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形成社會印象。你的失意事如果說得次數太多,或是經由聽者的傳播,讓你的朋友都知道了,那麼別人會為你貼上—個標簽:“失敗者!”當別人談到你時,便會想到這些事。在現實社會裏,失敗者隻能自己創造機會,別人是吝於給你機會的。尤其傳言很可怕,明明小失意也會被傳成大失敗,這都會對你的未來人生造成或大或小的障礙,誰管你是怎麼失意,而失意的實情又是如何呢?
麵子學大師並不是說“失意事”要悶在心裏,但要談你的失意事必須看時機、對象。
1.隻能對好朋友說。好朋友知道你的情形,你的堅強、軟弱,優點缺點他都知道,跟這種朋友說才能“確保安全”,其至倒在懷裏、肩上大哭一場也無妨。至於初見麵的人、普通朋友,一句也不可說。
2.隻能在得意時說。失意時談失意事,別人會認為你是弱者;得意時談失意事,別人會認為你是勇者,並由衷地從心裏湧出對你的“敬意”,而你由失意而得意的曆程,他們甚至還會當成勵誌的教材,這又比一輩子平順得意的人“神氣”了。
還有一種人,必須在此提醒你:有些人專門打落水狗,落井下石一你失意,也正是你最脆弱的時候,碰上這種心存壞意的人,你可能要倒黴了。要知道,欺侮弱者也是人性。
所以,碰到失意事,打落牙和血吞吧!
四、人心隔肚皮
戰國時期的兩個著名人物蘇秦和張儀是同學,一同師從於鬼穀子。後來蘇秦在趙國當上了相國,可張儀此時尚在家窮困潦倒。為使同學的才能得以施展,蘇秦有意幫張儀出山,他先是派人喬裝打扮,來到張儀處,暗中接近張儀,建立起熟悉關係後,再三番五次說張儀應該投奔蘇秦。張儀此時正苦於懷才不遇,便決定投奔蘇秦。
張儀興衝衝趕到趙國投奔蘇秦,沒想到一到趙國就先吃了個閉門羹,蘇秦既不見他,又叮囑手下人不讓他離去。張儀頓時處於欲進不得欲退不能的境地,雖然張儀有些火上心頭,但也還有一線希望,耐心先等待著。回到旅店,度日如年,熬了好幾天,終於盼來了蘇秦的接見。盡管先前的冷漠已使張儀料到,此番接見肯定不會怎麼隆重和熱情,但實際情況比他的預料還要糟糕百倍。蘇秦孤傲地坐在堂上,而讓張儀像個卑微的下屬似的坐在堂下,這一安排,就使張儀心中格外不快。緊接著,蘇秦刻薄的話語又傳人張儀耳中:“憑您的才能本不應該這樣的,可您卻讓自己落魄不堪到這步田地。我完全可以說句話使您得到富貴,隻是您不值得錄用啊!”說完這句話,蘇秦便揚長而去。
千裏迢迢而來,未能如願以償,反倒遭受一番羞辱,張儀自然是悔恨交加,怒火中燒。憑他的伶牙俐齒,他完全可以在唇槍舌劍中也侮辱對方一番,讓薄情寡義的老同窗無地白容。但他沒有貪圖一時的痛快,而是不動聲色地忍受了這突如其來的羞辱,他怕生出事端,毀掉自己的前程。竭力忍耐的同時,那種無名的衝動也湧上心頭,激起他遠大的抱負。張儀暗下決心,一定要出人頭地,雪掉此番恥辱,幹出個樣,給蘇秦看看。
張儀決定棄趙而去,另就高枝,去哪裏呢?張儀不想像無頭蒼蠅亂撞,他要找一個比趙國更強大的國家,他要扶持這個國家,以便有朝一日回頭困擾趙國,這樣不僅能雪恥洗辱,更能一展宏圖,成就大業。思來想去,逐一分析各國情況,他認為唯有強大的秦國是可去之處。於是,毅然決定,投奔秦惠文王。
張儀,一個窮酸破落的書生,要想跋山涉水去見秦王,困難可想而知。然而,張儀剛上路就時來運轉,遇見了一位慧眼識真人的好心人。看得出,這位好心人不僅家財萬貫,而且豪爽大方,既像陪伴的朋友,又像忠實的仆人,為他支付一切費用,伴他同行同宿,跑前跑後,衣食住行安排得有條不紊。一帆風順,他們到了秦國,又是這人慷慨解囊,托人找“關係”通“門路”。在朝廷內外頻繁活動。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張儀踏人秦宮的大路鋪就了。秦惠文王很快召見了張儀,秦國此時正謀求發展,秦王很希望有能人幫助他出謀劃策,張儀一說,正合心意,於是當即拜張儀為客卿。
張儀如願以償,喜不自禁。自然要感謝那位好心人。好心人也不失時機揭開謎底,所有的一切,均為蘇秦精心安排的。
蘇秦料到,趙國作為合縱抗秦的盟主,勢必要成為秦國的頭號敵人,列為首要進攻的目標。為了避免這場戰爭,蘇秦便想派遣一個人去秦國,他不但能夠得到秦王的重用,而且還能勸阻秦國進攻趙國。誰能擔此重任?趙國盡管也人才濟濟,頗有些辯士說客,但蘇秦思來想去,覺得沒有一個中意。在蘇秦看來,能擔此任者,非張儀莫屬。但蘇秦深知,如與張儀開誠布公地明談,恐怕不一定能打動張儀的心。於是,采用了羞辱張儀的激將法,迫使其去秦,爾後,派人暗中保護、資助張儀,使其暢通無阻。這位好心人便是蘇秦的家臣。事情果然按蘇秦的打算實現出來。
麵子大師說,難怪蘇秦比張儀事業早成,蘇秦麵子學功夫略高一籌。明明是幫朋友的忙,卻不像有些人那樣大肆張揚。事情還沒有個眉目,就急不可待地要人情,討實惠。俗話說得好,“人情遮蓋兩三分”。蘇秦把好事做得渾然無跡。使張儀以為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奔來了前程。真可謂“人情做到底”,他在朋友麵前就更有麵子了。
麵子學大師又說,這個故事在麵子學上還有另外一層含義。蘇秦成全了張儀,采用了“激將法”,即故意羞辱朋友,損他的麵子,激起他出人頭地的欲望。“激將法”人人會做,但效果各有不同。它更需要深藏不露的麵子功,隔著肚皮鬥心眼兒,有始至尾都要裝得鄭重其事,麵若冰霜,一旦憐憫之心發作,不忍看朋友委屈,臉上掛不住,那就前功盡棄了。
唐朝的魏征一向以忠言直諫而聞名,不過有時魏征規勸皇帝也會用些點子。有一度唐太宗不知怎麼喜歡上一隻鷂子,這事若發生在別的朝代,也沒什麼了不起,比玩鳥更嚴重的事還多著呢!再說臣下勸說,皇帝不聽,假若一怒,哪個不要命的諫官還敢說三道四嗎?但在唐太宗卻不行呀!為什麼?玩物喪誌,再說皇帝喜歡上什麼寵物,很容易給奸臣們造成許多有機可乘的機會。頭腦清醒的唐太宗深知這點。
所以,唐太宗雖說是個皇帝,可是玩鳥卻還像個小學生一般,瞅準個“老師”不在的時候玩幾下,“老師”是誰?就是那些諫官,尤其是魏征。一天唐太宗正玩得人神,冷不防地有人報說魏征來了。這如何是好?太宗皇帝一時急得沒招數。還算這位能文能武的皇帝動作快,一下子把鳥藏到懷裏。
剛剛藏好,魏征就進來了,有些事要向皇帝稟報。太宗嗯嗯地答應著。
魏征看著皇帝,心想,皇上今天是哪兒不對勁?魏征又看看皇帝,覺察到太宗懷裏好象有個什麼東西,加上太宗前言不搭後語,慌裏慌張,魏征心裏明白了。他靈機一動,想了個主意。
他安下心來,一連向唐太宗起奏許多國家朝政、地方統治、農工兵商等事情,他說得越多,太宗越是著急,心裏著急,卻一點辦法也沒有,他不好說讓魏征回府,因為魏征說的都是當務之急,他又不好當著臣下的麵把鳥拿出來,那樣很不體麵。
唐太宗等呀等呀,魏征終於說要回去了。他才鬆了一口氣。魏征前腳走,他後麵就把鳥從懷裏掏了出來,可是,親愛的鳥再也不動彈了。太宗明知道魏征故意奏事這麼久,把鳥憋死,可是又不好說出來,隻得罷了。
麵子學大師說,事情不點破,佯裝不知。隔著肚皮鬥心眼兒,暗中做手腳,此招最靈。對方也無法趁機點破,因此,雖然暗中吃虧,卻絲毫不能發作。