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不以物喜不以己憂(1 / 3)

一、事事拿得起放得下

常人都樂意聽好話、聽表揚、聽奉承話、聽恭維的話、聽鼓吹的話、聽抬舉的話。聽到這些話,不論是當麵聽到還是背後聽到,也不論這些話是真的還是假的,也不管說這些話的人是誠心善意的還是虛情假意的或惡意的,都喜歡聽。也不論他是這話的直接發出者還是轉述者,你都喜歡他。總覺得耳順,心中舒服,臉上有光。

與此相反,常人總是討厭聽批評指責的話,討厭聽不滿自己的話,討厭聽指出自己失誤的話。不論這些話是當麵聽到還是背後聽到,也不論這些話是真的還是假的,也不管說這些話的人是誠心善意的還是有意中傷的都討厭,都不願意聽到。他們如果是這些話的直接發出者你會討厭他,恨他,甚至可能恨他一輩子。他如果是這些話的轉述者,你也可能討厭他、恨他,認為他是讚同這些話的。聽到這些話總覺得逆耳,心中不愉快,臉上掛不住。

殊不知這正是常人常犯的一種錯誤,一種由心理脆弱或無自知之明,或追求虛榮所導致的一種錯誤。

麵對批評和讚揚,人們近乎本能地拒絕前者而喜歡後者。這除了可能是批評者缺乏批評藝術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批評和讚揚的本身會使人產生兩種相反的心理反應。當一個人受到批評時,往往會覺得丟臉、難堪、悲傷、惱火而生氣,而在得到讚揚時,會有振作、興奮、自豪、愜意、快樂的感受。因此,人們一般不會認為挨批評是件舒服的事。

一個人為了維護自己的麵子和自尊,或擔心缺點和錯誤被人看穿會影響自己的成功和發展,常常就會有意無意地以種種方式來拒絕,逃避批評,很少有人會真正地把批評看作是針對自己的行為而不是人格。即使是“忠言”,聽起來也“逆耳”。

從理智上說,沒有多少人不懂得“人無完人”的道理,也沒有多少人不知道對待批評應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平時,我們不難聽到或看到人家使用“歡迎批評”一類的詞語,甚至自己也不隻一次地用過。但實際上,一旦有人果真提出批評時,受批評者往往就會像遇到電擊一樣立即縮回,采取拒絕、逃避的形式為自己辯護。

這種經曆和體驗,你、我、他大概都不陌生吧!麵對批評,人們腦子裏首先想到的多半不是自己的過錯,而是“大家跟我差不多,你為什麼單和我過不去”;“你不拿鏡子照照自己,有什麼權利批評我”;“我哪裏得罪了你,你何必這樣”;“你無情,別怪我無義”等一類的反應。因此,如果批評者是你的上司,你即使不便頂撞幾句,也可能耿耿於懷,在工作中消極抵抗;如果批評者是你的同事,你即使不大發雷霆,也可能會報以諷刺挖苦,或伺機找茬;如果批評者是你的同學或朋友,你即使不和他爭吵一番,也可能會責怪對方背叛了你,並把你們之間的情誼打上問號。

然而,不幸的是,拒絕批評並非意味著可以免受批評,而且還會失去許多忠言善意的勸告,以及可能斷送他人對自己的信任和友誼。一個人如果老是拒絕批評,那就無異於說自己以“完人”自居。這顯然害多益少。

走出這一陷阱的辦法,單靠籠統地告誡自己下次要虛心接受批評是缺乏約束力的,而應該把問題具體化,並分三步來解決。

第一步,要耐心傾聽批評。當別人對自己提出批評時,你既不要急於反駁,辯解,或阻止,或拂袖而去,也不要嬉皮笑臉,滿不在乎,或漫不經心,假裝糊塗。既不要輕易斷言批評者懷有惡意、敵意,居心不良,或故意挑剔,對人不對事而大動肝火,也不要驚慌失措、再三道歉,或無地自容,低聲下氣,把自己看得一錢不值。而應該保持自然大方的表情和姿勢,認真而耐心地聽完對方的批評,然後用自己的話簡明地概括出他批評的大意,並問他是不是這個意思,還有什麼要補充的。

在傾聽批評的過程中,如果你感到自己快忍不住了,可立即這樣提醒自己,“我非完人,別逃避,別發火,別害怕,聽完再說”。當然,剛開始這樣做的時候,你也許覺得不習慣,甚至感到委屈、窩囊。這是可以理解的。

一般說來,批評者並不能從批評中獲得什麼好處。相反,可能還有所失。如果他提出的批評是誠懇、善意的,利於受批評者改正缺點或錯誤,相反,如果他出於惡意、敵意、動機不良,那他便暴露了自己,便於你早作準備並尋找對策。怕就怕別人對你早有意見,心懷不滿,表麵上又對你一副笑容,當麵讚揚,卻在背後搞鬼,或在關鍵時刻突然對你發難。

第二步,要學會接受批評。要是你無法容忍別人的批評。慣於采取這樣或那樣的方法拒絕、逃避批評,那麼,將心比心,你就明白自己沒有批評人家的權利。因此,首先要有能夠接受批評的胸懷。其次,要有接受批評的勇氣。如果別人發現了你的缺點、錯誤,批評得有道理,你不要拒絕人家的好意,更不必擔憂接受批評便矮人一等。拿出勇氣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你下次也許就不會出現類似的差錯了。

第三步,要有接受批評的智慧,要是別人批評得有道理,但方式、方法不對,你可以把它改為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來理解;如果別人批評錯了,你也宜先表示謝意,然後再作必要的解釋。至於對那些為了發泄個人的嫉妒、怨恨,糾纏早已結束的往事,或懷有其他惡意的批評者,你當然既有權提出正告,又沒有義務去接受。

麵子學大師說:在一般情況下,人如果挨罵,或受到警告、指責時,大家都會感覺麵子上掛不住,心裏不痛快。此時,你不妨把上述道理回想一遍,你的內心就會平靜許多,臉上也就坦然許多。

麵子學大師還指出:如果上司批評責斥下屬。情況又另當別論,絕沒有窩囊、丟臉之類可言。因為“老子克兒子”是天經地義。順理成章的。

老劉在公司算是老資格的科長了,一般大家都謙讓他,即使是公司領導,也都讓他三分。這次,公司統一布置的工作他沒有完成,經理找到頭上,他竟說“忘了”,經理耐著性子說:“老劉啊,你這一忘不要緊,整個工作可就讓你給拖住了!”

按說,經理的話毫不過分,態度誠懇,也夠客氣的,但劉科長可不這麼想,多少年來沒有挨過批評,就這一句就受不了了,憑著資格老和經理較起勁來。大家過來勸解不下,把經理氣得臉都白了。事後,領導集體研究,決定讓劉科長寫出書麵檢查。

其實,這種情況完全可以避免。

要知道,在絕大多數人的心目中,下屬被上司斥責是理所當然的事。當你被上司訓斥時,別人怎麼看?隻不過像是在觀看父親“克”兒子罷了。老子“克”兒子,天經地義,人之常情;上司訓下屬,同樣是理所當然,誰也不會見笑。所以當你處於下屬位置時,千萬不要因遭嗬責而感覺麵子難堪,同事也隨時可能受批評,因而不會輕視你;上司們也還有他的上司,在他的上司那裏,情況就像你遇到的一樣,他們更覺得訓人與被訓是家常便飯,不足為奇。

問題的另一麵,上司被下屬反駁可就不是理所當然的了,這同樣如同老子“克”兒子一樣,如果兒子頂撞老子,那可是大逆不道,“翻了天了”。從古至今,誰要違背上級旨意,那就是“犯上作亂”,是“反了!”

所以,既然上司已經斥責了,還是幹幹脆脆地道歉吧!這在上級眼裏,才是下屬應有的可愛態度。你同時還可以想,別人指責你的缺點和錯誤時能夠自我反省的人,才能提高自己的人格,同時成為一個有內涵的人,所以挨罵反而能促使你進步。

如果你感情上實在接受不了,怒氣衝天,臉紅脖子粗,而衝動行事,事後你一定會後悔。所以當你想要發怒時,最好心中默念:“等一等!”這句“等一等”,就是要你忍耐的意思。有人建議,這時最好把火柴棒放在手上或褲袋裏,一支一支地把它折斷;或者心中默默數數,一直數到一百,相信不到一百,你就能冷靜下來,從而抑製怒火,這是一種氣氛轉化法。當你挨罵而又不能控製自己時,請試試這兩個辦法。

製怒好像還容易些,但消極的人一旦被斥責而感到屈辱,不但不會發脾氣,反而會灰心喪氣,產生“唉,我真不行”的想法。這時,如果你別的辦法都不見效,請接受麵子學大師給你的“秘方”,但一定請你保密。這就是你在心裏想,正在訓你的上司,恰好也在被他的上司訓罵的情形。你完全可以發揮你的想象力,把他挨罵時的狼狽樣做各種生動的聯想。這樣,你不僅會忘記了正在被斥責,同時會不覺得上司可怕反而可笑,而不會產生“唉,我真不行”的悲觀想法。請你記住,人在挨罵時都是一副模樣。

想通挨罵的“必然性”,培養心理的“彈性”,你就不會把別人的批評當作是一難堪的事。

二、一人做事一人當

麵子學大師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是有些人。認為暴露了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或在別人麵前公開承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有損尊嚴,有失身份,有損威信,因而諱疾忌醫,掩飾錯誤,甚至當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或提出批評意見時,卻硬著頭皮不認帳,甚而對提出批評意見的人作出報複性的反應。結果是錯上加錯,失信於人,在人前更沒麵子。生活中許多消極互動的行為。都與這種掩飾錯誤的心理有關係。

這裏先說一個故事:

有一位中年父親,他是個正統的國家幹部。前幾年,社會上的小青年開始流行長頭發。他的兒子對此很是羨慕,從此也開始留起了大背頭。父親看在眼裏,氣在心上,幾次勸說兒子把頭發理掉,可執拗的兒子偏偏不聽,爺倆吵了幾次,矛盾越來越深。老子一氣之下將兒子趕出了家門,從此父子倆再也沒有見麵。而現在,社會上留長發的青年極為普遍,根本算不上什麼問題了。父親也覺得以前的做法有些過分,很想同兒子重歸於好。可是,根據中國傳統習慣,年老的人即使錯了也不能先承認錯誤。他認為他們父子要和好,必須由他的兒子采取主動。所以他一直等待兒子主動來找他。後來,這件事被他分別多年的老友知道了,來信對他好好地開導了一番,勸他放棄長輩的架子,自己做得不妥,就要迅速而熱誠地承認錯誤。自從收到鄖封來信,這位父親便逐漸開始轉變了看法。他認真地檢查了一下自己,覺得父子不和的主要責任不在兒子一方,是他自己做得過分了,應該主動找兒子和好。盡管礙著麵子,這位父親還是這樣辦了,終於和他的兒子建立了新的關係。

類似這樣的事十分普遍。有些人明明l剛道自己錯了,卻不願意主動承認,有的甚至還要為自己爭辯,致使矛盾得不到解決,彼此的隔閡不能消除,相互之間的友誼也就更是談不上了,這是很可悲的。

人再聰明,思慮也總有不周的時候,有時再加上情緒及生理狀況的影響,於是就會無可避免的犯錯——估計錯誤、判斷錯誤、決策錯誤。

人犯了錯,一般有兩種反應,一種是死不認錯,而且還極力辯白,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是人求生存的本能,怕認了錯飯碗就保不住;另一種反應是坦白認錯。

第一種反應的好處是不用承擔錯誤的後果,就算要承擔,也因為把其他的人也拖下水而分散了責任,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證據明明擺在眼前,還死不認錯的道理。此外,如果躲得過,也可避免別人對你的形象及能力的懷疑。可是,死不認錯並不是上策,因為死不認錯的壞處比好處多得多。

如果你犯的是大錯,那麼此錯必盡人皆知,你的狡辯隻是“此地無銀三百兩”,讓人對你心生嫌惡罷了。如果所犯之錯證據確鑿,你雖然狡辯功夫一流,但責任還是逃不掉,那又何苦去狡辯呢?如果你犯的隻是小錯,用狡辯去換取別人對你的嫌惡,那更劃不來。

姑且不論犯錯所需承擔的責任,不認錯和狡辯對自己的形象有強大的破壞性,因為不管你口才如何好,又多麼狡猾,你的逃避錯誤換得的必是“敢做不敢當”、“沒擔當”之類的評語。之後,別人不敢信任你,甚至“怕”你三分,更凶怕哪天你又犯了錯,把責任推得一幹二淨,於是抵製你,拒絕和你合作。而最重要的是,不敢承擔錯誤會成為一種習慣,也使自己喪失麵對錯誤、解決問題和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所以,不認錯的弊大於利。

那麼誠實認錯呢?

你會說,誠實認錯,那不是要:立即付出代價,獨吞苦果嗎?有時候碰到沒有擔當的上司,的確會如此,但絕大多數的上司都會“高抬貴手”——人家都認錯了,還要怎麼樣?而且在心理上,你認錯,已明顯標示出上司與你位置的高低,上司受到尊重,再怎麼說,都要替你扛一部分的責任;何況你犯錯,他也有“督導不周”的責任,所以,在現實中,認錯的後果並不如想像中的那麼嚴重。

誠實認錯還有間接的好處,例如:

——為自己塑造了“好漢做事好漢當”的形象,無論領導同事都會欣賞、接受你的作為,因為你把責任扛了下來,不會諉過於他們,他們感到放心,自然尊敬你,也樂於跟你合作,更樂於替你傳播你的形象,這是你的無價資產。

——可借此磨練自己麵對錯誤的勇氣和解決錯誤的能力,因為你不可能一輩子作事沒缺點,趁早培養這種能力,對你的未來大有好處。

——你的認錯如果真的招來別人的責罵,那麼正可塑造你的弱者形象,弱者往往是引人同情,也能引來助力的,你會因此而獲得不少人心。而且大部分人在罵過人之後,都會不忍心,就算要處罰你,也不會下手太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