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韜光養晦深藏不露(1 / 3)

一、苦在心頭笑在臉上

人是感情動物,所以會有情緒的波動,情緒有波動就會顯示在臉上,這是人和其他動物不同的地方,不過,有人控製情緒功夫一流,喜怒不形於色,有人則說哭就哭,說笑就笑,當然,說生氣就生氣。

哭笑隨意的情緒表現到底是好是壞呢?有人認為這是“率真”,是一種很可愛的人格特質。這麼說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喜怒哀樂都表現在臉上的人,別人容易了解,也不會有戒心,而且,有情緒就發泄,而不積壓在心裏,也合乎心理衛生,但說實在的,這種“率真”實在不怎麼適合在社會上行走。

有兩個理由:

1.不能控製情緒的人,給人的印象是不成熟,還沒長大。

隻有小孩子才會說哭就哭,說笑就笑,說生氣就生氣,這種行為發生在小孩身上,大人會說是天真爛漫,但發生在成年人身上,人們就不免對這個人的人格發展感到懷疑了,就算不當你是神經病,至少也會認為你還沒長大。如果你還年輕,則尚無多大關係,如果已經做過好幾年事,或是已經過了30歲,那麼別人會對你失去信心,因為別人除了認為你“還沒長大”之外,也會認為你沒有控製情緒的能力,這樣的人,一遇不順就哭,一不高興就生氣,這樣能做大事嗎?這已經和你個人能力無關了。

2.容易哭,會被人看不起,認為是“軟弱”,容易生氣則會傷害別人。

哭其實也是心理壓力的一種紓解,可是人們始終把哭和軟弱扯在一起。不過大部分的人都能忍住不哭,或是回家再哭,但卻不能忍住不生氣。不過生氣有很多壞處,第一是會在無意中傷害無辜的人,有誰願意無緣無故挨你的罵呢?而被罵的人有時是會反彈的;第二,大家看你常常生氣,為了怕無端挨罵,所以會和你保持距離,你和別人的關係在無形中就拉遠了;第三,偶爾生一下氣,別人會怕你,常常生氣別人就不在乎,反而會抱著“你看,又在生氣了”的看猴戲的心理,這對你的形象也是不利的;第四,生氣也會影響一個人的理性,對事情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定,而這也是別人對你最不放心的一點;第五,生氣對身體不好,不過別人對這點是不在乎的,氣死了是你自家的事。

所以,在社會上行走,控製情緒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不必強迫自己“喜怒不形於色”,讓人覺得你陰沉不可捉摸,但情緒的表現絕不可過度,尤其是哭和生氣。如果你是個不易控製這兩種情緒的人,不如在事情剛剛發生,引動了你的情緒時,趕快離開現場,讓情緒過了再回來,如果沒有地方可暫時“躲避”,那就深呼吸,不要說話,這一招對克製生氣特別有效。一般來說,年紀越大,越能控製情緒,也不易被外界刺激引動情緒,所以你也不必太沮喪。

你如果能恰當地掌握你的情緒,那麼你將在別人心目中呈現“沉穩、可信賴”的形象,雖然不一定能因此獲得重用,或在事業上有立即的幫助,但總比不能控製情緒的人好。

也有一種人能在必要的時候哭、笑和生氣,而且表現得恰好其份,這種人的麵子學旁門功夫已到了相當高的境界,你如果有心,也是可以學到的。

學會控製自己的感情,自己的行動,這在社會交往中是很重要的。在門被砰然地關上,玻璃杯被砸碎,一陣咆哮聲以後;在被人無情地冒犯之時,當我們犯了一些不該犯的錯誤之時,這時,你是否會動輒勃然大怒?你可能會認為發怒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可你是否知道這種情緒根本就無濟於事?也許,你會為自己的暴躁脾氣辯護說:“人嘛,總會發火,生氣的。”或者是“我要不把肚子的火發出來,非得憋出潰瘍病來。”

盡管如此,憤怒這一習慣行為可能連你自己也不喜歡,更別說別人了。

同其他所有情感一樣,這是你思維活動的結果。它並不是無緣無故地產生的。當你遇到不合意願的事情時,就認為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的,這時開始感到灰心,臉色一定也好看不了。爾後,便是一些衝動的相伴動作,這總是很危險,它並沒有什麼好結果可言。痛苦的感受會侵蝕掉我們的自尊。

所以,不論在與人打交道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不如意的事,也不要輕易地把這些壞的情感表露出來——你不顯露出來還好,一旦你顯露出來,無論對人對己,在自尊上無疑是一個打擊!

這就要求你要控製住你的情感!也許,這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是一個比較難的要求,但我們卻有必要這樣做:請注意你的情感外露。

我們可以這樣設想:當一個人無意中觸痛了你的敏感之處,你就不加思索地亂喊亂叫,人家對你的印象還會是良好嗎?當人家同意你的一個問題時,你就高興的張牙舞爪,他們對你的印象也還是良好嗎?——也許他們認為你太幼稚了。

二、良賈深藏若虛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當時劉備落難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誠地接待了劉備。劉備住在許都,在衣帶詔簽名後,為防曹操謀害,就在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此迷惑曹操,放鬆對自己的注意。一日,曹操約劉備入府飲酒,談起以龍狀人,議起誰為世之英雄。劉備點遍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均被曹操一一貶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標準——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劉備問“誰人當之?”曹操說,隻有劉備與他才是。劉備本以晦之計棲身許都,被曹操點破是英雄後,竟嚇得把匙箸也丟落在地下,恰好當時大雨將到,雷聲大作。劉備從容俯拾匙箸,並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巧妙地將自己的惶亂掩飾過去。從而也避免最一場劫數。劉備在煮酒論英雄的對答中是非常聰明的。

劉備藏而不露,人前不誇張、顯炫、吹牛、自大、裝聾作啞,不把自己算進“英雄”之列,這辦法是很讓人放心的。他的種菜、他的數英雄,至少在表麵上收斂了自己的行為。一個人在世上,氣焰是不能過於張揚的。

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受教於老子。當時老子曾對他講:“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於做生意的商人,總是隱藏其寶貨,不令人輕易見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卻顯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誡人們,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將欲望或精力不加節製地濫用,是毫無益處的。

中國舊時的店鋪裏,在店麵是不陳列貴重的貨物的,店主總是把它們收藏起來。隻有遇到有錢並且識貨的人,才告訴他們好東西在裏麵。倘若隨便將上等商品擺放在明麵上,豈有賊不惦記之理。不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才華出眾而又喜歡自我炫耀的人,必然會招致別人的反感,吃大虧而不自知。所以,無論才能有多高,都要善於隱匿,即表麵上看似沒有,實則充滿的境界。

麵子學大師說,深藏不露的要訣之一,就是要把自己的真實本領掩蓋起來,有能耐也要裝作沒能耐,從而那些嫉妒你的人、提防你的人,與你競爭的人、你要置於死地的人感到放心。

據曆史記載,隋煬帝很有文采,但他最忌諱別人的文采比自己強。有些臣子因為犯忌,慘遭殺害。有一次,隋煬帝寫了一首《燕歌行》詩,命令“文士皆和”,也就是仿照他詩的題材(或體裁)和一首。多數文人皆較明智,不敢逞能,抱著應付態度,唯獨著作郎王胄卻不知趣,不肯居煬帝之下。後來,楊廣便借故將王胄殺害,並念著王胄的“庭草無人隨意綠”的詩句,問王胄曰:“複能作此語耶?”意思,你還能作出這樣的詩句來嗎?

還有個叫薛道衡的大夫,因顯露詩才,觸犯了煬帝的忌諱,煬帝也借故將薛縊而殺之,同樣念著他的詩句說:“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

白顯才華,使對方麵子下不來,常常不會有好結果。對於明智的人來說,即使有時不是自己所為,也絕不幹一時逞強,使他人的麵子難堪的蠢事。

西漢有位楊憚,重仁義輕財物,為官廉潔奉法,大公無私。好人很難一路平安,他正官運亨通,春風得意的時候,有人在皇帝麵前告了他一狀,大概是說他對皇帝陛下心懷不滿,表現得那麼好隻是為了籠絡人心,圖謀不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