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察言觀色,火眼金睛(2 / 3)

在現代快速的生活節奏中,我們不可能天長日久地去考察衡量一個人,然後再決定與他的交往方法,而是要求我們用敏銳的眼光盡快判斷製定出速戰速決方針。尤其要注意他對那些身處逆境或地位低下的人的態度。在具體的人際交往中,會有各種不同的情況出現,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對待。要想很好地了解他人,必須在錯綜複雜的人際交往中具體實踐。

在與人的交往過程中,我們必須明確是非,而不應輕易相信別人。聽風便是雨,缺少自己的主見,把別人的話奉為聖旨。如此,不是造成誤會,與人發生糾紛,受騙上當,就是盲目行動,把事情辦得一塌糊塗。

麵對上述這一切,我們不能不居安思危,為自己準備幾招進行防範。同時,我們還不應滿足於現狀,應主動出擊,投入到社會中去,展示自己的魅力,在生活中大顯身手。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己隻知彼,一勝一負;不知彼也不知己,每戰必殆。”孫子兵法中的這句話引用到人際交往中再恰當不過了。生活在現代化的社會中的人,對自身的了解以及對他人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隻有了解自己,才能確定前進的方向;也隻有了解他人,才能知道自己選對人沒有。當雙方想進一步交流的時候,也隻有在了解的基礎上溝通,交往才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才能進一步了解交往的性質,從而便確定,是繼續交往還是停止,是小心防備還是敞開心扉。

曆來人們都主張知人而交,對不很了解的人,一定要有所戒備,這其實正是人最應該擁有的一種品質,不讓自己有受到傷害的機會是對自己最好的厚待。但是對已經基本了解、可以信賴的朋友,應該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些真誠,少一些戒備。對可以信賴的人,真真假假,含含糊糊,是不明智之舉。

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傅雷先生說:“一個人隻要真誠,總能打動人的,即使人家一時不了解,日後便會了解的。”又說:“我一生做事,總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還是坦白。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隻要態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不會對你怎麼的。”

以誠待人,要坦蕩無私,光明正大。一旦發現對方有缺點和錯誤,特別是對他的事業關係密切的缺點和錯誤,要及時地指出,督促他立即改正。雖然人總是不喜歡被批評,但意識到批評者確實是為自己著想時,便能理解接受,使彼此的心靈得以溝通,友情得到發展。

以誠待人,應當知人而交。當你捧出赤誠之心時,先看看站在麵前的是什麼人,不應該對不可信賴的人敞開心扉,否則,適得其反。

要想得到知己的朋友,首先要敞開自己的心扉。要講真話、實話,不遮遮掩掩、吞吞吐吐,用你的坦率換得朋友的赤誠和愛戴。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以我們自己的行為準則去考察對方到底值不值得我們去信任,值不值得我們去交往。隻有這樣,交往才是一種享受,才是一種真誠,才是一種心與心之間的交流。

人們常說:“最難猜透的就是人心。”其實透露人心的蛛絲馬跡還是很多的,最重要的就是看你有沒有去觀察,有沒有去發現。張良曾經告誡漢高祖劉邦三件事情,其中第一件就是人心難測,情比紙薄。可見這人心確實是一門大學問。但是隻要我們用好力道,照樣能讓對方現出原形。

一個人的人格魅力完全是由對人感興趣和發自內心的喜愛所至。把這種魅力發展起來,待人接物便可處處製勝,對人的興趣也就自然地滋長起來。同時,吸引人的能力也隨之增強起來。

真誠固然是好,但是要交上一些利益熏心、心懷叵測的朋友,我們一定要在第一時間揭露他們的醜陋麵目。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的思想深處都有內隱閉鎖的一麵,同時又希望獲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又有開放的一麵。然而,開放是定向的,即向自己信得過的人開放。以誠待人,能夠獲得人們的信任。以一個開放的心靈換取到一位用全部身心幫助自己的朋友,這就是用真誠換來真誠。如果人們在發展人際關係中能用誠信取代防備、猜疑,就能獲得出乎意料的好結局。

以誠待人,會在可以信賴的人們之間架起心靈的橋梁,通過這座橋梁,打開對方心靈的大門,並在此基礎上並肩攜手,合作共事。但是自己真誠實在,表露真心,“敞開心扉給人看”之前,一定要先明白對方是個什麼樣的人,隻有你在覺得對方值得信任的時候才能卸下猜疑和戒備心理。

4.嘴巴可以說謊,但眼睛永遠不會說謊

“要想知道真相,那麼請看他的眼睛。”這是一句古老的印第安諺語。眼睛是我們展現自己的第一門戶,所以,想要發現真相的話,那麼請注視對方的眼睛,在這裏,你會穿越一切雜拌,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在交往當中,我們常常抱怨對方捉摸不透,常常不知道對方心裏到底在想什麼?其實,這正是因為我們掠過了人體最重要的一個器官,那就是眼睛。關於眼睛的讚美可是由來已久,眼睛可以透露出人內心的真相和惶恐。讓我們來看一個故事,了解眼睛的功效吧。

日本的著名建築師竹山浩一曾經不僅成功設計出了一家很棒的商店,還為這家商店解決了一項非常重要的難題。日本的商店和超市都是非常信任顧客的,因而在這些地方很少安裝攝像頭和超市的檢驗門,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這家商店時常丟東西,店主為此非常苦惱,他不想拋棄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不想讓攝像頭裝滿自己的商店,但是商店還是要繼續經營下去。山竹浩一知道了這件事情,就幫店主設計了一幅畫,這幅巨大而透明的畫麵上畫了一雙皺著眉頭的眼睛,他囑咐店主把這幅畫高高懸掛在商店的門口。

在掛了這幅畫之後,這家商店丟東西的頻率頓時減少了好多,商店門口的這雙眼睛雖然不是真的,但被這麼一雙真誠的眼睛一盯,心裏有鬼的人就會立刻把視線避開,因為他們從這雙眼睛中看到了誠實是多麼地重要。

有心理學家曾經說過:“能不能掌握對方,在最初的30秒內就可以決定了。”視線的交流往往是心靈交往的前奏。不同的人不僅有不同的樣貌,他們還有不同的眼神。心胸博大,為人正真的人,眼睛是清澈的、坦蕩的;為人奸猾狡詐的人,眼神是陰險的;為人輕薄的人,眼神是內斂的;為人貪婪的人,眼神是暴露的,大膽的;眼睛不但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還會透露各種人內心的秘密。

在兩個人交談的過程中,如果一個人的眼神總是飄忽不定,麵向遠方,這就說明他對你們的談話根本不重視,或者說他的心中另有所思。

如果兩個人交談過程中,對方的眼睛不停上下波動,則表明他對你們說的事情非常不沉著,或者說他在所談及事情當中確實有自己的難處,但是為了讓事情進行下去,他自己做了必要的隱藏。

5.會說的不如會聽的,會聽的不如會看的

有眼色是搞好人際關係的必須。人有兩隻眼睛、兩隻耳朵、一張嘴,就是為了多看少說,不重視你眼睛所見,就是不重視你的交流,交流的一半就是多用眼睛觀察,然後用心去傾聽對方的談話,不管你的口才多好,你的話有多精彩,你也要注意觀察別人在做什麼,別人在說什麼。俗話說“會說的不如會看會聽的”,也就是說,隻有會看會聽,才能真正會說。

能說會道的人不一定是善於交際的人,善於傾聽的人才是真正會交際的人。會說的,自然有鋒芒畢露的時候,也常有言過其實之嫌,言多語失,話說多了,被人稱做誇誇其談,油嘴滑舌,說過分了還導致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如果最開始你能靜心傾聽就遠沒有這些弊病,倒能留個兼聽則明的好名聲。注意聽,給人的印象是謙虛好學,是專心穩重,誠實可靠。認真聽,能減少不成熟的評論,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善於傾聽的人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俗話說,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亂邦,所以老於世故的人,在可以不開口的情況下是不會開口的,盡可能做到三緘其口,實行他們“庸人之謹”那一套。在雙方交談的時候,我們要認真聽取對方的話。在反擊中,語調平和,言辭委婉得體,既予對方以尊重,不傷害對方的情感和體麵,又巧妙地暗示自己也不是好惹的,以自己良好的修養顯示了內在的威懾力。但運用此種方法時必須態度鮮明,不要吞吞吐吐,粘粘糊糊,拐彎抹角,以致辭不達意,給對方造成半推半就的誤會。

常常有人抱怨:“我個性開朗,能言善辯,但為什麼我的朋友還這麼少呢?”有的時候,人際關係失敗的原因,很多時候不在於你說了什麼,甚至是你說錯了什麼,最大的原因就是你說話的時間太長了,你傾聽別人的時間太少了。別人的話還沒有說完,你就搶著說,而且講些不得要領、不著邊際的話,或者是別人說的話你還沒有搞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就急於發表看法和見解。試問,有誰願意與這樣的人在一起交談?有誰喜歡和這樣的人做朋友?說是一門藝術,而聽更是藝術中的藝術。傾聽,是對他人的一種恭敬、一種尊重、一份理解、一份虔誠,是對友人最寶貴的饋贈。傾聽,是心的接受,是熱的傳遞,是智者的寧靜,隻要我們認真傾聽,我們就會贏得友誼,贏得尊重。傾聽需要耐心,傾聽需要誠心,傾聽需要將心比心,傾聽需要智慧之心。

國內一個著名主持人在主持節目中訪問一個想當飛行員的小朋友,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那個時候你會怎麼辦?”小朋友的回答是:“我先告訴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下去。”主持人剛聽到這裏,立刻打斷小孩子的說話,笑著和現場觀眾互動,就在這個時候,從容的小孩子竟然大哭起來,主持人非常不解,停止了自己的調侃,他問小朋友:“為什麼會選擇逃生而不顧飛機上的旅客呢?你還大談什麼一個飛行員一定要有責任感,一定要把乘客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這樣才能當好飛行員。”說完這番話後,小朋友真摯地回答:“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的,我不是不管我的旅客,我還要回來的。”聽完這句話,現場立刻靜了下來,主持人更是沒有話說,現場觀眾在主持人的引導下也誤解了小孩,所以現場氣氛變得非常尷尬。總算這場很不成功的訪談結束了。主持人被台裏領導狠狠地批評了一頓,事後他也向小朋友和觀眾道了歉。

也是在這件事情之後,那位主持人懂得了傾聽他人就是一個主持人的生命線,隻有懂得傾聽他人,才能尊重他人。如果你認真聆聽別人講話,別人也一定會尊重你。反之,別人也不會願意聽。當別人反對你的意見時,你一定會忍不住要去打斷他,再一次說明自己的意見。結果,一切開始變得亂糟糟。所以,就算你想反駁,也讓對方把話說完,洗耳恭聽,否則的話,你當然會遇到交往中的尷尬。

以上說的是交往中的一個境界,那麼下麵的故事又體現了交往的另一個層麵,那就是人與人交往一定要多看,有的時候你聽到的其實不是事實。

在歐洲,有一種專門為社會失業人員設的福利,如果你在超市買東西,隻要你能出示相關證明,你就可以用低於平常的價格買東西。

一次在超市,一大堆人在結賬買東西,可能大家都是在趕時間,所以收銀員的速度非常快,但是顧客還是顯得有些不耐煩,這個時候,有個抱孩子的年輕女子買了一大堆東西,這麼多的東西結起賬來自然就麻煩,也是因為她一次性買的太多了,結賬人群就有點躁動不安了,隻聽有人說:“這個女人經常來這裏買福利性物品,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你看她那麼年輕,自己一定能養得活自己,幹什麼要做這種乞丐一樣的行為呢?我們納稅人的錢是給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的,才不是給這些社會的寄生蟲。”排在隊伍中的歐文聽了這些話更是感到氣氛,因為平時他最痛恨的就是這些不勞而獲的人了。

收銀員收完商品給那個年輕女子結賬的時候,歐文果然看見了她出示了一張失業證明,這個時候的歐文也參與到人們的議論當中去,並且大聲指責那個年輕女子,你有手,有腳,而且還那麼年輕,為什麼不能自食其力,非要等政府的施舍?

那個女子在聽完歐文的話之後,眼眶中早已浸滿了委屈的淚水,她丟下買的東西,抱著孩子就走出了超市。歐文沒有預料到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在他看來,他隻不過是教育了一下年輕人。

這個時候,那位收銀的店員開口了:“先生,你這樣說確實是太過分了,難道你們沒有看到她左腿安的是假肢嗎?在一次車禍中,她的哥哥和嫂子全部死了,隻有她僥幸活了下來,可是她永遠失去了她的左腿,但是她沒有放棄哥哥的女兒,她還那麼年輕就擔負起了照看小孩的責任,我認為她是偉大的,政府應該幫助這樣的好人。”

聽完收銀員這一番話,購物人群頓時安靜了下來。歐文更是慚愧地低下了頭。是啊,自己為什麼沒有注意到女孩子空空的褲管?為什麼沒有注意到這麼年輕的女孩子為什麼會有小孩?自己為什麼會傷害一個那麼善良的姑娘?

害者詞而獲種專門為社會失業人員設有林克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可見,沒有經過觀察就脫口而出的話會給他人帶來多大的傷害與不悅。在說話之前,我們一定要多看,多觀察,光聽還不行,因為有的時候,你聽到的隻是一麵之詞,如果這個時候你不用觀察來印證這些話的正確性,你肯定就會變成謠言的散布者,這樣下去,你會讓更多的人受到傷害。

即使千言萬語,也不及一件事實留下的印象深刻。多言是虛浮的象征,因為口頭慷慨的人,其行動一定吝嗇。凡有道德者,不必多言;有信義者,必不多言;有才謀者,不必多言。我們絕對要少說話,尤其是有經驗豐富的陌生人在座時。因為如果說多了,便透露了自己的弱點及愚蠢,並失去了一個獲得智慧及經驗的機會。所以,會說的不如會聽的,會聽的不如會看的。所以在任何地方和場合,緘默是值得提倡的。若是到了非說不可時,那麼你所說的內容、意義、措詞、聲音和姿勢都不可不加以注意。在什麼場合,應該說什麼,怎樣說,都值得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