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表明,並非自我掌控能力強的人在工作場所遇到了問題。相反,總體來講,在他們已經離開的公司裏,他們獲得提升的可能性比自我掌控能力低的同事大很多。隻是由於適應性非常強,他們更願意嚐試到其他公司工作。
因此,和其他同學相比,他們能夠在事業上取得更大的進步。“能夠使自己的行為和環境相適應,”奇達夫和戴解釋道,“並且作好準備把握其他老板提供的機會……使得自我掌控能力強的人遙遙領先於他人。”
奇達夫和戴發現,那些待在同一公司多年、自我掌控能力強的人,也比他們的校友獲得更多的提升。很明顯,他們做了一些不同於其他任何人的事情,從而在事業中如此成功。
還記得那個看來和精銳公司中每個人都合得來的巴西模特嗎?她在一年最繁忙的時候進入了世界最具競爭力的機構之一。在她到來之前,對精銳的員工而言,她隻不過是試圖進入精銳的、與他人無異的年輕模特。
如果我們處於她的位置,大多數人都會微笑、和一些人握手,盡量留下好印象。但是,這名巴西模特的方式相當靈活。她不隻是適應了環境,還讓公司的領導本人留意到她,雖然他總是會受到大量的幹擾,以至於他那天為了跟我們說話,一直在躲著自己的員工。
另一個研究團隊的馬汀·奇達夫用這一模式識別出一個個自我掌控高手。因為他們很靈活,適應力強,所以最終似乎總是處於所參與的任何社交網絡的中心,而且能夠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做到。
奇達夫和他的團隊對一個小型科技公司的全體員工進行了訪問——這個公司的員工有一百名左右。他們搜集了每一員工自我掌控傾向性的資料,之後詢問了每一員工關於同事的一係列具體問題,也就是說,他們不隻獲得員工的個人信息,還知道每個同事對其的看法。
該團隊創建了複雜的關係矩陣圖——每一矩陣都包含10302個獨特的數據點。這樣,對於哪些人處於某一特定社交或職業網絡的中心(以及哪些人更為孤立),奇達夫和其他研究人員都有了客觀了解。
自我掌控高手總是占據網絡的中心:他們是樞紐、介質,信息經由他們傳達,友誼經由他們形成。他們是辦公室關係的中心,是團隊中起關鍵作用的人。
自我掌控高手能夠多快獲得這種核心角色,這一點尤為有趣。如果察看一名自我掌控能力低的員工這些年在公司的社交形勢圖,你會看到一個平穩、線性的進程,他(或她)在公司工作時間越長,建立的聯係則越深厚。多年後,每個人都會熟悉他,他會發展多段友誼,人們會因為他資曆老而願意與他接近。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另一名做同樣工作的員工,她具有同樣的技能和教育背景,剛剛進入公司。唯一的區別就是,這名員工是一名自我掌控高手。如果某人將她的關係矩陣同樣製成圖表,會看到一個顯著的模式。它不是那種緩慢且平穩的線性進程,而是社會活動的突然進發。在短短的18個月內,她的知名度和與公司其他員工的關係,和那個自我監控能力低的人用13年以上的時間所建立的達到了同等水平。不久後,他們的人脈甚至遠遠超過最老資格但自我掌控能力低的人。
1.5年相當於13年。那些在企業待過的人有時會把自我掌控高手看作比一般人更擅長玩政治的員工。他們認為,這些人靠的是拍馬屁,削尖腦袋往高層鑽,一直覬覦下一次提升,總在設法取得競爭優勢。不過,這自然產生了一個問題:自我掌控能力強的人是主動去影響他人——就像二手車銷售人員一樣——才讓人們喜歡他的嗎?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心理學家克拉拉·米歇爾·程(ClaraMichelleCheng)和塔尼亞·查特朗(TanyaChartrand)決定查明自我掌控高手們的動機。他們想知道,這些人是真誠地交流,還是隻裝裝樣子,以獲得更多自身利益。
當然,我們不能直接問他們——如果他們是自然地去操控他人,就不會給出直接答案。但是,程和查特朗想出一種巧妙的辦法,可在這些研究對象不知道自己被監測的情況下對真實性進行測量。
研究人員邀請某個心理學初級班級的學生參與一項研究,看不同的人對各種照片反應如何。當每個學生到實驗室後,他(或她)被告知另一參與者馬上會加入進來。
當然,研究自此真正開始。三分之一的學生被提前告知另一參與者是一名高中生,另外三分之一被告知是一名研究生,最後三分之一被告知是在心理學係排名在前一百位的同學。其實,第二部分的參與者是一名研究員,他是特別訓練過,用來引起映照反應的。
研究搭檔走進房間後,她嚴格按照一份排練過的講稿念,在每場見麵中逐字逐句地重複。這一講稿不僅告訴她該說什麼,還告訴她如何反應。當研究對象和搭檔看著從雜誌上剪下的照片,並進行評論時——表麵上這是實驗的真正任務——她就蹺起二郎腿,並輕輕地抖動著腳。這是一種神經性痙攣,在遇到新狀況時,人們有時會出現這種動作。
抖腳才是試驗真正的關鍵。程和查特朗想了解研究對象是否會正如研究人員所想,也開始抖腳。
他們發現,多數人似乎根本沒注意到——他們動作沒有絲毫改變。平均起來,這些研究對象和搭檔相處時,隻有1%-2%的時間抖過腳。認為搭檔是同學、研究生或是高中生的想法,並沒有改變他們的行為。
但如果將研究對象換成自我掌控能力強的人,他們的反應則沒有那麼單一。當認為搭檔是高中生或是研究生時,他們的抖腳很不明顯,基本上和其他人相同頻率。但當他們認為搭檔是同學時,抖腳頻率幾乎增加了十倍。
如果他們在使用策略,我們會認為他們應該在研究生上,而不是在同學上反映出來,因為研究生學曆比他們高。
但是,對於自我掌控強的學生來說,心理學係前百位的學生是同齡人,處在同一個圈子。正如程和查特朗所解釋的,“高中生和研究生是些他們可能永遠不會再遇到的人。”而且,他們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開始出現映照反應的,並不知道自己被觀察著。但是他們憑直覺注意到社交線索,潛意識試圖建立密切關係。也就是說,他們在映射同伴的行為,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這麼做了。
因此,自我掌控能力強的人的確有趨向於一個社交或商業網絡中心的本能。但是,他們的行為舉止並不像是一種策略。恰恰相反,他們喜歡社交,並傾向於讓聯係顯得很輕鬆。和他人建立一種真正的聯係——和他們投緣——“使生活非常有意思。”蒂娜·卡普蘭沉思道,“因為當你到遠方旅行時,即使是在幾年前,即使隻是一次,如果和他們一見如故,那麼在世界各地都會有這種朋友。它能夠成為我們參與非功利性活動、旅行、參加他們組織的活動或會議的機會,這些好機會最終豐富了我的生活。”
也許,我們能夠從瑪雅,安德拉德和蒂娜·卡普蘭那裏學到一些東西。當有人映射出我們的情感狀態時,我們會自然地被吸引。也許,在關鍵場合中,映射出他人的情感狀態,能夠幫助我們與他們投緣或更好地建立聯係。更重要的是,安德拉德和卡普蘭本能地知道,在形成快速親密感的時刻當中存在一種巨大的能量。因為交流不隻影響了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強度,還引發出我們自身最佳的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