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領導下屬的糊塗之術(3 / 3)

武則天嗣聖二十二年(公元705年),以宰相張柬之為首的強硬派,決定以強對強,用強硬的手段逼迫武則天讓位給太子李顯,重新恢複李姓天下。

張柬之沉穩有謀,果斷敢行。年已八十有餘,但複唐雄心須臾不忘。早年任合州刺史時,便與荊州長史楊元琰一同泛舟,相互有約:“他日你我得誌,當彼此相助,同圖匡複。”不久張柬之入朝為相,立即推薦楊元琰為羽林軍將軍,控製京城軍權。同時又陰結一些要害部門,伺機起事。

當時武則天生病甚篤,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怕武則天去世,自己無法圖存,所以也在居中用事,暗蓄異謀。張柬之以為時機已至,不能再緩,於是又把同道桓彥範等都安插在羽林軍中當將軍,直接控製保衛皇宮的禁軍。

諸事安排停當,張柬之便率左右羽林軍五百餘人,直入玄武門,並派人強行從東宮找來膽怯疑懼的太子李顯,一起突入內殿。二張聽到風聲,慌忙從武則天房裏跑出來探聽情況,恰被張柬之碰上。張柬之毫不遲疑,即令就地處斬。然後直奔武則天的寢室長生殿。殿前侍衛環立拒進,張柬之須眉倒豎,大喝一聲“退下”,大踏步帶兵敲響了武則天臥室的大門。

武則天聽到人聲雜遝,料知有變,便竭力支撐起身子,厲聲問道:“何人膽敢作亂?”張柬之帶著太子已擁兵到了床前,齊聲道:“張易之、張昌宗謀反,臣等奉太子令,入誅二逆,恐致漏泄,故不敢預聞……”

武則天仍以一貫的強硬態度,對太子怒目而吼:“汝敢為此麼?但二子既誅,可速還東宮!”

張柬之等以硬對硬,大聲道:“太子不可再返東宮,以前天皇唐高宗以愛子托給陛下,現太子年齒已長,天意人心,久歸太子,臣等不忘太宗、天皇厚恩,故奉太子誅賊,願陛下即傳位太子,上順天心,下孚民望。”

武則天實不甘心女皇的威風就此熄滅,當然不願馬上傳位,沒料到自己強硬,對手卻更加強硬,大有不成功便成仁之勢。又見人勢洶洶,刀光閃閃,她也隻能一下子軟癱下來,口中說:“罷罷!”身子已重新縮進床裏邊去了。

第二天,張柬之等毫不偷閑,把異己分子或捕或殺,幹淨利落消除後患,然後讓太平公主直接找武則天,勸迫傳位。不多時,唐中宗李顯複位,真正掌握了國政。

顯然,對於像武則天這樣敢作敢為、言出不二,尤其是在十五年之中以強硬態度控製朝政而得心應手的人,如采用軟弱退讓的手法,隻能使武則天更加強硬,更加為所欲為。在這場爭取皇位的權力鬥爭中,以張柬之為首的一幫人,一改太子等一味妥協忍讓的做法,果斷用強,決不手軟,決不講情麵,從而一步到位,取得了複唐的成功。應該說,張柬之“以硬對硬,一步到位”的做法,在當時是最為明智的。

六、屈尊自責換得支持

古時候,作為一個英明的統治者往往將人治和法治結合起來運用。因為,人治是指以統治者的人格作為基礎,當統治出現危機時,屈尊自責就成為他們喚起同情,爭取支持的伎倆。

宋徽宗宣和七年,金兵大舉南下,逼臨宋境。徽宗對此束手無策,於是向大臣請教計策。宇文虛獻計道:“今日宜先降詔罪已,更革弊端,俾人心天回,則備禦之事,將師可以任之。”於是,徽守委托文虛草擬了一份“罪已詔”,批評自己的“言路壅蔽,麵諛日聞”的錯誤,並表示要廣開言路、興利除弊。於是沸騰的民怨稍有平複,但實際上,宋朝朝廷仍舊腐敗墮落。

這類“罪已詔”在許多時候往往是行之有效的,因為以天子之身而屈尊自責,必將更加堅定百姓“皇上聖明”的信念。

特別是在一個封建愚昧氣息充斥的國度裏,百姓的怨怒往往是隻反貪官而不反皇帝,這樣的一個“罪已詔”很容易使百姓寬宥他們犯下的罪惡。所以晉人《習鑿齒》曾議論道:“承認過失而使事業興盛,這是最聰明不過的做法。如果推諉過失,隻宣揚自己的成功,不提及自己的失誤,以致上下離心,人才流失,那才是最蠢的做法。”

這種看似勇於承認錯誤,實則為“障眼法”的伎倆,往往極具欺騙性,因而也就為曆代許多統治者施用。

孔子說過“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到別人有毛病就反省自己,孔子大概是中國第一個善於反省的大師,而孟子也是一個善於反省的大師。作為孔孟之道的信徒,曾國藩最佩服孔孟的反省之術。對於自己的錯誤要勇於承認並改正,對於由自己造成的失敗要敢於自責,曾國藩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來“逐日檢點”的,由於此舉關係進德修業的大事,所以他才能自己要求得那樣嚴格,不可有一天的怠慢。而手下諸將受其影響也都願意承擔失敗的責任,統帥如果有了這種自責的精神,那麼打勝仗就是必然的了。

以仁為治者寬厚待人

中國曆史上,許多帝王都懂得以仁為治的道理,也多次運用於自己的統治之中。

唐太宗去世前夕,曾故意把已經負有輔佐太子重任的宰相李貶官。

他告訴太子道:“李是有能力輔佐你的,但他是我手下的功臣,是前朝元老,而你跟他並沒有什麼恩愛相結,因此,難免會擺出桀鶩不馴的樣子,使你難於駕馭於他,所以我才故意貶謫他。你繼位後,可即刻讓他官複原職,他便會對你感恩戴德,忠實地效命於你。”

果然,太宗逝世後,太子李治繼位的當日,就讓李複任宰相,由此,李對新皇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從此忠心耿耿,不複二心。

無獨有偶,漢代大將衛青不斬敗將的故事也說明其仁治的高明。

有一年,漢武帝派衛青出兵定襄,他的部將蘇健、趙信兩軍共三千多騎兵,個個具有非凡本領。一日,這兩軍突然與單於的部隊遭遇,經過一日激戰,三千多騎兵幾乎全部戰死,趙信也投降了單於,隻有蘇健隻身逃回漢營。

一時間議論紛傳,都道蘇健必死無疑。更有議郎周霸對衛青進言道:“自從大將軍出兵以來,還未曾斬過部將,今天蘇健損失了這麼多人馬,還一個人逃了回來,以卑職愚見,應將其斬首示眾,昭示全軍,以顯示將軍的威嚴和治軍有方。”

但軍中有一個叫安的長史卻竭力加以勸阻,他說:“萬不可如此做!想蘇健以數千人馬抵抗數萬敵軍的圍攻,奮力苦戰一天,士卒悉數戰死,不敢有二心,可見其忠焉,如今他死裏逃生,拚死逃回營中,如果反而被斬,這無異於告訴眾人,今後如打敗仗,千萬別跑回來,幹脆投降敵人。所以萬不可殺他。”

衛青聽了這番陳述,心中深以為然,於是說道:“我衛青將真心誠意地待他,讓他待留軍中,我不怕會因此失去威望。周霸勸我以斬部將來顯示威儀,這根本就不符合我的心願。再者,雖然大將軍有權斬殺部將,但以我被皇上寵幸,也不該在城外擅自誅殺部將。將他送往皇上那裏去,讓皇上自己親自發落他吧!這樣形成大臣不敢專權的局麵,不是更好嗎?”

左右的人聽了這番話,深為衛青的深明大義和忠誠所感服,更加欽佩衛青的為人和仁慈,莫不肅然以對。

於是,衛青將蘇健囚禁起來送到漢武帝那裏,漢武帝果然不久就赦免了他的罪。

衛青不斬部將,說明他是一位寬厚仁慈的將軍,同時也說明他是一位懂得仁治的統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