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不忍則亂大謀
地位過高,權力過大,必定遭到外來力量的製約,“高樹易悲風”說的也是此理。如何才能更好地保全和發展自己,小不忍則亂大謀是做領導應遵循的原則。
唐朝名臣郭子儀對此有獨到之法,簡簡單單兩個字“忍”和“慎”,就做了四朝紅人。
魚朝恩是皇帝身邊的宦官,此人雖無才情,但會溜須拍馬,所以為皇帝寵幸。他對郭子儀的才幹、權勢十分妒忌,曾多次在皇帝麵前打小報告,誹謗攻擊郭子儀,都沒有成功,憤怒之下,竟暗中指使人盜郭家的祖墳。
郭子儀知道這是魚朝恩的卑劣伎倆,當時他身任天下兵馬大元帥,手握重兵,一舉手、一投足,都關係著大唐帝國的興亡,連皇帝都敬著他三分,要除掉一名魚朝恩,真可謂不費吹灰之力。當他從前線返回朝廷時,滿朝公卿都以為他必將有所行動,豈料郭子儀卻對皇帝說:“我多年帶兵,並不能完全禁止部下的殘暴行為,士兵毀壞別人墓墳的事也很是不少,我家祖墳被掘,這是臣不忠不孝、獲罪於上天的結果,並不是他人故意破壞。”
祖墳被挖,曆來被視為奇恥大辱,而郭子儀卻能隱忍下來,足見他的氣度之大。也正因為他能曲能伸,能忍能讓,他才能在那個奸佞橫行、國君昏弱的時代,逢凶化吉,度過一次又一次政治險灘,享盡富貴,以八十五歲的高齡,安然辭世。
其實,以忍化凶之道,不僅良臣君子懂得,奸臣梟雄也不糊塗。
忍是大福,小忍有小福,大忍有大福,小不忍則亂大謀。
二、是英雄就不應該氣短
感情用事,這是人之大戒,可是,緊急關頭,又有幾人能理智地對等突發事件呢?
據報載,青海省的吳玉霞一時氣憤,把自己親生的獨生兒子打死,而後悔莫及。她說:“我一心想把孩子培養成才,由於采取了野蠻的教育方法,造成了一場悲劇,在世人麵前,我感到萬分羞愧、悔恨。”又說:“願天下父母以我為戒,莫讓分數迷住眼,莫用棍棒治孩子,成為殘害兒童身心的罪人。”
吳玉霞打孩子的時候,失去理智,憑感情衝動,事後冷靜下來,她說的話都是很理智的。對於吳玉霞本人來說,後悔已晚;但對於別人來說,這是深刻的教訓,應該引以為戒。
杭州的駱和英把自己和八歲的獨生兒子套在一條繩索上自殺。這也是一時激憤、失去理智而幹出的蠢事。她如果冷靜下來,恢複理智,也會悔恨交加的。
在農村,有的婦女為了兩元錢,上吊自殺;有的為了一句刺心的話無法忍受而自殺;有的因為賭博輸錢而尋短見,甚至為了一盒火柴而輕生。如此這般,都是因為一時想不開,失去理智。如果冷靜下來,想一想上有高堂雙親,下有相親相愛的丈夫,還有可愛的子女,如果想到自己輕生會對這些親人造成多大的心理打擊,造成多大的生活困難,如果能夠這麼理智地考慮一下,那就可能不會自殺。過了一陣子,許多問題就會逐漸想開了,也許還會過很舒坦、很幸福的日子。
女人無力尋短見,男兒有氣敢拚命。人都有忍耐性,而忍耐又都有限度。所以,在忍無可忍的時候,女人尋短見,男人就要拚命。所謂“拚一個夠本,拚兩個賺一個”。為國、為民,拚命也值得,但許多青年人不是為天下國家大事,而是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拚命,得不償失。在一個農貿市場上,甲向乙買了一隻羊,經討價還價以後,價錢說妥,然後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賣羊者把牽羊的繩子解下來,自己收起來,然後給對方羊。買羊者無法牽羊,向賣者要繩。賣羊者要買繩錢。買者說剛才是羊帶繩說的價錢,沒說除繩的價錢。賣者說剛才沒說帶繩賣。買賣雙方都有自己的理。相持不下,買者說不買了,要退錢;賣者不肯退。這麼一來,先說理,接著罵街,最後竟打起來了,兩敗俱傷,各自回家治療,都花了幾十元,而所爭的繩子隻值一角錢。
還有一個青年工人丟了幾十元錢,懷疑同宿舍的另一個工人偷了。既不向那人詢問,也沒跟其他人談起,隻是一個勁地懷疑。懷疑終歸是懷疑,沒有確鑿證據就無法確認是誰偷了。但是,這個工人性格內向,有話不說,硬憋在心裏。本來,沒有根據的懷疑會隨著時間而淡化,而這個工人卻相反,從懷疑走向懷恨,從懷恨走向解恨。最後,他磨好一把菜刀,當那工人上夜班白天在宿舍睡覺時,把他懷疑的那個工人殺害。人家問他為什麼殺人,理由就是毫無根據的懷疑。釀成這種悲劇也是缺乏理智。如果他說出懷疑,跟人家吵一架,或者跟朋友一起分析一下自己的懷疑是否能夠成立,也許這場悲劇就可以避免了。有朋友,經常跟朋友談心,可以保持理智。朋友的這種作用,許多人不了解。一個人的想法很容易鑽牛角尖,走進死胡同出不來。有朋友的忠言勸告,往往可以想開,解決思想疙瘩。當然,像《渴望》中的王亞茹那樣,堅持認為女兒被羅剛拋棄,又聽不進朋友的勸告,自己折磨自己好多年。王亞茹這種情況未必有,而沒有知心朋友,或者聽不進朋友的勸告,最後吃虧的人卻是多的是。
反過來,朋友遇到突發事件,應該先讓他冷靜下來,幫他進行理智的分析,妥當處理。千萬不可光講義氣,火上澆油,把朋友推上絕路,那是幫倒忙,甚至把自己也賠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