕對的字眼,那樣會因為你的絕對化而引起他人的懷疑,甚至引起他人的反感。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相信自己,如果自己沒有來得及思索,而他人在麵前那麼有把握地講,就會感到自己落後,自然而然就會反感情緒。他們會在心理說,真是那樣?我不相信。甚至會說,我討厭這樣的人。
因此,在談話時,盡管是我們絕對有把握的事,也不要把話說的過於絕對,絕對的東西容易引起他人的挑刺。而現實是,如果對方有意挑刺,還真能挑出刺來。與其給別人一個挑刺的借口,不如把話說的委婉一點。同時,如果我們不把話說得絕對,我們還可以在更為廣闊的空間與對方周旋。
比如,當你剛來到一個新的工作環境,同事對你表示友善和歡迎時,大家一起外出午餐,有說有笑,無所不談。其中一名同事可能跟你很談得來,樂意把公司的種種問題,及每一位同事的性格都說給你聽。你本人對公司人事一無所知,自然也很珍惜這樣一位“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朋友,彼此顯得相當默契,你開始視對方為知己,將平時看到的不順眼、不服氣的事,也向這位朋友傾吐,甚至批評其他同事,借題發泄心中的悶氣。那你就大錯特醋了,這就是兩人交流中的最大忌諱。
如果對方永遠是你的忠心支持者或是真心朋友,這樣做問題自然不大。但我們必須明白一個道理“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你了解這位朋友,有的時候甚至是敵是友我們都還不知道,怎麼會就有很深厚的交情呢?為這一時之快,把不該說的話說出來,對方手上便有了你的把柄,隨時隨地都可以加害你。如果他把你曾批評其他同事或上司的話公之於眾,試想,你在這個公司還有立足之地嗎?
懂得與朋友保持一定的距離,凡事采取中庸之道,適可而止,在別人麵前從不顯露衝動的言行,學習做個聆聽者,如此你才能成功地與朋友交往。
在社交場合中,大家見麵不管生麵孔也好,熟麵孔也好,都會點頭致意,彬彬有禮。說話時像老朋友一樣相互問好,熱情開放,這是禮節禮貌。
與人爭辯的時候,以嚴密的辯論將對方駁倒固然令人高興,但也沒必要將對方批駁得體無完膚。這樣做不但對自己毫無好處,甚至會自食其果,遭到對方的反擊。當我們和他人發生摩擦時,首先要了解他的想法,然後在顧及對方顏麵的前提之下,陳述自己的意見,給對方留有餘地。這一點在處理人際關係時非常重要。
誇獎別人的時候,表彰性談話有人以為最好談,其實不然。表彰在於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因此談話要闡明表彰的理由,注意分寸,留有餘地,不能講過了頭,更不能把表彰變成吹捧,要引向更高的目標和層次,如果不引導,談話就沒有什麼意義。
運用模糊語言是社交場合尤其是談判中經常使用的留有餘地的重要手段。因為受到人的思想情緒、談判內容、周圍情境等諸多因素的製約,談判的過程一般來說總是複雜多變的,節外生枝、出現始料未及的情況是常有的事。因此,談判的過程中,說話一定要注意分寸,留有餘地,不能說“滿口話”,要使說話具有一定的彈性,給自己留下可以進退的餘地。
這種說話方式靈活性高,適應性也強。談判中對某些複雜的論點或意料之外的事情,不可能一下子做出準確的判斷,這時就可以運用模糊語言來避其鋒芒,以爭取時間做必要的研究和製定對策。
在以上這樣的場合中,對剛結識的朋友,說話要有所保留,能說三分的話,千萬不要說到四分。含蓄來於自製,守住秘密是一種微妙的勝利。你向眾人顯示得愈多,便是向他們進攻愈多。精明之訣在於有內在的節製。當別有用心之人想要探測你的深淺、摸透你的心思、握住你的把柄、旁敲側擊地試探你時,即使最精明的人也難免自泄其底。要做的事不必掛在嘴邊,說出口的事不必真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