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駕禦部屬恩威並用
為人、處世、做領導均藝術也,智慧也。掌握了黑臉白臉術當能屈能伸,能柔能剛,亦寬亦嚴,亦恩亦威。因此,對待下屬既要有軟的一手,也要有硬的一手。隻有恩威並用,才能真正樹立大正的官威。
許多強悍之人,盡管武藝超群,生性勇猛,但生來粗魯、莽撞,因此,要想駕禦悍將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悍將的優點是勇敢、不惜力,衝鋒陷陣的時候,還真少不了他。所以,悍將就像烈馬,要想使用他,先要收服他。
什麼人能收服悍將呢?有兩種人:一種是比悍將更強悍的人;另一種是有威嚴,能震懾住悍將的人。
清朝名臣曾國藩的手下有一員悍將,叫陳國瑞,此人原是蒙古王爺僧格林沁的手下大將。他從未讀過書,更不知道什麼德不德的,隻要開口說的就是髒話,隻要想幹的事,任天塌下來也要辦成。
當年他十五歲時,在家鄉湖北應城投了太平軍,後來又投降清軍,幾經輾轉被收在僧格林沁部下。據說他異常驍勇,打仗時,炮彈擊碎了他手中的酒杯,他不但不避,反而抓起椅子,端坐在營房外,高叫“向我開炮”,使手下都很敬畏他。
要說他是粗魯莽撞之人,僧格林泌比他有過之無不及。傳說僧王是個暴虐、狂躁、喜怒無常之人,聽手下彙報戰況也要到處走動,讚賞時不是割一大塊肉塞進對方嘴裏,就是端一大碗酒強迫別人喝下去。發怒時則用鞭子抽打或衝過去擰臉扯辮子,搞得很多人都難以接受。隻有陳國瑞不怕這僧王。他是打心眼兒裏佩服僧格沁林。
僧王死後,曾國藩接替剿撚事宜,與陳國瑞軍打上了交道。當處理陳國瑞與劉銘任所統率的兩軍械鬥事宜時,曾國藩感到隻有讓他真心地服自己,才有可能在今後真正地使用他。於是,曾國藩拿定注意,先以凜然不可侵犯的正氣打擊陳國瑞的囂張氣焰,繼而曆數他的劣跡暴行,使他知道自己的過錯和別人的評價。當陳國瑞灰心喪氣,準備打退堂鼓時,曾國藩話鋒一轉,又表揚了他的勇敢、不好色、不貪財等優點,告訴他是個大有前途的將才,切不可以莽撞自毀前程。使陳國瑞又振奮起來。緊接著,曾國藩坐到他麵前,像與兒子談話那樣諄諄教導他,給他訂下了不擾民、不私鬥、不梗令三條規矩,一番話說得陳國瑞口服心服,無言可辯,隻得惟惟退出。
但是,陳國瑞的莽性難改,所以一回營就照樣不理睬曾國藩所下命令。看到軟的作用不大,曾國藩馬上請到聖旨,撤去陳國瑞幫辦軍務之職,剝去黃馬褂,責令戴罪立功,以觀後效,並且告訴他再不聽令就要撤職查辦,發往軍台效力了。陳國瑞一想到那無酒無肉、無權無勢的生活,立即表示聽曾大人的話,率領部隊開往指定地點。
所以,曾國藩以軟硬兼施的辦法,剃了陳國瑞這個刺頭。
二、寬嚴並施相得益彰
作為一名領導,要實現自己的意圖,必須與下屬取得溝通,而富人情味就是溝通的一道橋梁。它可以有助於上下雙方找到共同點,並在心理上強化這種共同認識,從而消除隔膜增加了解,縮小距離。
有許多身居高位的人物,會記得隻見過一兩次麵的下屬的名字,在電梯上或門口遇見時,點頭微笑之餘,叫出下屬的名字,會令下屬受寵若驚。
上司要贏得下屬的心悅誠服,一定要寬嚴並施。所謂寬,則不外乎親切的話語及優厚的待遇,尤其是話語。要記住下屬的姓名,每天早上打招呼時,如果親切地呼喚出下屬的名字再加上一個微笑,這名下屬當天的工作效率一定會大大提高,他會感到,上司是記得我的,我得好好幹!
對待下屬,還要關心他們的生活,聆聽他們的憂慮,他們的起居飲食都要考慮周全。
所謂嚴,就是必須有命令與批評。一定要令行禁止,不能始終客客氣氣,為維護自己平和謙虛的印象,而不好意思直斥其非。必然拿出做上司的威嚴來,讓下屬知道你的判斷是正確的,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
上司的威嚴還在對下屬布置工作,交代任務上。一方麵要敢於放手讓下屬去做,不要自己包打天下;一方麵在交代任務時,要明確要求,什麼時間完成,達到什麼標準。布置了以後,還必須檢驗下屬完成的情況。
寬嚴並施,才能駕馭好下屬,發揮他們的才能。
對於部下,應用慈母的手緊握鍾馗的利劍。平日裏關懷備至,錯誤時嚴加懲誡,寬嚴並施,如此才能成功統禦。
三、剛柔相濟不可偏廢
古人曰:剛柔之道在於剛可壓柔、柔可克剛。若太柔即靡,太剛則折。所以得天地之道,宜剛柔相濟,不可偏廢。
一個人如果懂得剛柔之道,則處事矣,為官矣就會事半功倍,恰到好處。
1862年鹹豐帝在逃往熱河途中,命令曾國藩速派湘軍大將鮑超帶兵北援。
曾國藩一時舉棋不定,幾天都“通夕不能成寐”,因為北援事關“勤王”,無可推諉,但又想留下鮑超所部對抗太平軍。他召集文武參佐討論對策,要求每人提出一種方案,結果多數人主張派兵入衛,隻有李鴻章力排眾議,說“夷氛已迫,入衛實屬空言,三國連衡,不過金帛議和,斷無他變”,而“楚軍關天下安危,是失,切宜慎重”,主張“按兵請旨,且無稍動”。李鴻章認為英法聯軍業已逼近北京,“入衛實屬空言”,英法聯軍之役必將以“金帛議和”而告終。危及大清社稷的不是英法聯軍,而是造反的太平軍。湘軍“關天下安危”,應把刀鋒對準太平軍。至於北援,應“按兵請旨”,靜待時局之變。曾國藩深受啟發,一麵上疏冠冕堂皇地表示:“鮑超人地生疏,斷不能至,請於胡(林翼)、曾(國藩)二人酌派一人進京護衛根本”;一麵在實際行動上采取拖延觀變戰術。結果不出所料,10月便接到“和議”已成、毋庸北援的廷寄。而同時接到率勇北上諭旨的河南、陝西等省巡撫聞命即行,結果卻空跑一趟,勞民傷財。相比之下,則顯出曾、胡二人的高明。而他們二人之所以高明,則由於接受了當時正在曾國藩幕中充任幕僚的李鴻章的意見。事後,胡林翼選擇李鴻章、陳鼐、李榕三人的獻議附於曾、胡二人的書麵意見之後,編為《北援集議》一書,刊行於世。大概由於內部議論過於直露,不宜公開發表,在刊刻時刪去一些內容。故在李鴻章的條陳中已不見“按兵請旨”的字句。
曾國藩、胡林翼不願派鮑超入援,還有另一層考慮,即鮑超乃一員勇將,朝廷肯定令鮑超歸勝保管帶,而勝保乃極端仇視湘軍,勝保若以“勤王”之名,將鮑超收為麾下,那時北援湘軍就會拱手送人,這對全局又是大有影響的事。但鮑超不明底裏,認為自己失了一次立功社稷的大好機會,故露出不滿之意。還是胡林翼善於做思想工作,寫信勸誡說:
“滌帥與我都深知勝保為人忮忌貪詐,專意磨折好人,收拾良將,弟若北援,無論南氣異宜,長途餉項軍火,無人主持,且必為磨死,而又不能得功得名。惟北援是君父之急難,不敢不遵,萬不可以他詞推諉,其時滌帥籌思無策,隻得應允,自行北援,或兄北援,以兄與滌帥若能北行,則所帶將士,或不致十分饑困,亦不致受人磨折。弟若知滌帥此次之恩,弟且感激流涕之不暇。滌帥待弟之恩,是天地父母之恩……弟於世事太愚,當一心敬事滌帥,毋得稍有怠玩,自來義士忠臣,於曾經受恩之人,必終身奉事惟謹。”
經過胡林翼的一番開導,鮑超才明白了曾國藩的良苦用心。如果說在“勤王”問題上,曾國藩采納李鴻章意見“按兵”抗上是一種“剛”,而曾國藩對待鮑超的這番良苦用心則可謂是另一種的“柔”。
四、能柔能剛變弱為強
後人評價說,清末中興名臣曾國藩就是一個能柔能剛、能弱能強之人。那麼他柔弱在什麼地方?剛強在什麼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