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官僚李鴻章曾對下屬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如果連當官都不會這個人就實在太笨了。”對於李鴻章這樣一個深諳官場之道的中國第一大官僚,說出的這句話,雖不是千古不變的真理,但仔細想想,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屢敗屢戰是作為當領導的座右銘,更是在麵對挫折沉浮時的心態。當領導要韜光養晦、以屈求伸,戒卻嗜欲保持心態良好。
一、連敗連戰方能成大器
我們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是的,自古以來,一帆風順者實在渺少,大凡有大成者,都是在經過無數次失敗的考驗後方獲得成功的。
劉邦是經受得起失敗和經得起挫折的人。
劉邦不僅經受得起失敗和挫折,而且有的時候甚至慘敗到身邊隻剩下了一個人,但他照樣鬥誌昂揚,不久又卷土重來,繼續與項羽爭天下,搞得項羽一點兒脾氣也沒有。
劉邦與項羽爭天下,有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凡他親自與項羽交鋒,幾乎每戰必敗,所不同的是最初他毫不經打、一戰即潰,後來逐漸勉強支撐住了。但是在最後一仗,劉邦把漢軍主力聚合起來,交由韓信指揮,竟一戰擊敗了項羽,取得了全勝。
劉邦與項羽大規模的交戰一共是六次,劉邦失敗了前五次,贏得了最後一次,結果天下就改姓為“劉”。下麵我們來看一看劉邦與項羽的交戰史。
劉邦與項羽的第一次大交鋒,是在鴻門宴之前的那次奪關戰。
當時,率先進入關中的劉邦采納了不知何人的建議,派軍隊把守住函穀關,不讓諸侯的軍隊進關中,異想天開地打算獨自在關中稱王,惹得項羽大怒。項羽命令英布搶關,僅一仗,劉邦的軍隊就棄關而逃。正是這一仗,讓劉邦看到了自己的軍隊與項羽的軍隊的差距,最後隻好親自上門謝罪,演出了一場千古驚險劇,在經曆了一番卑躬屈膝的自白後,方才避免了厄運上身。
劉邦與項羽的第二次大交鋒是彭城大戰。
劉邦東歸,消滅三秦之王(章邯、司馬欣、董翳),之後巧施調虎離山之計,騙過項羽,讓他首先將注意力放在齊地,然後乘項羽率軍赴齊地作戰之機,彙集起各諸侯之軍五六十萬人,攻下了項羽的都城彭城。項羽聞報大驚,立即點起三萬精騎急速南下,在彭城附近與漢軍會戰兩次,大敗漢軍。此戰漢軍的戰場損失就高達二三十萬人,另外許多已經投靠劉邦的諸侯又都背漢附楚,連劉邦本人都差點兒被楚軍捉去。
劉邦與項羽的第三次大交鋒是滎陽之戰。
楚漢戰爭期間,項羽曾一度將劉邦緊緊地包圍在滎陽城裏,一連數月,日夜攻打,情況十分危急。最後,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將軍紀信主動要求假冒劉邦向楚軍請降,讓劉邦乘機逃走。紀信選擇在晚上出降,他率領二千甲士和一大群婦女從東門出降,故意走得很慢,楚軍都到東門圍觀,準備慶賀勝利,疏於守備,劉邦帶領數十騎趕緊從西門走脫。最後,忠心耿耿的紀信被項羽活活燒死。
這次戰爭沒有太多的曆史記載下來,反正劉邦又戰敗了,最後隻與滕公兩人逃脫出來。
劉邦與項羽的第四次大交鋒是在成大戰。
在此次戰役中,項羽又把劉邦的軍隊團團圍困在成。最後,劉邦終於尋得機會,倉皇從城北門逃脫,後又北渡黃河,才最終擺脫了楚軍的圍追堵截。這次戰役又是以劉邦的失敗告終。
劉邦與項羽的第五次大交鋒就是固陵之戰。
此時,楚軍大勢已去,項羽無心戀戰,與劉邦簽定了一個對誰都沒有約束力的所謂“和約”之後,就急匆匆地率軍東歸。劉邦聽從張良、陳平的勸告在後麵緊追不舍,同時派人通知韓信、彭越到固陵共同圍殲楚軍。但韓、彭二人沒有來,劉邦被楚軍殺了個回馬槍,又一次大敗。不過,這次漢軍沒有像以前那樣被擊潰,而是退守到壁壘之中,掘深溝自守,所以沒有讓楚軍占到大便宜。而此時,楚軍也到了強弩之末,無力再繼續進攻漢軍。
劉邦與項羽的第六次大交鋒就是垓下之戰。
這次大戰緊接著固陵之戰。得到劉邦封王許諾的韓信、彭越等人終於發兵趕到,在垓下與劉邦親自指揮的軍隊會合。戰役是韓信指揮的,漢軍先敗後勝,將楚軍層層包圍起來。韓信讓漢軍大唱楚歌,瓦解楚軍的人心。這一著果然奏效,心慌意亂的項羽以為楚地已經被劉邦攻取,無心戀戰,與虞姬死別後,乘夜率八百精騎突出重圍。最後,在漢軍的緊追下,他再也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於烏江邊,死時年僅三十一歲。
項羽是真正頂天立地的英雄,隻是缺少些計謀。
至此,楚漢戰爭以劉邦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項羽在臨死之前感慨說:“我起兵以來,至今已經八年了,身經七十多戰,戰無不勝,從來沒有失敗過,今天的失敗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會用兵。”項羽關於自己百戰百勝的話是真實的,他僅失敗了這一次,但就將江山拱手讓出去了。
當然,我們這樣的統計,僅僅是數字上的加減。從戰局的發展總形勢看,當劉邦把韓信派到今河北、山西、山東等地攻城略地,聯絡彭越在楚軍後方騷擾,引誘英布投降以後,他在戰略上就已經占據了主動地位,雖然後來他接連失敗,但不會傷害到全局。
因為劉邦有一個鞏固的後方,軍隊打散了、糧食沒有了,又很快地補充起來。而項羽東奔西跑,疲於奔命,雖能取得戰役上的勝利,但無法扭轉戰略上的不利地位,所以最終失敗。
在楚漢戰爭中,數次麵臨險境、絕境的劉邦,在逃脫以後從沒有顯現出一絲一毫的氣餒,始終以高昂的鬥誌與項羽作戰,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由此可見,失敗後,隻要你堅強地站起來,沿著既定的目標走下去,你一定會獲得成功的。
不要揭開你的麵紗
你觀賞過魔術嗎?這些魔術師能變掉一頭龐然大象;將一個人裝入層層鎖鏈的鐵箱,然後沉入水底,再將鐵箱拉起來,箱裏的人早就在別的地方出現;隻用簡單的幾張撲克牌和幾枚硬幣,就會變得你眼花繚亂。魔術規模的大小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騙倒我們。大多數的魔術看起來都有種吸引人的魅力,因為我們無法了解他們是怎麼變出來的。這使他們充滿了神秘感。魔術師絕不會告訴你變魔術的技巧,因為這樣會有損他們神秘的形象。
的確,我們知道自己受騙了。但這並沒有關係。魔術師知道如何做我們不會做的事——而且是帶著神秘和魅力的氣氛做。
每當有某個人知道如何做我們不懂的事情時,我們就會極欲跟隨他。他所具備的特殊氣質就會吸引我們的忠心和熱忱。
假若一個人能讓我們感覺他能做常人所做不到的事,即使他死了很久,對我們依然有相當的魅力。
不知你聽沒聽說過克勞塞維茨這個人,在拿破侖時代,他曾任過將領。他的《戰爭論》是在他死後發表的,而今天全世界的軍事家和政治家都要研讀這本書。不過,在一百多年前,那些研究戰術戰略的人並不看得起他。到了20世紀,戰略家李德·哈特還說:“克勞塞維茨所引起的誤會比大多數的人都要多些。”
克勞塞維茨是德國人,但甚至德國人也不把他當回事。在一百多年前,軍事人員喜歡的是哪位戰略家呢?他們研讀的是另一位拿破侖麾下的將軍的作品,他的名字是約米尼。
喬治·麥克蘭少將在1869年曾如此寫過:“約米尼是曆史上最具才華的軍事著作家,也是第一個集合那些偉大將領的實戰經驗,將之歸納成戰爭原理,而用明晰言語表達出來的人。”雖然克勞塞維茨的書到處都看得到,但美國南北戰爭中的那些卓越的將領,所研讀的都是約米尼的著作。
為什麼後來事情會有轉變呢?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德國人大敗法國人。克勞塞維茨是德國人,每個人都認為德國人大敗法國人,是因為他們參透了克勞塞維茨的某些秘密。後來德國人一直在戰場上逞威,克勞塞維茨的著作也隨之在全世界流行不衰。好笑的是:德國人之所以打勝仗,根據的全是約米尼的戰爭觀念。
在1980年也有同樣的情形出現。由於日本企業在全世界大賺其錢,有人說日本的經理人員都研讀了宮本武藏兵法。宮本武藏是日本17世紀的一位武士,據說他在三十歲以前在決鬥中就殺過六十個人。他寫了一本武功秘籍,上麵都是一些決鬥的秘訣。這本奇書後來被找到,而且翻譯成各種文字,並且配上插圖。一年不到的時間,這本書就成了企管類最暢銷的書,第一批就賣出十萬本,如今在書店裏偶爾還看得到。
倘若一個人在死了二百年以後,還能以神秘的姿態出現,活著的時候當然更可以。
建立神秘形象最基本之道,乃是絕不解釋你所做的某件事。讓人們對你以這樣少的時間能完成許多的事驚服不已。他們會感到詫異嗎?讓他們去吧。絕不要向他們解釋你已開了一個星期的夜車,你要做的隻是微笑不語。假若有人驚奇為什麼你突然瘦了二十磅,別告訴他們你是在做運動或節食,所要做的仍然是微笑不語。你能在三日以內擬出一項重要的行銷策略計劃?其實你隻是將五年前早就擬好的那份拿出來,按照目前的市場狀況改寫一下。但別人問起來時,你絕不要作解釋——仍然是微笑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