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良好的品德
一個顧客走進一家汽車維修店,自稱是某汽車運輸公司的司機:“在我的賬單上多寫點零件,我回公司報銷後,有你一份好處。”他對店主說。但店主拒絕了這樣的要求。顧客糾纏著:“我的生意不算小,會常來的,你肯定賺很多錢!”店主再次告訴他這事無論如何他也不會做。顧客氣急敗壞地嚷道:“誰都會這麼幹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位顧客馬上離開,到別處去談這種生意去。顧客露出微笑並滿懷敬佩地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運輸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固定的、信得過的維修點,你還讓我到哪裏去談這筆生意呢?”麵對誘惑,不怦然心動,不為其所惑,雖平淡如行雲,質樸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了一種崇高的商業道德。我的朋友李鋼在鄭州建材大世界開了一家建材店。
說是建材店,其實隻賣一些地板磚和瓷磚等。這年頭生意難做,想當老板的人還特別多。李鋼的生意也不好做,還要支付不菲的房租和水電費等,每月所剩無幾。店勉強開了半年,李鋼準備關門大吉。就在準備關門的前幾天,他又做了一筆小生意。一位名叫劉輝的顧客買了260元的瓷磚。李鋼在顧客走後發現多收了人家5元6角錢,於是連忙查閱剛才開的收據。顧客叫劉輝,住在西郊20號院一單元,李鋼便按圖索驥找到劉輝家。劉輝看他氣喘籲籲的樣子問:
“李老板,有事嗎?”
“我剛才多收了你的錢,特意給你送來。”
劉輝有些感動。
“哦?5元6角錢,你做生意蠻誠懇的。”
劉輝問他:
“現在生意怎麼樣?”
“唉,生意難做,馬上要關門轉行了,賺的錢還不夠付房租呢,已經維持不下去了。但是生意再難做也不能多收顧客的錢,這是我做人的原則。”
“你真是個品德高尚的老板,我有業務一定找你。”
李鋼笑笑走了,並未將這話放在心上。可是,沒過幾天,劉輝果然找到李鋼,要買他2000塊地板磚。原來劉輝是一家裝潢公司的經理,他看到李鋼為人很誠懇,就決定和他這個小建材店合作。李鋼半天才回過神來,不相信地看著劉輝問:
“真的?”
“真的!”
劉輝肯定地回答。從此,李鋼的建材店“起死回生”了,而且生意越做越大,現在又增加了木地板和廚櫃。真誠讓李鋼走出了困境,讓他真正地當上了大老板。雖然生意越做越大,但李鋼仍要求他的員工堅持一個原則:不欺、不詐、不騙,公平、合理、周到。這兩個小故事闡述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品德能夠創造財富,做生意當老板應以誠為本,真誠待人。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會贏得顧客的信任和讚譽,而一旦贏得了顧客的信任和讚譽,就不怕沒有生意做。
二、古代經商經驗
中國人經商的曆史源遠流長,其商業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長的商業活動中逐漸培育出中國商人“秘而不宣”的經營謀略,歸納起業為“經商黃金法則”。時賤而買時貴而賣代表人物:商祖白圭商祖白圭倡導認為:“時賤而買,雖貴已賤;時貴而賣,雖賤已貴”。強調商人要善於捕捉商機,把握時機,不失時機的買進賣出。商業的利潤源於買賣的差價,一旦發現買賣的時機一到,則要“趨時若猛獸鷙鳥之發”,當機立斷。魏文候時,國人注重農耕,而白圭卻樂觀時機的變化。糧食豐收時他買進穀物,賣出絲漆。待蠶絲上市時他就大量收購蠶絲,售出糧食。
他曾說:“我做買賣,就象伊尹和薑太公那樣有計謀,如孫臏和吳起那樣善手判斷,還能象商鞅執法那樣說到做到。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隨機應變,其勇敢不能當機立斷,其仁愛不能恰當的取舍,其倔強不能堅持原則。所以,這種人跟我學經營之道,我也不會教他的。”
這段話,把他掌握賤買貴賣時機的“時斷”與“智斷”闡述得淋漓盡致。白圭的經商原則和經驗,都被後世商人所稱道。
他憑著自己的這套經蕾謀略,精心經蕾,以至家累千金。薄利多銷無敢居貴代表人物:計然先秦大商理論家計然認為“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司馬遷說過:“貪買三元,廉買五元”,就是說貪圖重利的商人隻能獲利30%,而薄利多銷的商人卻可獲利50%。
《鬱離子》中記載:有三個商人在市場上一起經營同一種商品,其中一人降低價格銷售,買者甚眾,一年時間就發了財,另兩人不肯降價銷售,結果獲的利遠不及前者。
漢高祖劉邦的謀士張良,早年從師黃石公時,白天給人賣剪刀,晚上回來讀書,後來他覺得讀書時間不夠用,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價錢不變,中等的在原價的基礎上少一文錢,下等的少兩文錢。結果,隻用了半天的時間,賣出剪刀的數量比平日多了兩倍,賺得錢比往日多了一倍,讀書的時間也比往日多了,所以民間有句諺語:張良賣剪刀,貴賤一樣貨。知地取勝擇地生財代表人物:範蠡地形對作戰很重要。
經商如作戰:商場如戰場。
經商者如指揮千軍萬馬之將帥,智慧的將帥往往會占據有利的地形,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作為春秋戰國時期大謀略家的範蠡,更是深諳此道。他以戰略家的眼光,認為陶地為“天下之中,諸侯四通”,是理想的貨物貿易之地。遂選陶地為營銷點,果然,十九年間他三致千金,成為巨賈,“陶朱公”的美稱也由此而飲譽古今,留名青史。秦國滅了趙國以後,實行了移民政策,當時許多人賄賂官吏,不願搬遷,要求留在原地,唯獨富商卓氏要求遷往較遠的“紋山之下”,他看中那裏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民風淳厚,居民熱衷子買賣,商業易於發展。
幾年後,卓氏成了遠近聞名的巨富。“鳥擇良木而棲,商人擇地而賈”這種“不惟任時,且惟擇地”的觀念已為後世商人所接受。
江蘇揚州,地處南北要衝,交通發達,水運便利,貨往頻繁。其地膏沃,有茶、鹽、絲、帛之利,眾多商人紛至遝來,一時商賈雲集,秦商,晉商在這裏定曙經營。有名的徽商也就是從這裏開始起步,稱雄江湖,發展到與晉商分庭抗禮終執明清中國十大商幫之牛耳,成為“商道一龍頭老大”。
見端知末預則生財代表人物:越王勾踐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為雪亡國之恥,終日臥薪嚐膽,勵精圖治,當得知吳國大旱,遂太肆收購吳國糧食。第二年,吳國糧食奇缺,民不聊生。饑民食不裹腹,怨聲載道,越國趁機起兵滅了吳國。苦心人,天不負。越王終成霸業,躋身“春秋五霸”之列。這裏越王勾踐作的是一樁大買賣,他發的財不是金銀財寶,而是一個國家和稱雄天下的霸業,是商賈之道在政治上運用的成功典範。
《夷堅誌》載:宋朝年間,有一次臨安城失火,“殃及魚池”。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鋪也隨之起火,但是他沒有去救火,而是帶上銀兩,網羅人力出城采購竹木磚瓦,蘆葦椽桷等建築材料。火災過後,百廢待興,市場上建房材料熱銷缺貨,此時,裴氏商人趨機大發其財,賺的錢數十倍子店鋪所值之錢,同時也滿足了市場和市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