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當然不喜歡貪官,但更厭惡有人和他唱對台戲,甚至哪怕是你才幹再好,品德再好,你如果敢對他稍有異議,便會招來災禍。經人這麼一告發,皇帝就把他貶為平民。沒有讓他身首離異,就已經是寬大為懷了。
楊憚官癮不大,又樂得清閑,他並不感到十分難過。清官們往往都能這樣對待官職的升遷,不為金銀,不為名位,在官位的升降沉浮中毫無羈絆,不願計較。免了就免了,做個平民百姓自有平民的樂楊憚原先做官時,添置家產多有不便。現在下野了,添置一些家當,與廉政無關,誰也抓不到什麼把柄。他以置辦財產為樂,在每天忙忙碌碌的勞動中得到許多快慰。
他的好朋友孫會宗聽說這件事,敏感到可能會鬧出大事來,就寫了一封信給楊憚,信裏說:“大臣被免掉了,應該關起門來表示心懷惶恐,裝出可憐兮兮的樣子,免得人家懷疑。你不應該置辦家產,四處交朋友,這樣容易引起人們的非議。讓皇帝知道了不會輕易放過你的。”
楊憚心裏很不服信,回信給老朋友說:“我自己認為確實有很大的過錯,德行也有很大的汙點,理應一輩子做農夫。農夫很辛苦,沒有什麼快樂,但在過年過節殺牛宰羊,喝喝酒,唱唱歌,來慰勞自己,總不會犯法吧!”
難怪楊憚做不好官,他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常識他不懂。有人把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向皇帝告發說,楊憚被免官後,不思悔改,生活腐化。而且,最近出現的那次不吉利的日食,也是由他造成的。皇帝命令迅速將楊憚緝拿歸案,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將他腰斬,還把他的妻兒子女流放到酒泉。
麵子學大師指出,楊憚以不滿皇帝而戴罪免官之後,本來應該學得乖點兒,接受友人的勸告,裝出一副甘於忍受損害與侮辱、逆來順受的可憐樣子,說不定皇帝和故人還會放過他。即使是最凶惡的老虎,看到羔羊已經表示屈服,他不會再窮追不舍,楊憚沒有接受教訓,他還要置家產。交朋友,這不是明擺著是對自己被貶不滿嗎?不是明擺著叫皇帝老子下不來台嗎?好吧。治你一個大逆不道之罪,這是中國特有的罪名,殺了,你還能不滿嗎?還敢跟老子叫板嗎?不能忍住自己的不滿情緒,不會提防皇帝和敵人抓住自己不滿的把柄,終於釀成了自己被殺、家人遭流放的悲劇。
三、逢人隻說三分話
俗話說,“逢人隻說三分話”,還有七分話,不必對人說出,你也許以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無不可對人言,何必隻說三分話呢?
老於世故的人,的確隻說三分話,你一定認為他們是狡猾,是不誠實,其實說話須看對方是什麼人,對方不是可以盡言的人,你說三分真話,已為不少。孔子日:“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對方倘不是深相知的人,你也暢所欲言,以快一時,對方的反應是如何呢?你說的話,是屬於你自己的事,對方願意聽你麼?彼此關係淺薄,你與之深談,顯出你沒有修養;你說的話,是屬於對方的,你不是他的朋友,不配與他深談,跽言逆耳,顯出你的冒昧;你說的話,是屬於國家的,對方的立場如何,你沒有明白,對方的主張如何,你也沒有明白,你偏高談闊論,輕言更易招禍呢!所以逢人隻說三分話,不是不可說,而是不必說,不該說,與事無不可對人言並沒有衝突。
事無不可對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並不是必須盡情向別人宣布。老於世故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對人言,是另一問題,他的隻說三分話,是不必說,不該說的關係,決不是不誠實,決不是狡猾。
說話本來有三種限製,一是人,二是時,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說。非其時,雖得其人,也不必說,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說,非其人,你說三分真話,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時,你說三分話,正給他一個暗示,看看他的反應;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他,你說三分話,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擇地作長談,這叫做通達世故的人。
1972年,周恩來和基辛格具體操作,打開了中美交往的大門,使世界格局為之一變。基辛格到北京與周恩來談判取得圓滿成功之後,在臨離開中國時,周恩來去為他送行,基辛格抑製不住內心的喜悅,誠懇地向周恩來擔保:回去後一定多方奔走,爭取早日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麵對這一切,周恩來始終微笑著,不時地點著頭。基辛格越說興致越高,競不顧外交辭令,開出了時間表:“大約一年。”周恩來仍然微笑著,不露聲色。
就在飛機起飛不久,基辛格收到了發自美國的電報,一下子大驚失色,幾乎拿不住電稿。原來,就在前一天聯大會議上,恢複了中國在聯合國席位的提案已經通過!這當然是件好事,可他想到,這麼重大的事情,周恩來肯定當時就接到了彙報,就在自己說“大約一年”的時候,周恩來可以高傲地宣布:“事已辦妥,不勞大駕。”然而他沒有,他隻是用微笑鼓勵著熱心的朋友。
麵對興致勃勃、熱忱相向的麵孔,周恩來若直接告以真相,以基辛格的身份而未能料到事情的結果,他豈能不覺難堪!即使他才氣高絕能從容應對,那也隻是我方搭台讓人唱戲而已,周恩來默不作聲地選擇了導演這一行!
即使是最親密的夫妻之間,每個人的心裏也需要有一個小小的隱秘的角落,那是僅僅屬於自己的心裏空間,情感世界。有些事情是永遠不能說的。一位文學青年說這樣一段故事:由於文學上的緣份,他認識一位長輩已經8年了。直到有一天夜晚,他們倆在長輩的書房裏聊天,才知道長輩也曾有過一段坎坷的心靈曆程。當時談到往事,長輩打開書櫃,取出一個紙包,從中拿出一本日記簿,說:“這裏記錄的是我年輕時的一段往事,你拿回去看看吧!也許對你日後的創作會有幫助。”青年受寵若驚地接過那本日記,回到家裏便埋頭讀了起來。故事的開始很美麗,可看下去,竟讓他幾度淚流滿麵,竟是一幕令人蕩氣回腸的愛情悲劇。
第二天,青年去送還日記簿。長輩對青年說:“你是第二個讀者,實際上是唯一的讀者。第一個讀者是我年輕時的一位好朋友,他幾年前在國外去世了……”青年在為長輩對他的信任而感動的同時,也為人間某種極愛和極恨的故事不能公諸於世而遺憾。
過春節,青年去長輩家拜年,他一家人正在唱卡拉0K。當他和他的夫人合唱一首情歌時,兩人含笑相視,那場麵非常動人,在座的親戚都為他倆鼓掌。那一刻青年竟有點後悔看了那本日記。如果他沒看,他一定會以為他的夫人是他唯一深愛的女人。長輩曾告訴過青年,他從未對他夫人說過日記裏的故事。青年想,幸好他的夫人不知道,有時候不知道某個秘密真是一種幸福啊!
每個人都會有失意事,包括事業上的失意、感情上的失意、家庭上的失意。失意事本就是一種痛苦,擱在心裏不找人傾吐更是痛苦。據說,把失意事擺在心裏還會造成心裏的疾病,所以找人傾吐也是好的。可是根據麵子大師的經驗,失意事還是不要輕易吐露比較好。
吐露失意事,不管是主動吐露或被動吐露,都有很多負作用。
1.無意中塑造了自己無能、軟弱的形象。雖然每個人都會有失意事,但如果你在吐露失意事時,別人正在得意,那麼別人會直覺地認為你是個無能或能力不足的人,要不然怎麼會“失意”?嘴巴不說出來,但心裏多少會這樣子想。而且失意事一講,有時會因情緒失控而一發不可收拾,造成別人的尷尬,這才是最糟糕的一件事。如果你的失意情緒引來別人的安慰,溫暖固溫暖矣,但你卻因此而變成一個“無助的孩子”,別人的評語是:唉,可憐!
2.別人對你的印象分數會打折扣。很多人憑印象分數會比較高,一般來說,自信、堅定的人,他所獲得的印象分數會比較高,如果他還是個事業有成的人,那麼更為獲得“尊敬”,這是人性,沒什麼道理好說。如果你的失意讓別人知道了,他們下意識地會在分數表上扣分,本來80分,一下就不及格了,而他們對你的態度也會很自然地轉變,由尊敬、熱情而變的不屑、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