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成大氣必須堅忍(3 / 3)

越王君臣在馬圈裏結屋居住,他和妻子、範蠡在宮中小心翼翼,既不敢發怒,也不敢多說話,隻是用眼睛交流彼此之間的心意。夫差派人偵察他們的行動,隻見他們穿的是破衣爛裙,吃的是粗糠野菜,勾踐喂馬,範蠡打草,王妃做飯洗衣,個個安分守己,一副心甘情願,長相廝守,甘願終生養馬的樣子。吳王夫差得到報告後,認為他們意誌消磨殆盡,再無王者尊嚴可言,於是對他們放鬆了警戒。

夫差每次乘車出行,勾踐都親自給他備好馬車,每到一地都當站馬樁。吳國的老百姓都認為此人太沒有誌氣,於是朝著他吐唾沫,弄的勾踐滿身都是唾液,而勾踐毫不理會,隻是靜靜地站著,好像惟恐自己一動,驚了王駕的馬,自己吃罪不起的樣子。連吳王看在眼裏,心中都覺得十分不應該,於是命令人們禁止侮辱勾踐。

最令吳王夫差心生憐憫的是:有一次,吳王生病,勾踐叩見吳王,顯出對吳王十分關心的樣子,跪拜詢問病情。恰在此時,吳王要到廁所去,勾踐便請求飲溲嚐便,判斷一下病情。等嚐過之後,高興地對吳王說:“大王的病很快就會好了。”

一個人忍辱負重、甘受淩辱的事例,在曆史上,在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但忍辱到勾踐這種程度:去主動嚐人的糞便,想必古今中外,隻有他勾踐一人吧?

常人做不到的事,一個國王卻不得不去做,為何?複國雪恥也!這樣的屈辱,隻有政治家才會承受。

就這樣,冬去夏來,越王勾踐整整服了三年苦役。與此同時,範蠡用重金收買了伯丕,並向吳王獻上美女西施,吳王夫差終於赦免了勾踐,放他回國。越王回國之後,一麵仍給吳國納貢,一麵臥薪嚐膽。他鼓勵生產,養護軍備,自己親自下地種田。越國的人口於是猛增,生產迅速發展,軍事力量逐漸強大起來了,在二十二年之後滅了吳國。吳王羞愧難言,自殺而亡,越王終於報了血仇。

不難想像,越王受的恥辱是非常人所能忍受的,但是,“小不忍則亂大謀”的複國誌向一直激勵著他,使他忍受了各種屈辱,這就是大丈夫的能屈;回國之後,勵精圖治,臥薪嚐膽,鼓勵生產,養護軍備,使國力大增,終於擊敗吳國,報仇複國,這就是政治家的能伸。能屈能伸,方為大丈夫也!

五、不可無傲骨

一個人的氣節和正義可以傲視一切。一個人不管如何清高或有學問,如果沒有高深的品德來配合,那麼這種學問和清高也就喪失了意義。所以做人不得有傲氣,卻不可無傲骨。

楚懷王時,屈原在朝擔任左司徒的官職。他學識淵博,記憶力強,對治理國家的道理非常清楚,並且擅長辭令。楚懷王很器重他。他在朝中和楚王一道商議國家大事,發布政令,對外接待各國使節,和各國的君王相酬酢。當時,上官大夫和屈原爵位相同,一心想爭取楚王的寵信,非常嫉妒屈原的才華。

有一回,楚王指派屈原製定國家的法令。屈原剛剛起草,還沒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見了,便想奪取這份草稿,屈原不給他。上官大夫因此懷恨在心,在懷王麵前毀謗屈原說:“大王指派屈原製定法令,沒有一個人不知道,每當一道法令製定完成,頒布出來,屈原就自誇其功,認為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人能作得出來。”楚王聽了大怒,因此疏遠屈原。

屈原對於楚懷王被小人迷惑,耳朵不能辨別是非,眼睛不能分清黑白,感到痛心,所以憂愁苦悶,沉鬱深思,寫成《離騷》。屈原在《離騷》裏,敘述遠古帝嚳的事跡,稱揚近世齊桓的偉業,同時論及中古湯武的功績,用來諷刺當時的政局。他的文辭簡約,托意深微;他的心誌高潔,所以喜歡用香草作比喻。他品德高尚、行為廉正,所以一直到死,為小人所不容,如《離騷》中的“製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都是美好品德的象征。他不肯同流合汙,毫不受社會惡習的感染,雖處汙泥,卻如蓮花一般,仍保持自身品德的高潔。

後來,懷王客死於秦,他的長子頃襄王即位,用其弟子蘭作令尹。由於是子蘭勸懷王入秦,使楚懷王終於不歸,楚國人因此對子蘭很怪罪。屈原對子蘭貽誤國事感到痛心。他雖然被放逐,乃眷戀楚國,希望能回到朝中來;他忠君愛國,希望能挽救楚國的頹勢。但這一願望終於未能實現。

令尹子蘭聽說屈原嫉恨他,大怒,叫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麵前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一氣之下,便把屈原長期放逐到江南。屈原被放逐,來到江邊,且行且歌,臉色憔悴。見到一個漁夫,漁夫問他:“你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來到這裏呢?”屈原說:“世上的人大多是汙濁的,隻有我保持幹淨;眾人都昏醉了,隻有我依然清醒。所以我被放逐了。”漁夫說:“聖人能與世相推移,眾人都醉了,你何不也喝點薄酒,何苦守身如玉,與世相忤,而招致被放逐的命運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把帽子上的灰塵彈去;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拂去衣服上的塵土;人怎麼能以清潔的身體去接受外界汙濁的事物呢?我寧願葬身魚腹,也不能讓自己高潔的品格受到玷汙!”於是他寫下了《懷沙賦》。

就這樣,屈原帶著對楚國的深沉眷戀,帶著他那堅貞、正直、高潔的品質,抱著石頭,投汨羅江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