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糊塗應對沉與浮(2 / 3)

不過,我希望你不要將這種手段運用在其他事情上。你必須讓你的屬下對狀況完全了解,並不斷提供他們新的資訊。要屬下做什麼,你必須解釋清楚。但有關你自己,你要像魔述師一樣,絕不要解釋你所作的事,你隻要多用微笑,就能建立起神秘形象。

二、韜光養晦以屈求伸

在我國曆史上有不少成功地運用韜晦待機之計克敵製勝的例子,稱之為韜晦之計、韜光養晦、韜光晦跡等。這種思想有兩個基本點:一是韜晦,即收斂鋒芒,隱蔽自己;二是待機,等待時機,以圖東山再起。運用這種思想多在敵強我弱、於我不利的情況下,韜晦是手段,待機是策略,戰勝對方才是目標。在待機中,一定要觀察敵我雙方的變化,一旦到來,就毫不猶豫地出擊,克敵製勝。

“韜晦”,就是隱藏自己的才能,瞞人耳目。“韜”本意是弓袋子,有“進去”的意思。“晦”是“黑暗”、“隱晦”之意,比如月末,又說成是“晦月”,因為按陰曆,月末是月亮的黑暗之日。由於隱藏自己的本來麵目,也就保住了自己。這樣一來,在恰當的場合,當對方無戒備心時,就可實現其預定企圖。這和“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的意思接近。在人生之路,在商場如戰場的當今社會,要想絕處逢生,巧用韜晦之計,可謂明智之舉。

曆史是現實的一麵鏡子,溫故而知新。

戰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軍事家孫臏,相傳他是孫武的後人。他少年時聰明過人,心智靈犀,後拜名師學習文韜武略,頗受老師的喜愛。他有一名同學名叫龐涓,此人心計詭譎,陰險狡詐。他自知才能不如孫臏,便想法迫害孫臏,但他表麵卻裝著與孫臏交好。孫臏為人心地淳厚、善良純潔,沒有覺察出危險,把龐涓當成自己最好的朋友,經常與之討論韜略、議論時局、指點江山,龐涓越發嫉忌孫臏的才能。

後來,龐涓出師了,至魏國被召為附馬,深得魏王的重任。他深知孫臏的存在早晚會對自己構成威脅,他寫信邀請孫臏到魏國共事。當孫臏來到魏國,龐涓就利用手中權力,在魏王麵前誣陷孫臏。魏王信以為真,下令要處斬孫臏。龐涓又在魏王麵前替孫臏求情,建議將處斬改為“臏刑”,即砍去雙腿的膝蓋骨。表麵上是救了孫臏,實質卻是“一箭雙雕”,既迫害了孫臏,又可把其留在身邊,控製他的人身自由、為己所用。他把已成殘廢的孫臏接到自己府中,假裝殷勤照顧,並要孫臏將平生所學寫成兵書。

孫臏在慘痛的血的教訓麵前,終於認清了龐涓的真麵目。他深知兵書著成之時,就是自己身首異處之日。但他心計周密,明知自己現在掌握在龐涓手中,稍有反抗,就會遭受更深的迫害,他決定深藏仇恨,等待時機。為了不為龐涓著書,他佯裝瘋顛,整日在街上爬來爬去,夜晚則睡在茅廁、牛欄、豬圈等處。雖然龐涓沒有看出孫臏是裝瘋,但他仍派人暗中監視孫臏,一旦發現破綻,就派人暗殺孫臏。孫臏隻得整日整夜露宿街頭,忍受種種苦難。

齊國大將田忌出使到魏國,見到了孫臏,非常同情他的遭遇,就秘密地帶他到了齊國做了他的謀士。後來孫臏在馬陵之戰中打敗了魏軍,殺死了龐涓,報仇雪恨。

在這則故事中,孫臏巧妙地運用了韜晦待機的策略,既保護了自己,又消滅了仇人。

《史記·滑稽列傳》雲:“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凡事沒有取勝的絕對把握,就不必四處張揚,與其使人早有預聞而有所準備,不如突然出擊,致敵人於死地。古人雲:“識時務者為俊傑。”所謂時務,也指時機,是客觀形勢和時代潮流。凡人要想成就事業,建立功勳,必須認清時務、相機而動,如果一味死拚,不講策略,英雄是英雄,卻無人喝彩,終究一事無成,後悔晚矣。

秦朝末年,相傳張良行刺秦王失敗後,曾逃避秦軍追捕,隱匿於下邳。一天,張良到外麵散步,當他走到水橋上時,迎麵走來一名老者,隻見他鶴發童顏、仙風道骨。正在他觀察老者時,老者有意將鞋子掉下橋去,接著,老者對張良說:“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揀上來。”語氣極為傲慢。

張良正值年輕氣盛、血氣方剛,不禁想:“這老匹夫看似和藹,卻如此不講理。若不是看你年高體弱,本想一拳將你打下橋去。”轉而一想:“看他年老體衰,行動不便,還是給他揀了來吧。”張良按捺住火氣,下得橋下把鞋子揀來。

老者又說:“小子,給我穿上。”

“唉,也罷,做好事做到底,給他穿上。”張良單跪著地,給老者小心翼翼地把鞋穿上。誰知老者一聲謝也未說,仰天大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老人複返道“孺子可教也”,與張良約定五天後清晨重見。

張良感到很驚異,五天後,第一遍雞叫時,他便起身來到橋邊。不料老者已先到,他斥責張良:“你與老人約會,還來晚了,五天後再來吧。”如此這般竟連續三次,張良一無所獲。

這天,又到了與老人約定的時間,張良一夜未睡,半夜裏就來到橋邊。他站了一會兒,見老人跚跚而來,張良的堅忍與真誠受到老人的讚揚。老人拿出了一本書,對張良說:“讀此書可成大事;用此書可興邦定國,成就大業。”說完,飄然而去。

張良驚奇異常,天亮後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誦讀,刻苦鑽研,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後來,輔佐劉邦奪秦天下,爭楚霸位,遂成一代名士。

《三十六計·假癡不癲》中曰:“假作不知而實知;假作不為而不可為,或將有所為。”意思是假裝不知而實際非常清楚;假裝不願做,實際卻是不能做,或是等待時機到了再去做。

唐代詩人杜牧有一首《烏江亭》:“勝負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這首詩中,杜牧感慨項羽逞一時之英雄,惜一時之名,不能忍辱負重,包羞忍辱,而自刎烏江,失去了東山再起、卷土重來的機會。

“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在早年還是一名布衣百姓,衣食常常沒有著落,貧困潦倒,常為人譏笑。

一天,當他在街上走時,迎麵過來幾個少年無賴。韓信見了,急忙撤身而走,不願與之正麵衝突。

這時,幾個無賴也發現了韓信,見他要走,其中一個一把抓住韓信的衣領:“你這個膽小鬼,見了我想跑,想往哪兒跑?”

他一眼又看見韓信腰下的佩劍:“哦,你小子還佩劍,你配佩劍嗎?”說著動手要解韓信的劍。韓信往後一跳,掙脫了無賴的糾纏,想照舊走自己的路。

不料,被無賴一把抓住,“我說,你雖說人高馬大,卻是一個草包。咦,生氣了嗎?你的嘴角抖什麼?如果你是條漢子,就拔劍來刺我,咱們比劃比劃。如果你沒有勇氣,貪生怕死,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

韓信聽了,血一下湧上了頭,他盯著那張無賴之極的臉想了很久,很想拔劍出來,與他決鬥,憑自己的武功,是不怕他們的,但韓信的心裏又在琢磨:“這幾個家夥雖不懷好意,與之決鬥卻無太大意義。唉,也罷,我就是從他胯下爬過去,他就能比我高明了嗎?”

想到此,韓信慢慢俯下身,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這時,街上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韓信不逞一時之勇,而是忍辱負重,不把自己的生命浪費於不足輕重的決鬥上,雖然蒙受了巨大的恥辱,仍能自強自新,終於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大顯身手。他先是投靠項羽,後來又投劉邦,被劉邦拜為大將,強兵百萬,指揮若定,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為劉漢政權四百餘年的基業立了汗馬功勞,終於成就大業,名垂千古。而那位無賴卻連姓名都未留下,相比之下,孰勝孰敗,孰優孰劣,自見分曉。

包羞忍辱是一種特殊情形下的應變術,在這種情況,可能要遭到巨大的人格、精神的汙辱,但如果是已經有救濟天下的雄心壯誌,便不能斤斤計較、目光短淺,而應該著眼未來,不做無謂的犧牲。不逞一時之勇而毀掉自己的美好未來,小不忍則亂大謀。珍惜生命,珍視自己才是上策。

三、把握時機巧進退

春秋時的範蠡是一位才華出眾的人,他輔佐越王勾踐二十年,使越國強大,最後滅掉了吳國。越王勾踐因為他功勳卓著,要拜他為上將軍。範蠡知道越王心胸狹窄,可以共度患難但不能同享富貴,便堅持不受,並悄然離開越國,更名經商,富甲一方。

範蠡離開越國時,曾遺書一封給共過事的大夫文種,勸他盡早離開越王,信中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子何不去!”但文種並沒有聽從勸告離開越國,而隻是稱病不朝,以為我不管事便可無事。果然,沒過多久,越王便聽信讒言,找借口逼文種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