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糊塗領導成功術(3 / 3)

這是源於一種極端的“予智自雄”的自信:如果能從精神上征服這些異議分子,甚至不屑於從肉體上將其消滅。

雍正自信其精湛的學術修養、擅長觀測人性幽微之處的奇稟智慧;自信治理國家的天才,以及承繼皇位的“合於天心”,隻有這樣,他才敢掀起這場曠古未有的違反常規的辯論,並親自擔當編寫人與發行人的角色。

四、君子要屈而有度

一個領導人物的謀略與智慧,應出色地表現為屈而有度,不卑不亢。也就是說:清廉純潔而有容忍的雅量,心地仁慈而又能當機立斷,精明而又不失於苛求,性情剛直而又不矯枉過正。

人事之中,行動取舍都不可失度,失度則會亂套,就要壞事,就會受到挫折。飲食無度,就會傷身;荒淫無度,就會誤國;貪婪無度,就會招來殺身之禍;玩笑無度,就會傷感情,有時甚至在無意中與人結怨;屈而無度,就會毀敗事業,達不到要求。“忍得一時之忿,終身無煩惱”隻能從個人的道德修養而言,對於從事大事業、大計劃、大謀略的領導者來說,則是一不足取的短處。

一天,孫中山在胡漢民的辦公室發現了一大堆由他簽發,可是被胡漢民束之高閣的手令。他勃然大怒,忍不住拍桌子高聲大叫:“展堂!展堂!”

胡漢民匆匆進來,望著孫中山,像是不懂他為什麼大發脾氣似的。

孫中山臉色蒼白,喊道:“我不相信這是真的,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的!”

“先生究竟說什麼事情?”

孫中山一下子把胡漢民的公事箱翻了個底朝天,從裏麵倒出一堆塵封的文件。他的雙眉緊鎖,氣勢洶洶,預示著一場風暴的來臨。“你還問我什麼事?你看你自己做了什麼事!”孫中山大聲斥罵。

胡漢民凝然不動,微側著臉,注意地聽著孫中山的訓斥,最後他問:“先生還有其他的話要說嗎?”

孫中山板著臉:“沒有了!”

胡漢民“呼”的一聲竄到桌旁,抓起那些文件,一份一份遞到孫中山的鼻子下麵,並口若懸河地進行自辯:“這份手令事關升黜任免,處置不當,於理不應頒發;那份手令是關於調兵遣將的,不合機宜,發下去勢將貽誤戎機;而這幾份又是關於撥款過多或過少,自待另行斟酌。”“即使在專製時代,”胡漢民語氣尖刻地說,“也有大臣封駁詔書,請皇帝收回成命的故事。例如唐太宗將以給事中郭承嘏為華州防禦使,給事中盧載認為郭承嘏公正守道,屢次封駁,認為他不宜置之外郡,因而他也封還這道詔書,太宗欣然接受,立刻恢複郭承嘏的原職。先生可曾讀過這段曆史嗎?”

“讀過。”

“當年先生親擬中華革命黨的黨員誓詞,其中有‘慎施命令’一條,先生還記得嗎?”

“記得。”

胡漢民急急地說著,好像生怕失去了他所占據的上風,“調和鼎鼐,燮理陰陽,原是宰相分內的事。我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其實。請問先生,今日之事是不是我在行使我應有的職權,盡我應盡的責任?”

孫中山緊盯著對方,一聲不吭。

“先生,我在請教你呢。”胡漢民咄咄逼人。

“說來說去,還是你對。我說不過你。”

這段史實一直被後人譽為表現了政治家的泱泱風度,其實它所顯現出來的危機,令人不寒而栗。即使唐太宗的詔書,也隻是被大臣封還,而不是石沉大海,更不是一大堆人事、財政、軍事的詔書沒有執行,而皇上竟然蒙在鼓裏,毫不知情。胡漢民以宰相自居,孫中山也就默認了,這是君子屈而有度的最典型的例子。

“小不忍則亂大謀”,小事情麵前不能忍讓,便會敗壞大事業。《論語·顏淵篇》中有這麼一句話:“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俗語中說:“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這種匹夫之勇,壞就壞在無“忍”字功夫。《水滸傳》中的李逵,闖禍極多,就是因其性情暴躁、頭腦簡單,不能忍小辱。例如他在潯陽江被浪裏白條張順灌了一肚子水,就是由於一味逞凶無忍勁。是大丈夫、大英雄就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孫中山先生一生閱讀過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書籍,大概是將前人的“忍”字功夫,領略盡了其中的精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