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察言觀色,火眼金睛(3 / 3)

無論是探討學問、接洽生意、交際應酬或娛樂消遣時,種種從我們口裏說出的話,一定要有重點,要能具體、生動。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我們雖未必能達到這個境界,但朝這目標走去是不會錯的。要知,為了使你的話令人重視,永不令人生厭,唯一的秘訣是少說話。少說話的人就能靜靜思索,使說出來的話更為精彩。

6.聽好弦外之音,悟好話外之意

通常除說話以外,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個動作都可能在特定的語境中表達出明確的意思,就是同一句話也可以聽出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果不能掌握和摸透這一點,就有可能受到他人的傷害或傷害他人。所以,我們不僅要聽好對方的弦外之音,還要自己會演奏弦外之音,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交往中立於不敗之地。

批評還要注意含蓄,借用委婉、隱蔽、暗喻的策略方式,由此及彼,用弦外之音,巧妙表達本意,揭示批評內容,引人思而領悟。萬萬不可直截了當地說出批評意見,開門見山地點出對方要害。

1937年10月11日,羅斯福總統的私人顧問薩克斯受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委托,約見了羅斯福,要求總統重視原子能的研究,搶在德國之前製造出原子彈。但任憑他談得口幹舌燥,羅斯福還是聽不懂那些枯燥的科學論述,隻是淡淡地說:“這些都很有趣,不過政府若在現階段幹預此事,似乎還為時過早。”以十分冷淡的態度回絕了薩克斯的一腔熱情,薩克斯心中肯定又著急,又有些生氣。但羅斯福是一位頗具威信的總統,他決定的事,薩克斯作為下屬不能硬頂,也頂不住。事後,羅斯福為表歉意,邀請薩克斯共進早餐。薩克斯決定利用這個難得的好機會,說服羅斯福采納愛因斯坦等科學家們這一對美國生命攸關的建議,研製原子彈。為此,他在公園裏徘徊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薩克斯剛落座,羅斯福就直言不諱地告誡他,不準談原子彈的事。博學多智的薩克斯靈機一動,羅斯福雖不懂物理學,對曆史肯定感興趣。“我想談一點曆史,”他的攻勢就此開始,“英法戰爭期間,拿破侖在陸戰中一往無前,海戰卻不盡人意。一天,輪船的發明者——美國人富爾敦來到了拿破侖麵前,建議他把法國戰艦的桅杆砍斷,裝上蒸汽機,把木板換成鋼板。他向拿破侖保證,法國艦隊肯定所向無敵。拿破侖卻認為,船沒有風帆不能航行,木板換成鋼板必然會沉。他認為富爾敦肯定瘋了,將其趕了出去。曆史學家在評述這段曆史時認為,如果拿破侖采取富爾敦的建議,19世紀的曆史將重寫。”羅斯福的臉色變得十分嚴肅,沉默了幾分鍾,然後斟滿一杯酒,遞給薩克斯說:“你贏了!”

薩克斯雖然不直接談研製原子彈,但在他的類比中表明羅斯福與拿破侖有著極為相似的共同特點:都是戰爭期間,都不懂物理,都麵臨著對一項與戰爭中自己軍隊命運攸關的新技術的選擇。其用意也不言而喻:是像拿破侖那樣,將新技術拒之門外而自取失敗,還是與之相反?通過這一與當前形勢極為類似的曆史事實,使不懂物理學的羅斯福很容易地理解了研製原子彈的重要性,終於采納了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建議。

說話比做文章難,做文章,可以細細推敲,再三訂正,就是在讀文章的時候,還可以細細品味,詳加研究。但是說話就不能這樣了,老話說的好: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所以我們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一定要特別注意,稍加留神。你要說的話,最好事先打好腹稿,多看一看周圍的形式和環境,列出綱要,免得臨時遺漏。

說話前,先要定一定神,態度從容,雙眼注視對方,表現出誠懇的神情,並隨時注意他是否讚成你的意見,多觀察一下對方細微的表情。隻有這樣細心,你才能聽出對方的弦外之音,你才能奏出弦外之音。

麵試官可以說是弦外之音最好的演奏家了。這也是他們的職責所在,正是因為麵試當中存在好多拒絕或者考驗的環節,所以麵試官必須要把握好自己的說話尺度才能最後發現他們想要的人才。相對而言,麵試者就是弦外之音的聽眾了,隻有聽懂麵試官話中的意思,求職者才能知道這個職位到底是不是等待他,從而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等待。

麵試中,麵試官收下求職者的簡曆,這是應聘的第一步,但一般收下簡曆之後麵試官會用不同的語言來表示對求職者感興趣的程度。“你的材料先放在這裏,有消息會通知你的”。這句話的弦外之音顯然是對求職者興趣不大的意思。如果對方在仔細翻閱了你的簡曆之後,又詳細詢問了你一些情況,那麼求職者的這次麵試十有八九是成功的。

兩個人在交談的過程中,如果對方總是不以為然,說話總是敷衍了事,如果你還想讓談話繼續下去,或者你還是想爭取到對方的同意,那麼你就應該據此隨時調整你的說法。如果發覺對方露出不願意多聽的神情,你就該設法結束話題。如果他有疑問,你就該多做解釋,如果他樂於接受你的見解,你就該單刀直入,不要再繞圈子,如果發覺他要插嘴的樣子,你就該請他發表意見。他的答話,你要特別注意,特別留神。

羅西尼是19世紀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但是在剛開始的時候,羅西尼做的曲子並沒有得到一些權威的認可,一次羅西尼拿著一份拚湊的手稿來請教一位當時在作曲界非常權威的前輩。演奏過程中,那位老前輩不停地脫帽。這個舉動讓羅西尼感覺很奇怪,於是在演奏完畢之後,羅西尼就問他是不是房間很熱。老前輩笑著回答說:“不,我有見到熟人就脫帽的習慣,在閣下的曲子裏,我碰到了那麼多的熟人,不得不連連脫帽。”

羅西尼聽了老前輩的話,羞愧地低下了頭,同時他也感謝這位老前輩用如此隱晦的暗示來評價他的作品。原來老前輩巧妙地用“那麼多熟人”來暗示曲子缺乏新意,含蓄地向羅西尼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既不傷情麵,又達到了目的。也就是從這之後,羅西尼開始發奮作曲,再也不屈從於別人的旋律,終於成為了意大利最著名的作曲家。

故事當中老前輩的批評是相當的精彩。批評就是要就事論事,一是一,二是二,哪兒疼醫哪兒,不能揭他人傷疤,翻舊賬,或誇大其詞,借機整人;也不能因一時一事的錯誤就將他人的過去全盤否定,或形成限定現象,認為此人“朽木不可雕”,“沒有救”。利用巧彈弦外之音的批評方式,別人是樂於接受的。因為這種批評方式在不動聲色之間便令對方明白了其中的含義。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總之是越變越謹慎,對方若是一個喜歡刺探你的意思的人,往往會迂回曲折,中間插入一句主要的話,他要的效果就是希望你暴露真情,你如果不願意告訴他,應該特別留神那句主要的話,如果他透露出來的弦外之音你沒法接受,那麼就趕緊轉移話題和他過上兩招。

7.忠言也可以順耳

那些古老的三字經,我們總是要反反複複背誦,其中,那簡明扼要的語言常常是我們做事情的行為標準,因為老祖宗的精華都在那裏。但是社會是不斷發展的,人與人交往的大方向沒有變,但其中細小的風向我們一定要把握住,在當今社會忠言也可以順耳,因為社會浮躁,人脾氣也大,忠言是我們一種善良的本意,既然是一種善良的本意,為什麼不能讓忠言也順耳一些呢?

一般來講,能夠讓我們吐“忠言”的對象,不是至愛親朋,就是非常要好的同學同事,在與這些人說話時就應該是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很少忌諱了。說話的人自以為一片好心,直截了當,但說的太直太實了,不但親人心裏不會高興,還會為自己惹上麻煩,效果適得其反。退一步講,即使忠言能被對方入耳、入心,起到作用,但是逆耳遠不如順耳之言奏效。所以,我們有必要注意語言藝術,將忠言三思而後說最好。

朋友輩之間,同事之間,甚至夫妻之間,由於比較了解,有一些共同的情趣,隻要我們稍留心就可以找到對方樂於接受的交流方式,要想達到期望的目的,更需要明智地選擇恰當的進言方式,讓每一次交流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我們經常可以在報紙上看到這樣的報道,某公司朝夕相處的兩名白領隻因一句逆耳之言而同室操戈,結果不是被潑開水,就是潑硫酸。那個受害人不但身體上受到傷害,在心靈上也受到了傷害,他覺得特別委屈,當初兩人發生矛盾的原因就是受害人向對方提了一些建議。雖出於一片“熱心”,卻引發矛盾的例子是很多的,最後弄得兩敗俱傷,究其原因到底是為什麼呢?莫不是因為忠言太逆耳了。

我們講這個例子當然不是說受害人活該,而是在探討一種諫言方式。既然是衷心的勸告,那麼我們就沒有必要把它弄得那麼尖銳。這樣的話,大家聽起來舒服,也有利於改變自己的行為,何樂而不為呢?假如我們在工作方法、生活方式上少一點劍拔弩張;少一點居高臨下,少一點頤指氣使,說話的效果要好得多。古詩說的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忠言逆耳利於行”,意思是說,衷心的勸告,尖銳的批評,聽起來覺得不舒服,但對改正缺點錯誤很有益處。那麼,忠言必“逆於耳”方能“利於行”嗎?倘若能既達到“利於行”之目的,又做到“忠言不逆耳”,這豈不更好?

忠言順耳才能讓人聽得進去。因為認識是人們行為的先導,沒有正確的認識和態度,就不會形成正確的觀點,也不會對諫言者有所好感,更不會有正確的行為。必須要讓對方明白你的好意。你的忠言到底是為了貶低對方抬高自己,還是為他好,對方也許並不明白。所以,你要設法讓對方感到你的好意,博得他的好感。逆耳的忠言在說出口之前,先過過大腦,潤色好語言,把你口中那些逆耳的忠言說的好聽點。除此之外,講話時的態度一定要謙和誠懇,尤其要注意用語不能激烈,否則對方就會有一種你在教訓他的感覺,當然也不能走極端,不必過於委婉,否則他會認為你做人太不誠懇。

還要注意的就是一定要選擇適當的場合和時機。例如,同學聚會上,當朋友盡了最大努力而事情最終沒有辦好時,一定不要在這種場合下質疑他。這個時候的他一定在為此事情懊惱和傷心,況且周圍都是同學,他一定覺得如果讓大家知道的話一定會顏麵全失,你這時向他提忠告,他可能懷疑你在指責他,心裏頓生“你他媽沒看見我已拚出老命了嗎”的反感。相反,如果此時你能說幾句“辛苦您了”、“您已做了最大的努力”、“這事的確比較難辦”之類的安慰話,然後再與他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最終他會欣然接受你的忠言。要改變一個人對你的態度,首先就要從改變他們對你的認識開始,幫助其改變觀點。因為認識是處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的具有社會性的人對客觀實在的反映,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創造性的再現。人對某事物的認識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形成的,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認識,有的時候甚至認識截然相反。一個人的認識一旦形成,至少他自己會固執地堅持自己已經知道的,一般情況下是不會被輕而易舉地改變的,有誰會不相信自己的感知以及在這個感知基礎上形成的認識與觀點呢?所以,糾正對方認識中的觀點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

我們細細想一想,這真的是個大工程,因為人的堅定全部是來自於內心的,我們要改造的也正是這些內心的東西。我們想要讓對方接受我們的觀點,首先就必須采取合適的方式方法,讓忠言順對方的耳,使他聽得進你的忠言,才有可能接受你的忠言。若是逆耳的、不中聽的語言,盡管是真正的忠言,對方不僅聽不進去,反而能使他產生逆反心理,這樣的忠言說得再多也沒有作用,甚至還可能有害。

俗話說的好:“物中主人意,才是好東西。”忠言順耳方能有效果。人對事物的認識有一個過程,認識的轉變也需要有一個過程,忠言順耳也應該有一個過程。幫人要幫到底,施教者對受教者的忠言不是你說了他聽了就行了,還須為受教者營造接受忠言的環境和條件,為其接受忠言修正自己的認識提供幫助,為其轉變自己的觀點並自覺實踐提供幫助。隻有受教者提高了對忠言的認識,感知到忠言的合理性與真理性,感知到你的良苦用心和好意,才會認真反思自己的認識和觀點,進而轉變認識和觀點,形成對該事物的新判斷,並自覺地按照忠言的要求去做。在受教者修正認識轉變觀點的過程中,如果出現逆耳(刺激性)的、不中聽的語言,很容易重新激起受教者的強烈自尊心和自信心,那他們會終止認識的轉變過程。忠言收到實際效果才有意義,否則,說得再多、再好也等於零,隻能落得後悔與遺憾。

忠言是能夠順耳的。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人需要提出忠言,也需要接受忠言。既然忠言這麼大受好評,那麼為何不把忠言包裝得更讓人舒服一點呢?既能解決問題,又能愉悅身心,就連現在的製藥廠都在生產藥品的味道上下功夫。人人可以是施教者,也可能是受教者。忠言是完全可以順耳的,令忠言順耳,主要在於人們要養成勇於接受批評意見的良好品德和學習掌握讓忠言順耳語言藝術。

人生路途中難免會出現各式各樣的錯誤。任何人都會發生認識錯誤和偏差,一個人有了過錯並不可怕,隻要能夠及時改正就無大礙,可怕的是諱疾忌醫,更可怕的是病人在醫生那裏得不到溫暖,得到的全是尖銳的批評,從而不願意接受醫生的批評意見,以致小病轉大病,最後惡化到無藥可救。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養成勇於接受不同意見和批評的良好品德,同時,在對別人提出意見的時候能適時地潤色自己的忠言,忠言順耳方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